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属于自动化生产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升降机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其结构多种多样,动力来源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在自动化生产领域,广泛存在各种型号的倍速线以及生产线,升降设备的存在可以很简单地实现产品在不同高度的产线之间的转移。而且,对所需要的升降高度要求不是很大(主要是两层或几层产线之间的距离),需要提升的产品的重量也不是很大。主要是需要安全高效、运行稳定、反应速度快、安装简单、动力来源方便、易于控制以及维护方便的升降设备。但是现有的升降机大多都是电动或者是液压,其反应速度慢、机构复杂、体积大、不易安装且维护麻烦。因此,与自动化生产领域设备的要求不相符,从而造成了设备成本、维护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的大量浪费,并且有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以用于通过气动控制的方式实现待输送物品的升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包括L形提升支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提升支架(1)、活动部分(2)、气缸(3)和平行移载装置(5);其中L型提升支架(1)用于将整个装置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活动部分(2)安装在L型提升支架(1)上并通过安装在L型提升支架(1)上的气缸(3)驱动活动部分(2)沿L型提升支架(1)上的导轨垂直运动;平行移载装置(5)安装在活动部分(2)上并用于驱动待输送物品进行水平运动;/n所述平行移载装置(5)包括传动轴组件(21)、托辊Ⅰ(22)、铝型材挡边部分Ⅰ(23)、托辊Ⅱ(24)、张紧装置Ⅰ(25)、皮带Ⅰ(26)、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带轮Ⅰ(28)、底板折弯件(29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气动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提升支架(1)、活动部分(2)、气缸(3)和平行移载装置(5);其中L型提升支架(1)用于将整个装置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活动部分(2)安装在L型提升支架(1)上并通过安装在L型提升支架(1)上的气缸(3)驱动活动部分(2)沿L型提升支架(1)上的导轨垂直运动;平行移载装置(5)安装在活动部分(2)上并用于驱动待输送物品进行水平运动;
所述平行移载装置(5)包括传动轴组件(21)、托辊Ⅰ(22)、铝型材挡边部分Ⅰ(23)、托辊Ⅱ(24)、张紧装置Ⅰ(25)、皮带Ⅰ(26)、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带轮Ⅰ(28)、底板折弯件(29)、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张紧装置Ⅱ(31)、皮带Ⅱ(32)、铝型材挡边部分Ⅱ(33)、托辊Ⅲ(34)、电机(35)、托辊Ⅳ(36)、行程开关固定板(37)、行程开关(38)、光电开关固定板(39)、光电开关(40)、带轮Ⅱ(41)和同步带(42);其中底板折弯件(29)从外侧往内侧安装对称的铝型材挡边部分Ⅰ(23)和铝型材挡边部分Ⅱ(33)、安装对称的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和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且相互平行;传动轴组件(21)从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和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穿过并通过轴承Ⅰ(45)安装在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和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上;左侧边支撑折弯件(27)从一端往另一端依次安装传动轴组件(21)一侧、托辊Ⅰ(22)、托辊Ⅱ(24)和张紧装置Ⅰ(25);皮带Ⅰ(26)内侧与传动轴组件(21)一侧的主动轮(44)、托辊Ⅰ(22)的从动轮Ⅰ(49)、托辊Ⅱ(24)的从动轮Ⅰ(49)以及张紧装置Ⅰ(25)的从动轮Ⅱ(55)的外圆相切;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从一端往另一端依次安装传动轴组件(21)的另一侧、托辊Ⅳ(36)、托辊Ⅲ(34)和张紧装置Ⅱ(31);皮带Ⅱ(32)内侧与传动轴组件(21)另一侧的主动轮(44)、托辊Ⅲ(34)的从动轮Ⅰ(49)、托辊Ⅳ(36)的从动轮Ⅰ(49)以及张紧装置Ⅱ(31)的从动轮Ⅱ(55)的外圆相切;带轮Ⅰ(28)通过键连接安装在电机(35)轴上;带轮Ⅱ(41)安装在传动轴组件(21)上,通过键相互连接;行程开关固定板(37)固定安装在右侧边支撑折弯件(30)的一端,与传动轴组件(21)邻近;行程开关(38)固定在行程开关固定板(37)上;光电开关固定板(39)固定在底板折弯件(29)上,光电开关(40)固定在光电开关固定板(39)的直槽口中;同步带(42)用于连接带轮Ⅰ(28)和带轮Ⅱ(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气动升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支座(4),所述缓冲支座(4)包括缓冲支架(19)和橡胶缓冲垫(20);其中橡胶缓冲垫(20)固定在缓冲支架(19)上方,缓冲支架(19)是通过方管和焊板焊接成的整体,固定在L形提升支架(1)中外框架底座装配(6)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气动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提升支架(1)包括外框架底座装配(6)、左侧方管装配(7)、固定气缸横撑(8)、导轨Ⅰ(9)、上侧横梁装配(10)、T形气缸接头板(11)、Y形接头(12)、气缸固定板(13)、导轨Ⅱ(14)、右侧方管装配(15)、筋板(16)和膨胀螺栓(18);其中左侧方管装配(7)和右侧方管装配(15)呈竖直分别固定在外框架底座装配(6)的上部,固定气缸横撑(8)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侧方管装配(7)和右侧方管装配(15)的中部,上侧横梁装配(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侧方管装配(7)和右侧方管装配(15)的顶部;导轨Ⅰ(9)和导轨Ⅱ(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光勋,陈久朋,韩鹏剑,吴鹏,普江华,崔禹,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