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2350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于当年夏季在黄淮地区播种小麦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2)完成步骤(1)后,于当年秋季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培育,得到分蘖苗;于初冬将所述分蘖苗移栽至海南地区,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3)完成步骤(2)后,于翌年初春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三次加代种子,完成冬小麦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育种方法可有效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A breeding method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Winter Wh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选育
,具体涉及一种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方法。
技术介绍
小麦是我国和世界主要粮食作物,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第一大主要产区。黄淮冬小麦是跨年度秋播夏收作物,生育期长达8个月,其间必须经过越冬低温春化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按常规育种每年只能种植选育一代,育成一个遗传稳定的小麦新品种一般需要6-9年的时间。如何缩短育种年限国内外已有一些探索,如加代育种、小麦单倍体育种等。其中加代育种是提高世代选育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代繁殖是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超出物种本身的繁殖周期和繁殖数量的繁殖过程。但利用我国自然生态条件的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加代育种技术目前尚无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冬小麦北育南繁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于当年夏季在黄淮地区播种冬小麦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2)完成步骤(1)后,于当年十月中上旬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培育,得到分蘖苗;于初冬将所述分蘖苗移栽至海南地区,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3)完成步骤(2)后,于翌年初春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三次加代种子,完成冬小麦一年三代加代育种。上述方法中,所述(1)包括如下步骤:(1-1)将冬小麦种子在H2O2溶液中浸泡,打破种子休眠,得到露白出芽的种子;(1-2)将所述露白出芽的种子点播在苗盘中,然后进行春化处理,得到春化处理后幼苗;(1-3)将所述春化处理后幼苗直接整行按序移栽至田间,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所述(1-1)中,所述H2O2溶液可为体积分数为0.6%的H2O2溶液。所述(1-1)中,所述浸泡的时间可为10-12小时。进一步的,所述浸泡的时间可为12小时。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浸泡的时间为从下午19点至第二天上午7点。所述浸泡后还包括保湿的步骤;所述保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倒掉H2O2溶液,将浸泡后的种子在室温(20-25℃)条件下保湿24小时。所述(1-2)中,所述苗盘由苗盘底托和置于所述苗盘底托内的L型间隔条组成;所述苗盘底托和所述L型间隔条的材质均为镀锌铁皮。所述苗盘大小和数量根据需加代材料数量而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苗盘底托的长、宽、高分别为150厘米、50厘米、10厘米;所述L型间隔条的长、宽、高分别为148厘米、3厘米、9厘米。所述苗盘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13个L型间隔条依次置于苗盘底托内,使相邻的两个L型间隔条间的距离为3厘米,得到所述苗盘。在所述苗盘中的13个L型间隔内加入土壤(足墒肥沃,于盘高2/3)后进行点播,所述点播的粒距可为2-3厘米。所述春化处理的条件可为先在10-15℃条件下处理24小时,然后降温至2-4℃条件下处理35-45天(半冬性类型为35天,冬性类型为45天);具体可为先在15℃条件下处理24小时,然后降温至3℃条件下处理35-45天。所述(1-3)中,所述移栽前还包括精细整地、施肥、防治地下害虫、架防虫网的步骤。所述移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春化结束后直接整行按序移栽至田间,无需炼苗,浇透压根水。所述移栽至田间后还包括选择目标单株的步骤;所述目标单株具有如下性状:A1)株高比对照植株周麦18低5-10cm;A2)单株穗粒数比对照植株周麦18多1-3个;A3)穗型长方形;A4)抗病性在中抗以上;A5)抗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A6)抗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所述抗病包括但不限于抗条锈病、抗叶锈病、抗白粉病。所述在中抗以上包括按照抗病类型划分的中抗(MR)和高抗(HR)。所述移栽至田间后还包括如下步骤:若移栽至田间后一周内遇大雨,必须及时排水,防止积水死苗;若小麦孕穗至开花期遇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应采取喷灌及加防晒网措施,以防高温败育,提高结实性;若灌浆后期遇降温25℃以下时,应加棚膜增温,以促进灌浆加快成熟。上述方法中,所述(2)中,所述分蘖苗移栽至海南地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铁锹起苗,起苗时应尽量保护根系及毛细根自带土粒,起苗后及时装入保鲜袋进行保湿、护根,并分系进行编号登记,然后空运至海南地区进行移栽。所述移栽至田间后还包括选择目标单株的步骤;所述目标单株具有如下性状:A1)株高比对照植株周麦18低5-10cm;A2)单株穗粒数比对照植株周麦18多1-3个;A3)穗型长方形;A4)抗病性在中抗以上;A5)抗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A6)抗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所述抗病包括但不限于抗条锈病、抗叶锈病、抗白粉病。所述在中抗以上包括按照抗病类型划分的中抗(MR)和高抗(HR)。所述移栽后还包括浇水和预防虫害的步骤。所述浇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移栽后用井水或流动河水(不宜用坑塘污水)浇好压根返苗水1-2次;若移栽后5天内遇大雨及时排掉积水,以防影响生根或死苗;移栽后30天左右抽穗,根据墒情及时浇孕穗水、开花水和灌浆水。所述虫害包括但不限于地下害虫、灰飞虱、蓟马、菜青虫、螟虫。上述方法中,所述(3)中,所述播种前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在H2O2溶液中浸泡,打破种子休眠,得到露白出芽的种子。所述H2O2溶液可为体积分数为0.6%的H2O2溶液。所述浸泡的时间可为10-12小时。进一步的,所述浸泡的时间可为12小时。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浸泡的时间为从下午19点至第二天上午7点。所述浸泡后还包括保湿的步骤;所述保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倒掉H2O2溶液,将浸泡后的种子在室温(20-25℃)条件下保湿24小时。所述播种的方式为条播,具体可为:每株种子播2行,行长为3米,行距为30厘米,株距为7厘米,每行43粒。所述播种后还包括选择目标单株的步骤;所述目标单株具有如下性状:A1)株高比对照植株周麦18低5-10cm;A2)单株穗粒数比对照植株周麦18多1-3个;A3)穗型长方形;A4)抗病性在中抗以上;A5)抗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A6)抗倒性强于对照植株周麦18。所述抗病包括但不限于抗条锈病、抗叶锈病、抗白粉病。所述在中抗以上包括按照抗病类型划分的中抗(MR)和高抗(HR)。所述播种后还包括如下步骤:覆盖塑料膜(保湿保温),待出齐麦苗后揭去塑料膜,利用初春2-3月份气温低的特点,使其自然完成小麦低温春化生理阶段。所述培育过程中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冬小麦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1)于当年夏季在黄淮地区播种冬小麦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n(2)完成步骤(1)后,于当年十月中上旬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培育,得到分蘖苗;于初冬将所述分蘖苗移栽至海南地区,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n(3)完成步骤(2)后,于翌年初春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三次加代种子,完成冬小麦一年三代加代育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冬小麦一年三代的加代育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于当年夏季在黄淮地区播种冬小麦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
(2)完成步骤(1)后,于当年十月中上旬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培育,得到分蘖苗;于初冬将所述分蘖苗移栽至海南地区,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
(3)完成步骤(2)后,于翌年初春在黄淮地区播种所述海南第二次加代种子,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三次加代种子,完成冬小麦一年三代加代育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包括如下步骤:
(1-1)将冬小麦种子在H2O2溶液中浸泡,打破种子休眠,得到露白出芽的种子;
(1-2)将所述露白出芽的种子点播在苗盘中,然后进行春化处理,得到春化处理后幼苗;
(1-3)将所述春化处理后幼苗直接整行按序移栽至田间,培育,于腊熟期初期进行收获,得到本地第一次加代种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1)中,所述H2O2溶液为体积分数为0.6%的双氧水;
或,所述(1-1)中,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0-12小时;
或,所述(1-1)中,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2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2)中,
所述苗盘由苗盘底托和置于所述苗盘底托内的L型间隔条组成;
或,所述苗盘底托和所述L型间隔条的材质均为镀锌铁皮;
或,所述苗盘底托的长、宽、高分别为150厘米、50厘米、10厘米;
或,所述L型间隔条的长、宽、高分别为148厘米、3厘米、9厘米;
或,所述苗盘的制备方法如下:将13个L型间隔条依次置于苗盘底托内,使相邻的两个L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天存郑继周杨文涛张廷封郭璐李垠洁张国辉张任领何东伟王利强于飞高建民彭燕燕李雪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华育作物分子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