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3810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筒、旋叶叶轮、两个扶正圈、中心轴及潜油电泵,其中:所述扶正圈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两端;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上;所述旋叶叶轮设置在中心轴上,所述旋叶叶轮可在中心轴上沿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有效的提高了稠稀与稀油的搅拌混合效果。

Rotary vane downhole m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尤其指稠油或超稠油掺稀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稠油、超稠油在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下降,轻质组分的析出,原油粘度逐渐增大,造成原油举升困难,甚至堵塞井筒。环空掺稀或降粘剂技术为超稠油、稠油掺稀举升开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往往由于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混合不均匀,从而对设备造成影响或浪费稀油,增加了生产成本。井下混配工艺技术,能够使稠油与稀油或降粘剂充分混合,增强混合油在井筒内的流动性,对于提高稀油或降粘剂利用率、节约稀油或降粘剂用量、弥补稀油缺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稠油、超稠油生产过程中。稠油井下掺稀混合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稠油与稀油的混合效果,但由于研究还处于产品的初步试验阶段,性能及实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现有技术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在混合器的应用方面,而缺乏有关稠油掺稀井下混合器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应用该装置可以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且有效的提高了稠油与稀油的混合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筒、旋叶叶轮、两个扶正圈、中心轴及潜油电泵,其中:所述扶正圈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两端;所述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上;所述旋叶叶轮设置在中心轴上,所述旋叶叶轮可在中心轴上沿轴向移动。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通过轴承设置在中心轴上。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垫圈,设置在所述旋叶叶轮两端处所对应的中心轴上。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数量为3个;所述垫圈数量为6个。一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油管,通过外公螺纹与所述外筒的两端连接。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筒通过内母螺纹与所述扶正圈连接。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筒、旋叶叶轮、扶正圈及中心轴采用不锈钢制成。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承类型为深沟球轴承。一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耐温范围为-75-250℃。本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本装置中可沿中心轴移动的旋叶叶轮,且各个旋叶叶轮旋转方向不同,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使稠油与稀油的搅拌更加充分,另外,本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综上,本装置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外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扶正圈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中油管与外筒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号:1、外筒;2、旋叶叶轮;3、扶正圈;4、中心轴;5、垫圈;6、油管;7、通孔;8、连接杆;9、圆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由于本申请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应用于利用稀油开采稠油方式中,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参见图1,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包括:外筒1、旋叶叶轮2、两个扶正圈3、中心轴4及潜油电泵,其中:所述扶正圈3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外筒1结构为一圆筒,如图2所示。所述中心轴4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3上。参见图3,扶正圈3的结构为环形结构,该环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一通孔7,通孔7通过若干连接杆8固定于圆圈9上,中心轴4可通过轴承设置在通孔7处。所述旋叶叶轮2设置在中心轴4上,所述旋叶叶轮2可在中心轴4上沿轴向移动,其实现方式为:在中心轴4的旋叶叶轮两端处设置有两个垫圈5,旋叶叶轮2通过轴承在两个垫圈5之间沿中心轴4的轴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这种结构(即增加旋叶叶轮2的灵活性),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叶轮2数量为3个,且此3个旋叶叶轮2的旋转方向不同(叶轮结构不同,);所述垫圈5数量为6个,轴承为深沟球轴承。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潜油电机(oil-submergedmotor)是指能浸在规定深度的油井中工作的电动机。一般为立式三相笼型感应电动机,可潜入几百米至3000m深的油井中。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还包括:油管,通过外公螺纹与所述外筒1的两端连接。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筒1通过内母螺纹与所述扶正圈3连接。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筒1、旋叶叶轮2、扶正圈3及中心轴4均采用不锈钢制成。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耐温范围为-75-250℃。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技术还提供本装置的工作原理:稀油由油套环空(套管与油管之间的空间)进入到井筒底部,与地层稠油初步接触混合后,在抽油杆柱塞或是电机电泵动力下,经井筒底部的割缝筛管或打孔油管过滤掉地层砂之后进入到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中,进一步混合均匀后,最终举升至地面。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本稠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流体向上流动压力作用下,冲击外筒内的可灵活旋转的旋叶叶轮,使旋叶叶轮旋转,同时旋转的叶轮又对流体产生旋转搅拌,使混合油产生旋转形成涡流上升,从而提高掺入的稀油和稠油等流动介质的混合效果,降低稠油粘度。本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耐用,安装、拆卸、更换方便,本装置中可沿中心轴移动的旋叶叶轮,且各个旋叶叶轮旋转方向不同,能够有效降低稠油堵塞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的几率,使稠油与稀油的搅拌更加充分,另外,本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可以多级串联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混合器的搅拌混合效果。综上,本装置在保证良好的混配效果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稀油用量、提高稀油利用率的目的。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旋叶叶轮(2)、两个扶正圈(3)、中心轴(4)及潜油电泵,其中:/n所述扶正圈(3)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两端;/n所述中心轴(4)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3)上;/n所述旋叶叶轮(2)设置在中心轴(4)上,所述旋叶叶轮(2)可在中心轴(4)上沿轴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旋叶叶轮(2)、两个扶正圈(3)、中心轴(4)及潜油电泵,其中:
所述扶正圈(3)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两端;
所述中心轴(4)设置于所述外筒(1)的内部,且设置在扶正圈(3)上;
所述旋叶叶轮(2)设置在中心轴(4)上,所述旋叶叶轮(2)可在中心轴(4)上沿轴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潜油电机,与所述潜油电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叶轮(2)通过轴承设置在中心轴(4)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叶式井下掺稀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5),设置在所述旋叶叶轮(2)两端处所对应的中心轴(4)上。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凯王鑫林建吕冬梅贾金红张大伟阎飞曹浩李晨鹏周根荣毕明瀚曾双红杨连行安志杰李俊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