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应永宁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式睡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944 阅读:3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可折叠式睡床,通常适用于户外、庭院、沙滩等场合,用作旅游和休闲等。其包括主支架,依附在主支架上的床身面料,支撑架,主支架由上支架和下支架活动连接而成,支撑架包括两根竖杆和两根斜杆,两竖杆的上端均与上支架活动连接,下端分别与两斜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两斜杆的另一端与下支架活动连接;从而形成一四连杆机构,以轻易实现折叠和展开的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休闲用品,特别是一种可折叠式睡床
技术介绍
人们在外旅游、休闲时,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及大自然,通常都会用到折叠式睡床,睡床也就成了休闲场所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随着人们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睡床也孕育而生。但是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可折叠式睡床的结构一般包括主支架,依附在所述主支架上的床身面料,支撑架,顶杆,限位铁块。这样的折叠式睡床在折叠时体积太大,不便于携带,展开时的形状也不适合人们睡躺;而且不够美观大方,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合理、更实用的可折叠式睡床。其不但在折叠时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在展开时的形状也很适合人们睡躺;同时,结构简单、合理、美观大方。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可折叠式睡床,包括主支架,依附在所述主支架上的床身面料,支撑架,所述主支架由上支架和下支架活动连接而成,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根竖杆和两根斜杆,所述两竖杆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支架活动连接,下端分别与两斜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两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活动连接。按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睡床,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涉及的上支架、下支架、竖杆和斜杆构成四连杆机构。这样,在折叠时整个睡床就可以通过四连杆机构之间的活动连接实现折叠,体积小,便于携带;展开后,由于上支架为向内凹的弧形杆,下支架为向外凸的弧形杆,这样的形状不但美观大方,而且与人体的睡躺姿势相符,躺在上面十分舒服。同时,该折叠结构简单、合理。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示意俯视图;图4为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睡床,包括主支架1,依附在主支架1上的床身面料2,支撑架3。主支架1由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组成,两者相对的端部活动连接在一起,支撑架3包括两根竖杆31和两根斜杆32,两竖杆31的上端均与上支架11活动连接,下端分别与两斜杆32的一端活动连接,两斜杆32的另一端与下支架12活动连接。这样上支架11、下支架12、竖杆31和斜杆32四者之间通过活动连接构成了四连杆机构。使用时,一只手握住斜杆32,另一只手握住上支架11使其向外掰开,竖杆31和下支架12就会根据四连杆机构的原理随之向外张开,从而实现整张睡床的展开;不使用时,一只手握住上支架11,另一只手握住下支架12,然后分别向内合拢,即可实现睡床的折叠,有利于携带。如上所述,上支架11为向内凹的弧形杆,下支架12为向外凸的弧形杆,因此很适合人体的睡躺。连接上支架11的第一加强筋13和连接下支架12的第二加强筋14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再加上两斜杆32下端的水平部分33之间也有一个加强杆34,因此就使得可折叠式睡床非常牢固的连接在一起,承重能力大大加强;另外,竖杆31和斜杆32均位于主支架1的外侧,因而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第一加强筋13和第二加强筋14均为向内凹的弧形杆状体,可以增加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的承重能力。斜杆32为向下凹的弧形状,以便于折叠时可与整个睡床的形状相配合,显得更加美观;上支架11的上端具有一向下弯折部15,可使我们的头部靠在上面更舒服;下支架12的末端具有一水平面16,并由一脚套17包覆,斜杆32与竖杆31连接处设有一U形套35,且该U形套35包覆在所述斜杆32的两侧和底部,由于整个可折叠式睡床是靠该水平面16处和斜杆32与竖杆31的连接处支撑着地,脚套17和U形套35是为了防止下支架12和斜杆32直接与地面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保护下支架12和斜杆32不被磨损;凸字形薄片36是为了使得U形套35更好的固定在斜杆32上。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的弧形杆上均设有卡槽18,床身面料2固定在该卡槽18内,这样床身面料2与主支架1之间的衔接更为可靠;床身面料2在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活动连接处分别设有一缺口21,从而在折叠时不会损伤到床身面料2,床身面料2为网状结构,这样人们躺在上面可以很好的透气,从而感到很舒服。另外,该可折叠式睡床的每根杆都是用铝合金制成,不但重量轻,携带更加方便,而且成本低,十分经济。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式睡床,包括主支架(1),依附在所述主支架上(1)的床身面料(2),支撑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由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活动连接而成,所述支撑架(3)包括两根竖杆(31)和两根斜杆(32),所述两竖杆(31)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支架(11)活动连接,下端分别与两斜杆(32)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两斜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12)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1)包括两根向内凹且对称的弧形杆以及连接该两弧形杆的第一加强筋(13),所述下支架(12)包括两根向外凸且对称的弧形杆以及连接该两弧形杆的第二加强筋(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3)和第二加强筋(14)均为向内凹的弧形杆状体,并分别具有两根或两根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斜杆(32)在其与所述竖杆(31)连接处均具有一向外延伸的水平部分(33),该两水平部分(33)借助一加强杆(34)固定连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1)的上端具有一向下弯折部(15)。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31)和所述斜杆(32)均位于所述主支架(1)的外侧。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12)的末端具有一水平面(16),并由一脚套(17)包覆。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杆(32)呈向下凹的弧形状,其在与所述竖杆(31)连接的部位设有一U形套(35),且该U形套(35)包覆在所述斜杆(32)的两侧和底部;同时,该连接部位还设有两凸字形薄片(36),所述凸字形薄片(36)的上端与所述竖杆(31)的下端铰接在一起,下端固定在所述斜杆(32)上,且所述U形套(35)的两侧壁均位于所述斜杆(32)和所述凸字形薄片(36)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睡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11)和所述下支架(12)的弧形杆上均设有卡槽(18),所述床身面料(2)固定在该卡槽(18)内,且所述床身面料(2)在所述上支架(11)和所述下支架(12)活动连接处分别设有一缺口(21),所述床身面料(2)为网状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可折叠式睡床,通常适用于户外、庭院、沙滩等场合,用作旅游和休闲等。其包括主支架,依附在主支架上的床身面料,支撑架,主支架由上支架和下支架活动连接而成,支撑架包括两根竖杆和两根斜杆,两竖杆的上端均与上支架活动连接,下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式睡床,包括:主支架(1),依附在所述主支架上(1)的床身面料(2),支撑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由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活动连接而成,所述支撑架(3)包括两根竖杆(31)和两根斜杆(32),所述两竖杆(31)的上端均与所述上支架(11)活动连接,下端分别与两斜杆(32)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两斜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12)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永宁
申请(专利权)人:应永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