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及外科手术用具,涉及外科手术器械的技术领域,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包括导管主体、主气囊和备用气囊;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分别套设于导管主体上,且主气囊和备用气囊间隔设置;备用气囊临近导管主体的出气口设置,主气囊位于备用气囊远离导管主体的出气口的一侧;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充气后,主气囊的体积大于备用气囊的体积,解决了现有的双气囊气管导管的两个气囊均位于同一位置,两个套囊易同时被尖锐物体刺破,以及长期使用时即使两个气囊交替使用仍对气管局部粘膜组织造成较严重压迫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降低手术风险的技术效果。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through nose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及外科手术用具
本技术涉及外科手术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及外科手术用具。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高速发展,口腔颌面部手术呈逐年增多趋势。为了给手术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大多数口内手术需要使用经鼻气管插管。现有的经鼻气管插管在通过鼻腔时,常常出现导管套囊被鼻腔锐利骨质划破的情况。而且经常插管完毕给套囊充气时方才发现这一情况,气囊一旦破裂就必须更换新的气管导管,有的病人由于组织结构较硬,常常更换数个,这时患者没有自主呼吸,接连换管常造成医生忙乱,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此外,涉及舌根、扁桃体等口咽部手术时,偶有手术缝针刺破导管套囊的情况。此时面对无菌手术野以及口腔解剖结构改变,再次插管成功率较低,增加患者术中缺氧的风险,有的患者甚至因为全麻术中通气无法进行而行紧急气管切开。另外,较大型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需要行气管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这时手术医生常使用带水注射器刺入气管以确定气管位置,这时极易刺破气管导管套囊。此时患者没有自主呼吸,而且手术已使口腔内解剖结构改变,短时间内难以更换新的气管导管,手术医生如不能迅速放入气管套管,患者生命安全将无法保障。此外,现有的双气囊气管导管的两个气囊均位于同一位置,长期使用时即使两个气囊交替使用,仍容易使气管局部粘膜组织受压缺血。鉴于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双气囊气管导管的两个气囊均位于同一位置,易因外力因素同时破裂,以及即使两个气囊交替使用仍容易使气管局部粘膜组织受压缺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包括导管主体、主气囊和备用气囊;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管主体上,且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间隔设置;所述备用气囊临近所述导管主体的出气口设置,所述主气囊位于所述备用气囊远离所述导管主体的出气口的一侧;所述主气囊和所述备用气囊充气后,所述主气囊的体积大于所述备用气囊的体积。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通过主气囊注气管与主气囊供气装置连接;所述备用气囊通过备用气囊注气管与备用气囊供气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供气装置和备用气囊供气装置均采用注射器。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未充气时,所述备用气囊的内径小于所述主气囊的内径,所述备用气囊的外径小于所述主气囊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充气后,所述主气囊和所述备用气囊充气后,所述备用气囊的内径小于所述主气囊的内径,所述备用气囊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主气囊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备用气囊充气后,所述备用气囊内径为6.5mm;所述主气囊充气后,所述主气囊内径为7mm。进一步的,所述导管主体采用硅胶材质制成,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采用医用PVP材质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导管主体的进气口设置有用于连接麻醉装置的连接头。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外壁上。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科手术用具,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双气囊气管导管的两个气囊均位于同一位置,即使两个气囊交替使用,仍容易使气管局部粘膜组织受压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外科手术用具,包括上述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及外科手术用具主要存在以下优势:本技术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包括导管主体、主气囊和备用气囊;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管主体上,且所述主气囊和备用气囊间隔设置;所述备用气囊临近所述导管主体的出气口设置,所述主气囊位于所述备用气囊远离所述导管主体的出气口的一侧;所述主气囊和所述备用气囊充气后,所述主气囊的体积大于所述备用气囊的体积。使用时,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处于放气状态,将导管主体的进口端插入患者的呼吸道内部,将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分别充气(主气囊和备用气囊充气后均能够密封呼吸道),充气后,主气囊抵住呼吸道,使得导管主体的进口端通入呼吸道内的氧气不至泄漏,同时使导管主体不至滑落,若主气囊破裂,则采用备用气囊进行密封,或者二者替换充气进行使用。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在经鼻气管插管过程中或手术过程中主气囊破损、气道严重漏气、患者不能实现正常机械通气时,可立即启用备用气囊,从而减少患者二次气管插管、减少患者术中无法气管插管而行紧急气管切开的风险。备用气囊因所在气管导管处内外径较主气囊处小、以及离口咽部手术区位置较远,即使主气囊受到外力因素破裂,备用气囊由于体积、外径小,不容易因外力因素造成破裂,从而大大降低了在经过鼻腔及手术过程中与主气囊同时破裂的风险。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行气管切开时,如果不慎刺破主气囊或备用气囊,而又尚未成功放置气管套管时,可暂时使用完好的备用气囊或主气囊充气保证患者正常机械通气,保证患者安全。本技术提供一种外科手术用具,包括上述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因此该外科手术用具有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主气囊、主气囊注气管以及主气囊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主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备用气囊、备用气囊注气管以及备用气囊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的备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导管主体;200-主气囊;210-主气囊注气管;220-主气囊供气装置;300-备用气囊;310-备用气囊注气管;320-备用气囊供气装置;400-连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包括导管主体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100)、主气囊(200)和备用气囊(300);/n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管主体(100)上,且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间隔设置;/n所述备用气囊(300)临近所述导管主体(100)的出气口设置,所述主气囊(200)位于所述备用气囊(300)远离所述导管主体(100)的出气口的一侧;/n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充气后,所述主气囊(200)的体积大于所述备用气囊(300)的体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100)、主气囊(200)和备用气囊(300);
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分别套设于所述导管主体(100)上,且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间隔设置;
所述备用气囊(300)临近所述导管主体(100)的出气口设置,所述主气囊(200)位于所述备用气囊(300)远离所述导管主体(100)的出气口的一侧;
所述主气囊(200)和所述备用气囊(300)充气后,所述主气囊(200)的体积大于所述备用气囊(300)的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200)通过主气囊注气管(210)与主气囊供气装置(220)连接;所述备用气囊(300)通过备用气囊注气管(310)与备用气囊供气装置(3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供气装置(220)和所述备用气囊供气装置(320)均采用注射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囊经鼻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200)和备用气囊(300)未充气时,所述备用气囊(300)的内径小于所述主气囊(200)的内径,所述备用气囊(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玲,梁建军,曹铭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