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一体化门窗,包括上下墙体和墙体内设置的上下附框,上附框与下附框位置相对,上下墙体和上下附框形成门窗,所述上附框下方设置卷帘机构,所述卷帘机构包括卷帘仓、卷轴和卷帘,所述卷帘仓固定在附框下方,所述卷轴设置在卷帘仓内,所述卷帘从卷帘仓下方伸出至门窗前,在所述卷帘机构内侧的上下附框之间,设置移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建筑物能效水平。
Integrated doors and window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门窗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门窗。
技术介绍
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等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欧盟2002年通过并于2010年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要求欧盟国家在202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近零能耗水平。丹麦要求2020年后居住建筑全年冷热需求降低至20kWh/(m²·a)以下。英国要求2016年后新建建筑达到零碳,2019年后公共建筑达到零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后政府部门拥有或使用的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德国"被动房"(passivehouse)是实现近零能耗目标的一种技术体系,它通过大幅度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同时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将建筑供暖需求降低到15kWh/(m²·a)以下。美国要求2020-2030年"零能耗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韩国提出2025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低能耗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境标准低,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国内的建筑物均无法达到近零排放的标准,甚至建筑物的部分都没有达到低排放要标准,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体化门窗,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门窗,其特征是,包括上下墙体和墙体内设置的上下附框,上附框与下附框位置相对,上下墙体和上下附框形成门窗,所述上附框下方设置卷帘机构,所述卷帘机构包括卷帘仓、卷轴和卷帘,所述卷帘仓固定在附框下方,所述卷轴设置在卷帘仓内,所述卷帘从卷帘仓下方伸出至门窗前,在所述卷帘机构内侧的上下附框之间,设置移门。进一步,所述移门上方为上支撑,下方为下支撑,所述上支撑与上附框固定,下支撑与下附框固定,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均为型材,型材中形成蜂窝槽,所述蜂窝槽内设置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为密度为300-700KG/m3的聚氨酯硬泡。进一步,所述上下附框与墙体之间填充了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为密度为300-700KG/m3的聚氨酯硬泡。进一步,在所述卷帘仓内设置填充保温材料,在卷帘仓的一侧设置检修口,所述检修口穿过保温材料连接至卷轴。进一步,所述下墙体向外侧形成斜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提高建筑物能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2)结构简单,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上附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下附框位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上墙体;2.下墙体;3.斜坡;4.上附框;5.下附框;6.移门;7.保温材料;8.卷帘机构;9.卷帘仓;10.卷轴;11.卷帘;12.上支撑;13.下支撑;14.检修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体化门窗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参见附图1-3,在建筑物的门窗位置,上方为上墙体1,下方为下墙体2,下墙体2向外侧形成斜坡3,可以很好防止雨水、凝露的沉积,防止积水向室内渗透,减少对门窗框体的腐蚀。在上墙体1内设置上附框4,在下墙体2内设置下附框5,上附框4与下附框5位置相对,上下墙体2的上下附框5之间形成门窗,在门窗上设置移门6或移窗。上下附框5与墙体之间填充了保温材料7,保温材料7为密度为300-700KG/m3的聚氨酯硬泡。在上附框4下方设置卷帘机构8,卷帘机构8包括卷帘仓9、卷轴10和卷帘11,卷帘仓9固定在上附框4下方,卷轴10设置在卷帘仓9内,卷帘11从卷帘仓9下方伸出至门窗前,移门6或移窗设置卷帘机构8内侧的上下附框5之间。移门6上方为上支撑12,下方为下支撑13,上支撑12与上附框4固定,下支撑13与下附框5固定,上支撑12和下支撑13均为型材,型材中形成蜂窝槽,蜂窝槽内设置保温材料7,保温材料7为密度为300-700KG/m3的聚氨酯硬泡。在辅助用填充有优质保温泡沫的蜂窝形状隔热条的结构,既保证了整个主框体的强度和抗压性,又不会太多的增加主框体的重量,中间的保温内核和上下支撑12、13起到了很强的断桥作用,很好的阻断了主框体内外温度的交换传导,保温效果能达到传统框体15CM以上厚度的效果,卷帘11采用45倍发泡卷帘11,更高的保温和隔音效果。由于门窗和卷帘11采用特殊保温材料7以及特殊的结构,使得整体K值不大于0.8W/mm2.K。在卷帘仓9内设置填充保温材料7,在卷帘仓9的一侧设置检修口14,检修口14穿过保温材料7连接至卷轴10。卷帘机构8被包裹在墙体保温层和框体上端保温层之间,很好的防止了因设计卷帘11结构的位置而导致室内外的温度交互传导,框体上端保温层上设计的检修口14,如卷帘机构8发生故障后,只需将检修口14打开便可实施检修工作,检修口14与框体上端的保温材料7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保温结构。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门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墙体和墙体内设置的上下附框,上附框与下附框位置相对,上下墙体和上下附框形成门窗,所述上附框下方设置卷帘机构,所述卷帘机构包括卷帘仓、卷轴和卷帘,所述卷帘仓固定在附框下方,所述卷轴设置在卷帘仓内,所述卷帘从卷帘仓下方伸出至门窗前,在所述卷帘机构内侧的上下附框之间,设置移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门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墙体和墙体内设置的上下附框,上附框与下附框位置相对,上下墙体和上下附框形成门窗,所述上附框下方设置卷帘机构,所述卷帘机构包括卷帘仓、卷轴和卷帘,所述卷帘仓固定在附框下方,所述卷轴设置在卷帘仓内,所述卷帘从卷帘仓下方伸出至门窗前,在所述卷帘机构内侧的上下附框之间,设置移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门上方为上支撑,下方为下支撑,所述上支撑与上附框固定,下支撑与下附框固定,所述上支撑和下支撑均为型材,型材中形成蜂窝槽,所述蜂窝槽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东,顾志强,顾国强,王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捷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