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378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属于盖模施工体系领域,包括底模和L型提升板,底模的四边均固定安装有侧模,侧模的上端侧面中部位于底模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加强筋,底模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加浆孔,底模的上端位于加浆孔的周围接触连接有导流筒,导流筒的内部下端固定安装有导流环,导流环的侧面滑动连接于加浆孔的内部,导流筒的外部侧面下端均固定安装有L形连接块,L形连接块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该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通过导流筒和加浆孔既可加入混凝土,也可通过加浆孔和导流筒进行振捣,从而避免底部混凝土不密实,提高使用效果。

A construction system of cover formwork for the system of early dismantling and grouting hole of sinking cast-in-place sl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
本技术涉及盖模施工体系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
技术介绍
在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中,下沉式现浇板多有发生,特别对于下沉式卫生间更受设计者的青睐。传统的下沉式现浇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板底、板面标高不同,混凝土在其重力作用下自行流淌,且在振捣过程中,梁振捣较小,则会导致混凝土底部不密实,使用效果较差,且传统的下沉式现浇板在施工完成后拆模时,通常是将底模和四块侧模一一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容易损坏混凝土形状,成型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通过导流筒和加浆孔既可加入混凝土,也可通过加浆孔和导流筒进行振捣,从而避免底部混凝土不密实,提高使用效果,通过螺栓将L形提升板固定在角板上,从而可通过千斤顶将底模和侧模整体同时拆除,提高成型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包括底模和L型提升板,所述底模的四边均固定安装有侧模,所述底模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加浆孔,所述底模的上端位于加浆孔的周围接触连接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内部下端固定安装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的侧面滑动连接于加浆孔的内部,所述导流筒的外部侧面下端均固定安装有L形连接块,所述L形连接块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螺纹连接于底模上端面开设的第一螺纹凹槽的内部,所述侧模上端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角板,通过导流筒和加浆孔既可加入混凝土,也可通过加浆孔和导流筒进行振捣,从而避免底部混凝土不密实,提高使用效果,通过螺栓将L形提升板固定在角板上,从而可通过千斤顶将底模和侧模整体同时拆除,提高成型效果。进一步的,所述侧模的上端侧面中部位于底模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加强筋,通过加强筋可提高底模和侧模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变形。进一步的,所述L型提升板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栓。进一步的,所述螺栓的下端螺纹连接于角板上端面开设的第二螺纹凹槽的内部,通过螺栓可将L型提升板与角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将L型提升板与底模和侧模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螺栓的上端侧面固定安装有挡环,所述挡环的侧面转动连接于第二通孔侧面开设的环形凹槽的内部,可避免螺栓脱离第二通孔,以免丢失。进一步的,所述L形提升板的下端面一侧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千斤顶,通过通槽可对千斤顶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以免千斤顶位置偏移,影响脱模。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通过导流筒和加浆孔既可加入混凝土,也可通过加浆孔和导流筒进行振捣,从而避免底部混凝土不密实,提高使用效果,通过螺栓将L形提升板固定在角板上,从而可通过千斤顶将底模和侧模整体同时拆除,提高成型效果。(2)侧模的上端侧面中部位于底模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加强筋,通过加强筋可提高底模和侧模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变形。(3)L型提升板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栓,螺栓的下端螺纹连接于角板上端面开设的第二螺纹凹槽的内部,通过螺栓可将L型提升板与角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将L型提升板与底模和侧模连接在一起。(4)螺栓的上端侧面固定安装有挡环,挡环的侧面转动连接于第二通孔侧面开设的环形凹槽的内部,可避免螺栓脱离第二通孔,以免丢失。(5)L形提升板的下端面一侧开设有通槽,通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千斤顶,通过通槽可对千斤顶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以免千斤顶位置偏移,影响脱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图。图中标号说明:1底模、2L型提升板、21第二通孔、22螺栓、23第二螺纹凹槽、24挡环、25环形凹槽、26通槽、27千斤顶、3侧模、31加强筋、4加浆孔、5导流筒、6导流环、7L形连接块、8第一通孔、9紧固螺栓、10第一螺纹凹槽、11角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包括底模1和L型提升板2,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底模1的四边均固定安装有侧模3,侧模3的上端侧面中部位于底模1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加强筋31,通过加强筋31可提高底模1和侧模3的强度,避免在使用时变形,底模1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加浆孔4,通过加浆孔4不仅可以注入混凝土,还可以进行振捣,提高使用效果,底模1的上端位于加浆孔4的周围接触连接有导流筒5,导流筒5的内部下端固定安装有导流环6,导流环6的侧面滑动连接于加浆孔4的内部,可避免混凝土通过导流筒5和底模1之间的间隙渗出,导流筒5的外部侧面下端均固定安装有L形连接块7,L形连接块7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8,第一通孔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紧固螺栓9,紧固螺栓9螺纹连接于底模1上端面开设的第一螺纹凹槽10的内部,用来将导流筒5固定在底模上,侧模3上端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角板11,L型提升板2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21,第二通孔2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栓22,螺栓22的下端螺纹连接于角板11上端面开设的第二螺纹凹槽23的内部,通过螺栓22可将L型提升板2与角板11连接在一起,从而将L型提升板2与底模1和侧模3连接在一起,螺栓22的上端侧面固定安装有挡环24,挡环24的侧面转动连接于第二通孔21侧面开设的环形凹槽25的内部,可避免螺栓22脱离第二通孔21,以免丢失,L形提升板2的下端面一侧开设有通槽26,通槽2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千斤顶27,通过通槽26可对千斤顶27的放置位置进行定位,以免千斤顶27位置偏移,影响脱模。使用时,将混凝土通过导流筒5和加浆孔4注入底模1和侧模3之间,然后将混凝土振捣棒通过导流筒5和加浆孔4插入底模1和侧模3之间,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完成后,取出混凝土振捣棒,当混凝土初步凝结时,转动紧固螺栓9,使得紧固螺栓9的下端脱离第一螺纹凹槽10,然后将导流筒5取下,将突出的混凝土拆除,再将底模1压实抹灰,可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避免混凝土底部不密实,提高使用效果,混凝土凝结后,将螺栓22的下端对准第二螺纹凹槽23,然后转动螺栓22,使得螺栓22的下端旋入第二螺纹凹槽23的内部,即可将L型提升板2与角板11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千斤顶27上端放置在通槽26的内部,即可通过千斤顶27将底模1和侧模3整体同时拆除,提高成型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包括底模(1)和L型提升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1)的四边均固定安装有侧模(3),所述底模(1)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加浆孔(4),所述底模(1)的上端位于加浆孔(4)的周围接触连接有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的内部下端固定安装有导流环(6),所述导流环(6)的侧面滑动连接于加浆孔(4)的内部,所述导流筒(5)的外部侧面下端均固定安装有L形连接块(7),所述L形连接块(7)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8),所述第一通孔(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紧固螺栓(9),所述紧固螺栓(9)螺纹连接于底模(1)上端面开设的第一螺纹凹槽(10)的内部,所述侧模(3)上端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角板(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包括底模(1)和L型提升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1)的四边均固定安装有侧模(3),所述底模(1)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加浆孔(4),所述底模(1)的上端位于加浆孔(4)的周围接触连接有导流筒(5),所述导流筒(5)的内部下端固定安装有导流环(6),所述导流环(6)的侧面滑动连接于加浆孔(4)的内部,所述导流筒(5)的外部侧面下端均固定安装有L形连接块(7),所述L形连接块(7)的上端面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8),所述第一通孔(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紧固螺栓(9),所述紧固螺栓(9)螺纹连接于底模(1)上端面开设的第一螺纹凹槽(10)的内部,所述侧模(3)上端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角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沉式现浇板早拆加浆孔体系盖模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3)的上端侧面中部位于底模(1)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加强筋(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如华陈金鑫蒋春燕王清李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弘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