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214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包括开设在待处理地基区域内的注水孔、竖直放置于所述注水孔中的注水管、包裹于注水管外壁的过滤网和通过吊绳悬吊于注水管中的限位锥形体,吊绳的另一端缠绕于滑轮上,滑轮通过转轴安装于固定架上,转轴上设有控制转轴转动的把手;限位锥形体的底面圆的直经略小于注水管的管径,沿所述注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的距离管壁设置一周的注水眼,所述注水管上端开口处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水源,水管上设有水泵和水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注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控制不同土壤深度黄土的吸水程度,使黄土深度方向上土壤的吸水率基本保持均匀,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A water injection structure for the pretreatment of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蓬勃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形势更加严峻,导致深厚湿陷性黄土区域被大面积开发利用,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出现沉降、开裂、倾斜等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其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区域地基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为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沉降,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目前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广泛采用的方法包括:强夯法、振冲法、砂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法、孔内深层强夯法(DDC)、预浸水法等,根据部分工程案例及施工工艺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未能完全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主要原因是地基土的含水量偏低。我国西北地区土壤多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在未受水增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但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因土体结构破坏会产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强度迅速降低,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对地基进行预增湿处理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目前,较为常用的湿陷性黄土的增湿处理方式为预浸水法,现有的预浸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地基上开设注水孔,注水孔中填放砂石,再向注水孔中注水,水通过砂石间的缝隙渗入土壤中,可消除后续地基建设过程中黄土的湿陷性;二是在地基上开设注水孔,注水孔中放置注水管,向注水管中注水,通过注水管壁上开设的注水眼向土壤渗水,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但是,这两种地基预浸水方式均存在着地基土壤渗水不均匀的问题,造成顶层土壤渗水欠饱和,底层土壤渗水过饱和而呈现淤泥,导致黄土地基的预浸水处理效果不佳,影响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过程中土壤渗水不均匀,导致黄土地基的预浸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包括开设在待处理地基区域内的注水孔、竖直放置于所述注水孔中的注水管、包裹于注水管外壁的过滤网和通过吊绳的一端悬吊于注水管中的限位锥形体,所述吊绳的另一端缠绕于滑轮上,所述滑轮通过转轴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转轴上设有把手;所述限位锥形体的底面圆的直经略小于注水管的管径,沿所述注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的距离管壁设置一周的注水眼,所述注水管上端开口处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水源,所述水管上设有水泵和水表。优选地,所述吊绳上设有刻度,所述固定架上靠近转轴处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可转动扣于转轴上。优选地,所述注水管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限位扣,所述限位扣的中心与注水管的轴线重合,所述限位扣的中心设有放入吊绳的穿绳口。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原则,结合实际工程建设中的操作方式,在反复推敲和试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预浸水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进,专利技术了本技术的注水结构,在实际试验中,本技术的注水结构操作简单,能有效控制不同土壤深度黄土的吸水程度,使沿深度方向上黄土土壤的含水率基本保持均匀,前期试验的成功为后续在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锥形体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注水管上设置限位扣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扣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卡扣扣于转轴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注水孔,2-注水管,3-过滤网,4-注水眼,5-水管,6-水源,7-水泵,8-水表,9-限位锥形体,10-吊绳,11-滑轮,12-转轴,13-固定架,14-把手,15-限位扣,16-弹性卡扣,17-穿绳口,18-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在待处理地基区域内开设注水孔1,将注水管2竖直放置于注水孔1中,注水管2的侧壁上沿管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周的注水眼4,一般管壁一周可设置2-4个注水眼4,间隔距离可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采用预浸水处理的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5m,多在10m以上,因此,在注水管2上沿长度方向可间隔0.2m-1m设置2-4个注水眼4,注水管2的外壁包裹过滤网3,防止注水孔1中的土壤堵塞注水眼4。注水管2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水管5的一端,水管5的另一端连接水源6,水管5上设有水泵7和水表8。在地基上安装固定架13,固定架13上通过转轴12安装滑轮11,转轴12上设置把手14,通过把手14可摇动转轴12转动,转轴12带动滑轮11转动,在滑轮11上缠绕吊绳10,吊绳10的一端固定于滑轮11上,另一端固定于限位锥形体9上,限位锥形体9悬吊于注水管2中,限位锥形体9的底面圆的直经略小于注水管2的管径,当限位锥形体9悬吊于注水管2中一定位置处时,进入注水管2的水只有很少量能从限位锥形体9底部边缘与注水管2内壁之间的间隙处流下,为使限位锥形体9在注水管2中上下移动顺畅,同时使限位锥形体9不发生较大的倾斜,在注水管2上端开口处设置限位扣15,限位扣15的中心与注水管2的轴线重合,限位扣15的中心设有穿绳口17,吊绳10卡入穿绳口17后可在穿绳口17中往返移动。在注水过程中为了能确定限位锥形体9每次下移的距离,在吊绳10设置有刻度,在固定架13上靠近转轴12处设置弹性卡扣16,弹性卡扣16通过固定孔18和螺栓可转动的固定于固定架13上,弹性卡扣16转动至转轴12的位置时能扣于转轴12上。使用方法:根据注水孔1的深度选择对应长度的注水管2,以注水管2上沿长度方向每间隔1m开设一周的注水眼4为例,首先在注水管2外侧壁包裹上过滤网3,然后将注水管2放置于地基区域内已打好的注水孔1中,通过摇动把手14,根据吊绳10上的刻度使限位锥形体9的底部下降至略低于注水管2最上部的注水眼4处,然后转动弹性卡扣16使其卡于转轴12上,限制转轴12转动;然后启动水泵7,水通过水管5进入注水管2,由于注水管2中最上部的注水眼4下方有限位锥形体9,因此水进入注水管2后受到限位锥形体9的阻挡,大部分的水会通过注水管2最上部管壁一周的注水眼4渗入土壤中,相比较而言,只有极少量的水会从限位锥形体9底部边缘与注水管2内壁之间的间隙处流下。再根据前期对地基区域内湿陷性黄土的分析和预先确定的每1m深度黄土及每增加1m深度黄土的最优注水量,注水时注水量需考虑下一米深度注水对其产生的影响,每下一米需相应增加注水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待处理地基区域内的注水孔、竖直放置于所述注水孔中的注水管、包裹于注水管外壁的过滤网和通过吊绳的一端悬吊于注水管中的限位锥形体,所述吊绳的另一端缠绕于滑轮上,所述滑轮通过转轴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转轴上设有把手;所述限位锥形体的底面圆的直经略小于注水管的管径,沿所述注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的距离管壁设置一周的注水眼,所述注水管上端开口处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水源,所述水管上设有水泵和水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预处理注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待处理地基区域内的注水孔、竖直放置于所述注水孔中的注水管、包裹于注水管外壁的过滤网和通过吊绳的一端悬吊于注水管中的限位锥形体,所述吊绳的另一端缠绕于滑轮上,所述滑轮通过转轴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转轴上设有把手;所述限位锥形体的底面圆的直经略小于注水管的管径,沿所述注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的距离管壁设置一周的注水眼,所述注水管上端开口处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洲蔺如东朱春生卞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