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显钢专利>正文

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558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呈“U”型结构,且框架内侧的底端安装有弹簧,所述框架的内侧通过弹簧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设置有与之互相配合的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的顶部固定有挤压板,所述框架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挤压板靠近通孔的侧面安装有轴承,且轴承的内部设置有贯穿通孔并延伸至框架外侧的螺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固定块与凹槽相互配合,使固定杆的底部与工件的顶部相接触,对工件进行固定,且通过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移动,使挤压板对工件进行卡紧,能够使固定效果更好,避免工件在加工时发生偏移。

A secondary clamping fixture for slender precision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
本技术涉及夹具
,具体为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
技术介绍
工件在开始加工前,首先必须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某一正确的位置,这个过程称为定位,为了使定位好的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位置,还需将工件压紧夹牢,这个过程称为夹紧,定位和夹紧的整个过程合起来称为装夹,对于一些细长型的精密件而言,一次装夹难以完成,需要进行二次装夹,但现有的二次装夹夹具固定效果不好,致使工件在加工时发生偏移,影响加工操作,且现有的夹具多对同一尺寸的工件进行装夹,尺寸不同时,需要更换夹具,实用性不强,且现有的夹具在支撑工件时没有对工件进行有效缓冲,致使工件容易对夹具压损,影响夹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呈“U”型结构,且框架内侧的底端安装有弹簧,所述框架的内侧通过弹簧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呈“U”型结构,且框架(1)内侧的底端安装有弹簧(2),所述框架(1)的内侧通过弹簧(2)连接有底板(3),所述底板(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4),所述第一滑槽(4)的内部设置有与之互相配合的第一滑块(5),且第一滑块(5)的顶部固定有挤压板(6),所述框架(1)的一侧设置有通孔(7),所述挤压板(6)靠近通孔(7)的侧面安装有轴承(8),且轴承(8)的内部设置有贯穿通孔(7)并延伸至框架(1)外侧的螺杆(10),所述框架(1)内部远离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转轴(13),所述框架(1)的内部通过转轴(13)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呈“U”型结构,且框架(1)内侧的底端安装有弹簧(2),所述框架(1)的内侧通过弹簧(2)连接有底板(3),所述底板(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槽(4),所述第一滑槽(4)的内部设置有与之互相配合的第一滑块(5),且第一滑块(5)的顶部固定有挤压板(6),所述框架(1)的一侧设置有通孔(7),所述挤压板(6)靠近通孔(7)的侧面安装有轴承(8),且轴承(8)的内部设置有贯穿通孔(7)并延伸至框架(1)外侧的螺杆(10),所述框架(1)内部远离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转轴(13),所述框架(1)的内部通过转轴(13)转动连接有固定杆(14),且固定杆(14)的末端固定有固定块(15),所述框架(1)顶部远离转轴(13)的一侧设置有与固定块(15)相互配合的凹槽(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长型精密件的二次装夹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7)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显钢
申请(专利权)人:杨显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