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40299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02
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包括下底座、上底座、磁轴承组件和主轴,磁轴承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内设有转子铁芯、永磁体组、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永磁体组、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套接于转子铁芯的外圈,且永磁体组位于转子铁芯中部,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位于永磁体组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单个磁轴承组件,进行高速轴的支撑,轴承和主轴为物理接触,避免了接触摩擦生热,同时通过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的设置,使得轴向的跨度距离较大,整个系统对于主轴的倾斜比较敏感,通过安装径向位移传感器,很容易检测到主轴的倾斜位移。

Three support double group control multi redundant magnetic bear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磁轴承
,尤其是涉及一种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
技术介绍
磁轴承,是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与传统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可以达到很高的运转速度,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可广泛用于机械加工、涡轮机械、航空航天、真空技术、转子动力学特性辨识与测试等领域,被公认为极有前途的新型轴承。磁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电场力和磁场力使轴悬浮,通过控制线圈使得轴悬浮设置,在主轴的使用过程中,主轴在转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当主轴速度较快且于轴承相接触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生热现象,从而影响轴承的热变形和造成轴承的热损伤,影响主轴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相对一般磁轴承,其定子永磁体和控制线圈,处于同一径向平面,轴向和径向布置比较紧凑,在控制轴向倾斜,保持轴的稳定性方面,检测、控制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检测,稳定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包括下底座(11)、上底座(6)、磁轴承组件和主轴(1),上底座(6)和下底座(11)位于磁轴承组件的上下两侧,且上底座(6)和下底座(11)上形成有与磁轴承组件相适配的弧形槽,主轴(1)穿过磁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磁轴承组件包括定子铁芯(5),定子铁芯(5)内设有转子铁芯(4)、永磁体组(7)、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永磁体组(7)、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套接于转子铁芯(4)的外圈,且永磁体组(7)位于转子铁芯(4)中部,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位于永磁体组(7)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包括下底座(11)、上底座(6)、磁轴承组件和主轴(1),上底座(6)和下底座(11)位于磁轴承组件的上下两侧,且上底座(6)和下底座(11)上形成有与磁轴承组件相适配的弧形槽,主轴(1)穿过磁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磁轴承组件包括定子铁芯(5),定子铁芯(5)内设有转子铁芯(4)、永磁体组(7)、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永磁体组(7)、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套接于转子铁芯(4)的外圈,且永磁体组(7)位于转子铁芯(4)中部,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和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位于永磁体组(7)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组(7)和定子铁芯(5)之间存在气隙,且定子铁芯(5)和转子铁芯(4)之间存在气隙,转子铁芯(4)与永磁体组(7)之间形成磁链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与定子铁芯(5)之间存在气隙,定子铁芯(5)和转子铁芯(4)之间存在气隙,转子铁芯(4)与第一磁轴承控制线圈(8)之间形成磁链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支撑双组控多冗余磁轴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轴承控制线圈(12)与定子铁芯(5)之间存在气隙,定子铁芯(5)和转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鑫应申舜金明生李毅郭明飞叶森斌谭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