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9737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4:08
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其设置于送纸皮带输送机的输送带和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之间,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为矩形板,所述输送带的下部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顶面相抵触,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底面相连接,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长度大于输送带的宽度;所述输送带在真空吸附导流板上运动,输送带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组贯通孔和第二组贯通孔,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顶面开设有多组腰形导气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真空吸附气流按照一定规律通过输送带和吸附面板,真空吸附压力大,打印稳定,不飞墨。

A kind of vacuum absorption guide plate applied to the adsorption device of inkjet pri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
本技术涉及打印吸附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国内喷墨打印机上真空吸附导流方法分为两大类型:1.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直接对应;2.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在不同位置大小一样;上述两种方式分别存在如下缺点: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直接对应具有如下缺陷:(1)真空吸附气流在不同位置的时候,大小一样。(2)真空吸附气流较小,经常不满足实际使用要求。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在不同位置大小一样具有如下缺陷:(1)喷头和喷头打印过道下方真空吸附气流一样时,会经常造成飞墨故障。(2)喷头下方真空吸附气流过大,造成打印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其设置于送纸皮带输送机的输送带和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之间,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为矩形板,所述输送带的下部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顶面相抵触,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底面相连接,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长度大于输送带的宽度;所述输送带在真空吸附导流板上运动,输送带上均匀设有多个直径为8mm的第一组贯通孔和第二组贯通孔,第一组贯通孔和第二组贯通孔中沿输送带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沿垂直输送带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第一组贯通孔与第二组贯通孔沿输送带运动方向的间距为15mm,第一组贯通孔和第二组贯通孔沿垂直输送带运动方向错位分布;真空吸附导流板的顶面开设有多组腰形导气槽,所述腰形导气槽的深度为5mm、宽度为20mm、圆弧半径为10mm,所述腰形导气槽内开设有贯穿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多个直径为8mm的导气孔,真空吸附气流通过输送带和真空吸附导流板上的第一组贯通孔、第二组贯通孔、腰形导气槽以及导气孔进入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后被吸入到风机中。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位于喷墨打印机的喷头和喷头打印过道正下方。多组腰形导气槽沿输送带运动方向的相邻两组腰形导气槽的间距均为6mm。本技术采取以上方案后,真空吸附气流按照一定规律通过输送带和吸附面板,真空吸附压力大,打印稳定,不飞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第一组贯通孔、第二组贯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方真空吸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输送带下方真空吸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真空吸附导流板顶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真空吸附导流板顶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真空吸附导流板底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其设置于送纸皮带输送机的输送带1和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之间,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3为矩形板,所述输送带1的下部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顶面相抵触,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底面相连接,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长度大于输送带1的宽度;所述输送带1在真空吸附导流板3上运动,输送带1上均匀设有多个直径为8mm的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中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第一组贯通孔4与第二组贯通孔5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间距为15mm,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错位分布;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顶面开设有多组腰形导气槽6,所述腰形导气槽6的深度为5mm、宽度为20mm、圆弧半径为10mm,所述腰形导气槽6内开设有贯穿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多个直径为8mm的导气孔7,真空吸附气流通过输送带1和真空吸附导流板3上的第一组贯通孔4、第二组贯通孔5、腰形导气槽6以及导气孔7进入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后被吸入到风机中。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3位于喷墨打印机的喷头和喷头打印过道正下方。多组腰形导气槽6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组腰形导气槽6的间距均为6mm。工作原理:输送带1在真空吸附导流板2顶面上运动,输送带1上开设孔径为8mm的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在输送带上开孔孔距30mm、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在输送带开孔孔距30mm,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沿输送带运动方向孔距15mm,真空吸附导流板2按照喷头和喷头打印过道排列分组设置在喷头和喷头打印过道下方,真空吸附气流按照输送带1和真空吸附导流板2上面的开孔规律通过输送带1和真空吸附导流板2上的孔和槽,经过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的吸附底板上的方孔进入到风机。本技术采取以上方案以后,喷墨打印机打印更稳定,效率更高。这样的设计,具有明显的优点:1、真空吸附气流在不同位置不同。2、真空吸附气流大。3、不会造成打印飞墨。4、打印稳定。传统的打印设备真空吸附导流或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直接对应或输送带的孔与真空吸附导流板的孔在不同位置大小一样,对比传统的真空吸附导流方法更具有优势:1、真空吸附气流在不同位置不同传统的真空附气流不同位置都一样,影响打印效果。2、真空吸附气流大传统的的真空吸附气流过小吸不住纸板会造成打印不清晰,模糊的效果。使用本技术后上述隐患全部解决。3、不会造成打印飞墨传统方式会造成打印飞墨,现在打印不会出现飞墨和打印模糊的效果。4、打印稳定传统方式打印不稳定,效果不佳,现在打印稳定,效果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其设置于送纸皮带输送机的输送带(1)和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3)为矩形板,所述输送带(1)的下部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顶面相抵触,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底面相连接,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长度大于输送带(1)的宽度;/n所述输送带(1)在真空吸附导流板(3)上运动,输送带(1)上均匀设有多个直径为8mm的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中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第一组贯通孔(4)与第二组贯通孔(5)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间距为15mm, 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错位分布;/n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顶面开设有多组腰形导气槽(6),所述腰形导气槽(6)的深度为5mm、宽度为20mm、圆弧半径为10mm,所述腰形导气槽(6)内开设有贯穿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多个直径为8mm的导气孔(7),真空吸附气流通过输送带(1)和真空吸附导流板(3)上的第一组贯通孔(4)、第二组贯通孔(5)、腰形导气槽(6)以及导气孔(7)进入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后被吸入到风机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上的真空吸附导流板,其设置于送纸皮带输送机的输送带(1)和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附导流板(3)为矩形板,所述输送带(1)的下部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顶面相抵触,喷墨打印机吸附装置(2)与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底面相连接,真空吸附导流板(3)的长度大于输送带(1)的宽度;
所述输送带(1)在真空吸附导流板(3)上运动,输送带(1)上均匀设有多个直径为8mm的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中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相邻两贯通孔的孔距均为30mm,第一组贯通孔(4)与第二组贯通孔(5)沿输送带(1)运动方向的间距为15mm,第一组贯通孔(4)和第二组贯通孔(5)沿垂直输送带(1)运动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晓东周彩波李本浩张川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佰致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