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包括放置装置梁底部处的梁底模板、连接在梁底模板两侧处的梁侧模板,设置在梁底模板底部处的支撑组件,所处支撑组件包括水平放置在梁底模板底部处的放置板、竖直连接在放置板上部处的竖板、竖板靠近梁侧模板之间连接有多个水平延伸的弹簧,弹簧背离竖板的一侧与梁侧模板相抵,放置板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与下楼板上端面抵接的立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不需要同时使用两个工人进行配合,即可完成对侧梁主龙骨的安装,效率较高的效果。
A support system of super long spa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寿命要求的提高,建筑中常使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作为主体。其中出现了很多跨度大、支撑高、载荷重的型钢混凝土工程。由于大跨度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自重及施工载荷较大,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从而保证支撑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工程量。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7469751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跨度梁模架,设置于混凝土浇筑成的平面垫层上方,包括沿平面垫层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横柱、以及与横柱等长的纵柱,相对的横柱之间沿横柱的高度方向均匀搭设有横梁,相对的纵柱之间沿纵柱的高度方向均匀搭设有纵梁,横柱与纵柱上方设置有顶板层,顶板层下方设置有抵触至平面垫层的梁立杆,梁立杆的顶端垂直连接设置有梁主龙骨,梁主龙骨两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横柱与纵柱的侧梁主龙骨,梁主龙骨与侧梁主龙骨之间设置有抵触至侧梁主龙骨与梁主龙骨且将两者撑开的斜撑。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使用时,工人先将横柱、纵柱连接完毕,然后将梁主龙骨放置在顶板立柱上部处,然后将梁内部处的钢筋进行安装,然后将梁侧壁处的侧梁主龙骨进行安装,在两个相对的侧梁主龙骨之间穿设对拉螺栓。由于在安装时需要一个人扶住其中一个侧梁主龙骨,另外一个人去安装另一侧梁主龙骨,将对拉螺栓穿过水平的两个侧梁主龙骨之间即可。使用时需要两个工人同时进行配合使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不需要同时使用两个工人进行配合,即可完成对侧梁主龙骨的安装,效率较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包括放置装置梁底部处的梁底模板、连接在梁底模板两侧处的梁侧模板,设置在梁底模板底部处的支撑组件,所处支撑组件包括水平放置在梁底模板底部处的放置板、竖直连接在放置板上部处的竖板、所述竖板靠近梁侧模板之间连接有多个水平延伸的弹簧,所述弹簧背离竖板的一侧与梁侧模板相抵,所述放置板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与下楼板上端面抵接的立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横杆、立柱、纵杆进行捆扎,然后将放置板放置在立柱的上部处,将梁底模板放置在放置板的上部处,对梁内部处的钢筋进行安装和捆扎,然后将梁侧模板放置在弹簧和梁侧壁之间,此时梁侧模板与梁之间连接较为稳定,随后对两个相对的梁侧模板之间设置对拉螺栓即可,此时由于两侧木板均被竖板一侧处的弹簧进行抵接,工人自身便可完成对拉螺栓的穿设,效率较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板底部处连接有T形块,所述放置板上端面处开设有供T形块滑动的T形槽,所述竖板沿T形槽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盖设在放置板上部处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放置板之间通过竖直的第一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不同尺寸梁时,人手将第一螺栓旋出,然后将竖板底部处的T形块沿T形槽进行滑动,当两个竖板滑动至理想的位置后,将第一螺栓穿过连接块连接在放置板内部处即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板的顶部处和放置板的端部处均铰接连接有斜杆,所述斜杆距滑动槽为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竖板连接在放置板上部时较为稳定,故而设置有斜杆。斜杆的使用,使梁底模板、梁侧模板以及斜杆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形成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相邻两个梁之间的稳定性,提高了梁与梁的抗弯折性,进而保证了大跨度梁模架体系的稳定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簧背离竖板的一侧处均连接有抵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抵接板,使弹簧与梁侧模板之间的抵接情况较好,减小弹簧发生歪斜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板侧壁处水平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背离竖板的一端与梁侧模板的外侧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竖板和梁侧模板之间连接较为稳定,故而在竖板的中心处均水平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第二螺栓螺纹穿过竖板与梁侧模板的外侧壁处抵接。使两个竖直平行的梁侧模板之间的间距相同,设置第二螺栓,使两个相对的梁侧模板之间的距离相同,不需要设置对拉螺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螺栓背离竖板的一侧处均连接有圆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第二螺栓背离竖板的一端处与梁侧模板之间连接较好,减小第二螺栓端部对梁侧模板之间造成的不良影响,故而在第二螺栓背离竖板的一端处卡接连接有圆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的顶部处设置有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套接在立柱顶部处的圆环、螺纹连接在圆环内部且插接在立柱内部处的螺纹杆、连接在螺纹杆背离立柱一侧处的承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伸缩组件,不用高度的楼层之间可以使用同一立柱,减小需要更换立柱的需要。使用时,将立柱与横杆和纵杆进行捆扎,人手对螺纹杆进行转动,使承接板最后位于放置板的底部处,用于承接放置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板的底部处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多个木楞,所述承接板位于两个相邻的木楞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板位于两个相邻的木楞之间,减小承接板发生转动情况的出现,稳定性较好。由于设置木楞,在安装立柱时,先将螺纹杆伸出,使抵接板位于两个木楞之间后,对立柱进行转动,将立柱捆扎在横杆和纵杆之间即可。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梁侧模板受到两侧竖板上部的弹簧抵接,使两个沿梁对称的梁侧模板之间较为稳定;2、设置伸缩组件,使立柱的使用效果较好,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对螺纹杆的伸出长度进行调节;3、设置斜杆,使梁底模板、梁侧模板以及斜杆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形成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相邻两个梁之间的稳定性,提高了梁与梁的抗弯折性,进而保证了大跨度梁模架体系的稳定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用于表示放置板和竖板之间的连接情况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梁;11、梁底模板;12、梁侧模板;13、下楼板;14、横杆;15、纵杆;16、立柱;17、木楞;2、伸缩组件;21、圆环;22、螺纹杆;23、承接板;3、支撑组件;31、放置板;311、T形槽;312、方形口;32、竖板;321、T形块;33、弹簧;331、抵接板;34、连接块;35、第一螺栓;36、安装板;361、斜杆;37、第二螺栓;38、圆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包括放置在梁1底部处的梁底模板11,连接在梁底模板11两侧处的梁侧模板12,在梁1和下楼板13之间捆扎有纵杆15,横杆14和纵杆15之间设置有竖直设置的立柱16,立柱16上部设置有伸缩组件2,伸缩组件2以及立柱16均位于梁底模板11的底部处。参照图2,伸缩组件2包括圆环21、螺纹杆22、承接板23。圆环21固定套接在立柱16的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包括放置装置梁(1)底部处的梁底模板(11)、连接在梁底模板(11)两侧处的梁侧模板(12),设置在梁底模板(11)底部处的支撑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处支撑组件(3)包括水平放置在梁底模板(11)底部处的放置板(31)、竖直连接在放置板(31)上部处的竖板(32)、所述竖板(32)靠近梁侧模板(12)之间连接有多个水平延伸的弹簧(33),所述弹簧(33)背离竖板(32)的一侧与梁侧模板(12)相抵,所述放置板(31)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与下楼板(13)上端面抵接的立柱(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包括放置装置梁(1)底部处的梁底模板(11)、连接在梁底模板(11)两侧处的梁侧模板(12),设置在梁底模板(11)底部处的支撑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处支撑组件(3)包括水平放置在梁底模板(11)底部处的放置板(31)、竖直连接在放置板(31)上部处的竖板(32)、所述竖板(32)靠近梁侧模板(12)之间连接有多个水平延伸的弹簧(33),所述弹簧(33)背离竖板(32)的一侧与梁侧模板(12)相抵,所述放置板(31)的底部连接有多个与下楼板(13)上端面抵接的立柱(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32)底部处连接有T形块(321),所述放置板(31)上端面处开设有供T形块(321)滑动的T形槽(311),所述竖板(32)沿T形槽(311)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盖设在放置板(31)上部处的连接块(34),所述连接块(34)与放置板(31)之间通过竖直的第一螺栓(3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大跨度梁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32)的顶部处和放置板(31)的端部处均铰接连接有斜杆(361),所述斜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军邦,张驰,陈奕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安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