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包括池塘本体,池塘本体设置有对其进行补液的进液管和用于检测其液位的浮力板,进液管上设置有控制其连通状态的阀门结构,阀门结构与浮力板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机构,阀门调节机构以浮力板随液位移动的动力来控制阀门结构的开合;阀门结构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阀体和滑动设置在阀体内对其开合状态进行控制的挡板,挡板的上端从阀体的顶部穿出;阀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阀体外壁上的支杆,支杆上转动连接有摆杆,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浮力板相连的牵引杆,摆杆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上端转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排污时能够及时的对池塘本体进行补液,避免造成养殖鱼的损失。
A sewage and water supply system for fish pond 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池塘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我国多数精养池塘,养殖沉积物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造成富营养化,导致养殖水体内源性污染。传统养殖池塘成为鱼粪坑,排溶氧高、温度高、鱼类天然饵料(浮游生物)多的池塘上层水,养殖沉积物在池底分解耗氧,释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导致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主要是传统池塘建设缺泛环保工程设施装备,导致严重制约了我国蓝色国土资源持续产出质量安全的水产品。现在有在池塘上设有排污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池塘在进行排污的时候需要饲养人员在现场对池塘的排污情况进行实时检测,避免池塘内的水排尽,造成养殖鱼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避免造成池塘内的水排尽,造成养殖鱼的损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设置有对其进行补液的进液管和用于检测其液位的浮力板,进液管上设置有控制其连通状态的阀门结构,阀门结构与浮力板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机构,阀门调节机构以浮力板随液位移动的动力来控制阀门结构的开合;所述阀门结构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阀体和滑动设置在阀体内对其开合状态进行控制的挡板,挡板的上端从阀体的顶部穿出;所述阀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阀体外壁上的支杆,支杆上转动连接有摆杆,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浮力板相连的牵引杆,摆杆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上端转动相连。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系统在池塘本体进行排污的时候,通过浮力板来检测池塘本体内的液位变化,当浮力板随着池塘本体内的液位下降时,驱动摆杆以支杆为支点进行摆动,使挡板在阀体内向上滑动,阀体连通,通过进液管向池塘本体内进行补液,避免池塘本体内的水排尽造成养殖鱼的死亡,造成损失;2、本系统在炎热的夏日,池塘本体内的水蒸发过大时,也可以及时补水,同时还向池塘本体内引入了新的氧气,提高了池塘本体的养殖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池塘本体1、进液管2、浮力板3、阀门结构4、支杆5、摆杆6、牵引杆7、沉淀池8、汇集槽9、排液管10、调节阀11、搅拌叶片12、驱动叶片13、锥形齿轮14、排澄清液管15、排流管16、排液孔17、排泥管18。实施例参考图1~图3所示: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包括池塘本体1,所述池塘本体1设置有对其进行补液的进液管2和用于检测其液位的浮力板3,进液管2上设置有控制其连通状态的阀门结构4,阀门结构4与浮力板3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机构,阀门调节机构以浮力板3随液位移动的动力来控制阀门结构4的开合;阀门结构4包括与进液管2连通的阀体和滑动设置在阀体内对其开合状态进行控制的挡板,挡板的上端从阀体的顶部穿出;阀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阀体外壁上的支杆5,支杆5上转动连接有摆杆6,摆杆6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浮力板3相连的牵引杆7,摆杆6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上端转动相连。为了对浮力板3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在池塘本体1内壁上开设滑槽,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与浮力板3相连的卡块;通过滑槽与卡块的配合对浮力板3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同时还可以在牵引杆7外侧套设导向筒来对其进行导向和支撑;此浮力板3内可以开有腔体来提高其浮力;且支杆5距离挡板的水平距离小于支杆5距离浮力板3的水平距离,为了使阀门结构4在进行开合的过程中,池塘本体1内的液位高度调节范围较大,从而对阀门结构4的开合进行微调;当池塘本体1内的液位逐渐上升时,通过浮力板3驱动阀门调节机构反向运动,使阀门结构4从开合状态向闭合状态进行调节。本技术中在池塘本体1一侧的下方设置有沉淀池8,池塘本体1的底部倾斜设置,池塘本体1的底部靠近沉淀池8的一侧开有汇集槽9,汇集槽9位于池塘本体1的底部的低端,汇集槽9的底部设置有与沉淀池8连通的排液管10,排液管10的进液口侧设置有防逃网,排液管10上设置有调节阀11,汇集槽9内转动设置有搅拌叶片12,排液管10的出液口下方转动设置有驱动叶片13,驱动叶片13与搅拌叶片12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驱动叶片13以排液管10排出的液体驱动转动通过传动机构使搅拌叶片12转动;池塘本体1下方开有安装腔,传动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安装腔内的两啮合的锥形齿轮14,其中一个锥形齿轮14通过传动轴一与驱动叶片13相连,另一个锥形齿轮14通过传动轴二与搅拌叶片12相连。当打开调节阀11,对池塘本体1内产生的养殖沉积物进行排放时,通过防逃网对池塘本体1内的养殖鱼进行拦截,排液管10排出的液体冲击驱动叶片13转动,驱动叶片13通过传动轴一驱动两啮合设置的锥形齿轮14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轴二驱动搅拌叶片12转动,对汇集槽9内进行缓慢搅拌,避免在防逃网上形成堵塞。进一步优化,沉淀池8的一侧壁上侧设置有排澄清液管15,排澄清液管15上设置有控制阀,排澄清液管15的进液口连通有竖直设置在沉淀池8内上侧的排流管16,排流管16的管壁上沿其轴向方向均布有多个排液孔17,多个排液孔17分布在排澄清液管15的进液口上方和下方;排流管16的通过排流管16的设计在沉淀池8内的澄清液较多,澄清液的最低液位低于排澄清液管15的进液口的位置时,可通过在排澄清液管15的出液口接上抽吸泵,对沉淀池8内不能排出的澄清液抽出;在沉淀池8的侧壁下侧设置有排泥管18,排泥管18上设置有控制阀门,通过排泥管18将沉淀池8内沉淀出来的污泥排出。进行排污时,打开排液管10上的调节阀11,调节阀11可以通过现有的程序控制,定期的开启调节阀11,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调节阀11;将鱼塘本体底部产生的养殖沉积物进行排放,鱼塘本体内的液位通过阀门结构4、浮力板3和阀门调节机构进行控制;完成排污后关闭排液管10上的调节阀11;使养殖沉积物在沉淀池8内进行沉降然后对澄清液和污泥进行分离。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包括池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设置有对其进行补液的进液管和用于检测其液位的浮力板,进液管上设置有控制其连通状态的阀门结构,阀门结构与浮力板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机构,阀门调节机构以浮力板随液位移动的动力来控制阀门结构的开合;/n所述阀门结构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阀体和滑动设置在阀体内对其开合状态进行控制的挡板,挡板的上端从阀体的顶部穿出;/n所述阀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阀体外壁上的支杆,支杆上转动连接有摆杆,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浮力板相连的牵引杆,摆杆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上端转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包括池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设置有对其进行补液的进液管和用于检测其液位的浮力板,进液管上设置有控制其连通状态的阀门结构,阀门结构与浮力板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机构,阀门调节机构以浮力板随液位移动的动力来控制阀门结构的开合;
所述阀门结构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阀体和滑动设置在阀体内对其开合状态进行控制的挡板,挡板的上端从阀体的顶部穿出;
所述阀门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阀体外壁上的支杆,支杆上转动连接有摆杆,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与浮力板相连的牵引杆,摆杆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上端转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塘养殖排污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一侧的下方设置有沉淀池,池塘本体的底部靠近沉淀池的一侧开有汇集槽,汇集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沉淀池连通的排液管,排液管的进液口侧设置有防逃网,排液管上设置有调节阀,汇集槽内转动设置有搅拌叶片,排液管的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承林,邓承文,邓承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华筑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