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2194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通过磁共振接受电力;受电电路,将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变换为直流;负载电路,利用所述受电电路变换后的电力进行工作;第1基板,装配有所述受电线圈及所述受电电路;以及第2基板,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被配置于比所述受电线圈靠外侧,并装配有所述负载电路。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磁共振方式非接触地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受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便携电话,该便携电话具备:受电线圈,接收从送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来传送的电力;以及电路基板,安装有变换电路,该变换电路将该受电线圈中感应出的交流变换为直流并输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便携电话分开包括内置有受电线圈的可动壳体和内置有电路基板的主体壳体。可动壳体以能够将受电线圈移动至与电路基板分离的位置的状态被连结于主体壳体。另外,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利用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磁场共振来传输电力的无线输电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磁场共振方式中,通过在送电装置以及受电侧装置这双方设置使用线圈和电容器的谐振电路并使这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一致,来将电力从送电装置传输至受电侧装置。该磁场共振方式的无线输电具有如下优点:即使送电装置与受电侧装置相隔一定距离,也能够高效地传输电力。此外,磁场共振也被称为磁共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受电装置,具备:/n受电线圈,通过磁共振接受电力;/n受电电路,将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变换为直流;/n负载电路,利用所述受电电路变换后的电力进行工作;/n第1基板,装配有所述受电线圈及所述受电电路;以及/n第2基板,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被配置于比所述受电线圈靠外侧,并装配有所述负载电路。/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受电装置,具备:
受电线圈,通过磁共振接受电力;
受电电路,将所述受电线圈接受到的电力变换为直流;
负载电路,利用所述受电电路变换后的电力进行工作;
第1基板,装配有所述受电线圈及所述受电电路;以及
第2基板,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被配置于比所述受电线圈靠外侧,并装配有所述负载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基板中,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配置有所述受电线圈的第1区域与配置有所述受电电路的第2区域邻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基板的所述受电电路与所述第2基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具备第2负载电路,该第2负载电路利用所述受电电路变换后的电力进行工作,
从所述受电线圈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负载电路被配置于与所述受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并且由不形成电气闭合回路的部件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
将所述受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电路的组具备多个,
所述负载电路构成为从多组所述受电线圈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屋润阿久泽好幸松盛裕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