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和压线螺栓,在线缆卡座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在螺栓槽内设置有螺栓主体,在螺栓槽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接线孔贯穿螺栓槽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内的竖直方向;压线螺栓由与螺栓主体、位于螺栓主体顶部的螺栓头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组成,压线部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压接的过程中,使压线部保持与线缆之间最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升线缆结构的稳固性,以及降低对接线区域的导电性的影响。
Cable conn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接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力矩联结金具的连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属于电气连接
技术介绍
:通电线缆因为需求多样,所以线径种类也非常多,传统线缆连接,一种是纠缠绕线法,就是剥去线缆的外皮,露出线芯,然后将线芯彼此纠缠在一块,另外一种是压线连接法,就是用导电金属件挤压固定多个线缆的线芯使它们连接在一块;如果是两根并行的线缆需要连接,通常会采用线芯彼此纠缠或者另外取一段裸露的线芯来对两根线进行缠绕,这样连接不是很方便,或者导电效果以及持久性不能保证,因此压线连接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接线方式。目前,现有的压线连接装置中线缆接触范围小,不仅可能造成线缆的连接不稳固,也影响了整个接线区域的导电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缆接线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线装置对线缆接触范围小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和压线螺栓,所述线缆卡座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在所述螺栓槽内设置有螺栓主体,所述螺栓槽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所述接线孔贯穿螺栓槽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内的竖直方向;所述压线螺栓由与螺栓主体、位于螺栓主体顶部的螺栓头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组成,所述螺栓主体的外壁设置有与螺栓槽内壁上的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压线部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所述设置在压线螺栓底部的压线部配合所述设置在螺栓槽底部的接线孔的底面对线缆形成夹持,并使线缆与压线部充分接触。所述接线孔的底面与线缆的外形契合成弧面结构,在所述接线孔的底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所述的齿状结构与第一线缆的伸入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压线部采用具有弹性性能的金属片加工而成,在所述压线部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且在所述螺栓主体的底部对应设置有配套的固定孔,所述压线部通过连接柱设置在螺栓主体的底部。所述线缆卡座的螺栓槽内设置有防脱钩槽,且所述防脱钩槽为多层结构;在所述压线部底部的两端设置有与防脱钩槽相匹配的倒钩。所述压线螺栓的螺栓头与螺栓主体之间设置有易断裂部。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将压线螺栓的底部设计成倒置的“U”型状分布,可以在压接的过程中,使压线部保持与线缆之间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线缆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出现压线不实的问题,降低对接线区域导电性的影响。2、本技术通过在压线部的顶部设置连接柱,在螺栓主体的底部设置与连接柱相匹配的固定孔,压线部通过连接柱设置在螺栓主体的底部;通过将压线螺栓设计为分体式结合的结构,简化了压线螺栓的结构,便于工件的加工制造。3、本技术压线部采用具有弹性性能的金属片加工而成,其开口大小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调节,且在外力消除后恢复其初始大小;通过将压线部设计为弹性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的挤压程度尽可能的保持与线缆之间的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稳固线缆在该装置中的夹持结构。4、本技术在线缆卡座的螺栓槽内设置防脱钩槽,在压线部上设置有与防脱钩槽相配合的倒钩,通过与防脱钩槽之间的卡持配合,从而对压线部在线缆卡座内的位置进行锁死。5、本技术接线孔的底面与线缆的外形契合成弧面结构在,接线孔的底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进一步提升线缆在接线孔内的防脱能力。6、本技术在眼线螺栓的螺栓头和螺栓主体之间设置有易断裂部,当施加在螺栓头上的旋转力大于易断裂部的受力程度时,易断裂部断裂并使螺栓头从螺栓主体上脱离,从而避免压线过实对线缆造成的损伤,同时也避免接线完成后,人员恶意拆解线缆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1和压线螺栓2,在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11,在螺栓槽11内设置有螺栓主体21,在螺栓槽1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12,接线孔12贯穿螺栓槽1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压线螺栓2由与螺栓主体21、位于螺栓主体21顶部的螺栓头22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23组成,在螺栓主体21的外壁设置有与螺栓槽11内壁上的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压线部23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设置在压线螺栓2底部的压线部23配合所述设置在螺栓槽1底部的接线孔12的底面对线缆3形成夹持,并使线缆3与压线部23充分接触;接线孔12的底面12-1与线缆3的外形契合成弧面结构,在接线孔12的底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齿状结构与线缆3的伸入方向相互垂直。上述描述在实际操作中,接线孔内可以同时压接2条或2条以上的线缆,实现多条线缆的电气连接;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压线螺栓整体选用导体材料,例如金属材质,压线螺栓与第一线缆之间实现良好的电气连接,然后再将第二线缆(附图未示出)从外部连接压线螺栓,从而实现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之间的电气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线螺栓也可以只有压线部为导体材质,压线螺栓设有中心通孔,将第二线缆穿过中心通孔与压线部之间进行连接。本技术通过将压线螺栓的底部设计成倒置的“U”字结构,可以在压接的过程中,使压线部保持与线缆之间最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升线缆结构的稳固性,避免压线不实的问题,以及降低对接线区域的导线性影响。实施例2:参见图3,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1和压线螺栓2,在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11,在螺栓槽11内设置有螺栓主体21,在螺栓槽1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12,接线孔12贯穿螺栓槽1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压线螺栓2由与螺栓主体21、位于螺栓主体21顶部的螺栓头22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23组成,在螺栓主体21的外壁设置有与螺栓槽11内壁上的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压线部23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设置在压线螺栓2底部的压线部23配合所述设置在螺栓槽1底部的接线孔12的底面对线缆3形成夹持,并使线缆3与压线部23充分接触;接线孔12的底面12-1与线缆3的外形契合成弧面结构,在接线孔12的底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齿状结构与线缆3的伸入方向相互垂直;压线部23采用具有弹性性能的金属片加工而成,在压线部23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24,且在螺栓主体21的底部对应设置有配套的固定孔,压线部23通过连接柱24设置在螺栓主体21的底部。该实施例中,将压线螺栓设计为分体式结合结构,压线部通过连接柱设置在螺栓主体的底部,简化了压线螺栓的复杂结构,便于加工;同时,压线部采用具有弹性性能的金属片加工而成,开口大小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调节,且在外力消除后可以恢复其初始大小,通过将压线部设计为弹性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挤压程度尽可能的保持与线缆之间的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稳固线缆在线缆接线装置中的夹持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1)和压线螺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11),在所述螺栓槽(11)内设置有螺栓主体(21),所述螺栓槽(11)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12),所述接线孔(12)贯穿螺栓槽(11)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所述压线螺栓(2)由与螺栓主体(21)、位于螺栓主体(21)顶部的螺栓头(22)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23)组成,所述螺栓主体(21)的外壁设置有与螺栓槽(11)内壁上的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压线部(23)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所述设置在压线螺栓(2)底部的压线部(23)配合所述设置在螺栓槽(11)底部的接线孔(12)的底面对线缆(3)形成夹持,并使线缆(3)与压线部(23)充分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接线装置,包括线缆卡座(1)和压线螺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开设有螺栓槽(11),在所述螺栓槽(11)内设置有螺栓主体(21),所述螺栓槽(11)的底部开设有接线孔(12),所述接线孔(12)贯穿螺栓槽(11)的底部,且垂直于线缆卡座(1)内的竖直方向;所述压线螺栓(2)由与螺栓主体(21)、位于螺栓主体(21)顶部的螺栓头(22)和位于螺栓主体底部的压线部(23)组成,所述螺栓主体(21)的外壁设置有与螺栓槽(11)内壁上的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压线部(23)呈倒置的“U”型状分布,所述设置在压线螺栓(2)底部的压线部(23)配合所述设置在螺栓槽(11)底部的接线孔(12)的底面对线缆(3)形成夹持,并使线缆(3)与压线部(23)充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孔(12)的底面(12-1)与线缆(3)的外形契合成弧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雷岗,杨伟,董雪峰,甄荣,廖茜,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