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份动态混合管、点胶头及点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8295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5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组份动态混合管、点胶头及点胶机,其中,所述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包括:管套,具有混合腔;和管盖,包括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管套一端的盖体和凸设于所述盖体一侧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容纳并限位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引流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引流腔;所述盖体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胶孔和第二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引流腔,并通过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进胶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能够有效防止不同组份的胶液进入混合管内后立即接触和反应,避免胶液混合管阻塞。

Two component dynamic mixing tube, dispensing head and dispens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组份动态混合管、点胶头及点胶机
本技术涉及点胶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双组份动态混合管、点胶头及点胶机。
技术介绍
混合管安装在点胶机的点胶头上,混合管一般用于混合两种胶原料,以供点胶头点胶。常见的混合管一般只开设两个用于引入不同胶原料的开口,两种不同的胶原料分别通过该两个开口进入混合管内混合。实际上,胶原料是以热胶液的形态进入混合管内的,不同组份的热胶液在进入混合管内后不能立即接触和混合,其原因是:一方面,两种胶原料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未经搅拌的不同组份的胶液会出现反应不充分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同组分的热胶液混合后容易固化,如果不及时搅拌会造成混合管阻塞,影响点胶。常见的混合管难以保证胶液进入混合管内后不会立即接触和混合,尤其是在混合管进胶节奏快时,不同组份的热胶液进入混合管内后极易立即接触,所以常见的混合管中往往存在胶液反应不充分和胶液阻塞混合管的问题。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双组分动态混合管,旨在解决不同组份的胶液进入混合管内后立即接触和反应,而导致混合管阻塞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应用于点胶机,所述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包括:管套,具有混合腔;和管盖,包括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管套一端的盖体和凸设于所述盖体一侧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容纳并限位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引流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引流腔;所述盖体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胶孔和第二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引流腔,并通过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进胶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部的外壁对应所述第二进胶孔开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部的外周壁与所述混合腔的内侧壁抵接,以使所述引流槽的内壁与所述混合腔的内侧壁围合形成可流通胶液的过液通道。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流腔邻近所述盖体的内壁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胶孔的连通槽。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邻近所述引流部的外周壁形成有锥面,所述第二进胶孔贯穿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和所述锥面;所述管套的内壁形成有与所述锥面对应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呈锥形设置,所述锥面部分抵接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胶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进胶孔的孔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双组份动态混合管还包括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混合腔内的搅拌件,所述搅拌件的一端容纳于所述引流腔内;所述盖体在所述第一进胶孔和所述第二进胶孔之间还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引流腔连通,并正对所述搅拌件设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套远离所述盖体的一端开设有出胶口,所述搅拌件远离所述盖体的一端设有锥凸部;所述搅拌件具有阻断位置和连通位置,所述搅拌件位于所述阻断位置时,所述锥凸部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出胶口内,并遮盖所述出胶口;所述搅拌件位于所述连通位置时,所述锥凸部与所述出胶口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可通过胶液的间隙。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点胶头,应用于点胶机,所述点胶头包括:上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搅拌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搅拌件转动;及升降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搅拌件在所述混合腔内升降。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管套远离所述盖体的一端设有鲁尔接头,所述鲁尔接头设有内锥头,所述内锥头开设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点胶孔;所述点胶头还包括套接于所述内锥头的点胶针管。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点胶机,包括:机架;上述的点胶头,所述升降机构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机架。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双组分动态混合管的盖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进胶孔和第二进胶孔,并在盖体的一侧设置具有引流腔的引流部,引流部容纳并限位于双组分动态混合管管套的混合腔内;第一进胶孔通过引流腔与混合腔连通,第二进胶孔直接连通于混合腔。以此,第一进胶孔进胶后,胶液将先进入引流腔内,而后沿引流腔的内壁流入混合腔内。第二进胶孔进胶后,胶液将沿引流部的外壁流入混合腔内,第一进胶孔内的胶液和第二进胶孔内的胶液被引流部分隔,而不会立即接触和反应,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同组份的胶液在进入混合管内后,立即混合而固化,进而可防止固化的混合胶液阻塞混合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双组份动态混合管的爆炸结构图;图2为图1中管盖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管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管套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管套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管套221引流腔11混合腔222引流槽12限位台阶223连通槽13出胶口23锥面2管盖3搅拌件21盖体31锥凸部211第一进胶孔4鲁尔接头212第二进胶孔41内锥头213安装孔411点胶孔22引流部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应用于点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包括:/n管套,具有混合腔;和/n管盖,包括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管套一端的盖体和凸设于所述盖体一侧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容纳并限位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引流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引流腔;所述盖体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胶孔和第二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引流腔,并通过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进胶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应用于点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包括:
管套,具有混合腔;和
管盖,包括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管套一端的盖体和凸设于所述盖体一侧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容纳并限位于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引流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混合腔的引流腔;所述盖体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进胶孔和第二进胶孔,所述第一进胶孔连通所述引流腔,并通过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进胶孔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的外壁对应所述第二进胶孔开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部的外周壁与所述混合腔的内侧壁抵接,以使所述引流槽的内壁与所述混合腔的内侧壁围合形成可流通胶液的过液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腔邻近所述盖体的内壁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胶孔的连通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邻近所述引流部的外周壁形成有锥面,所述第二进胶孔贯穿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和所述锥面;
所述管套的内壁形成有与所述锥面对应的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呈锥形设置,所述锥面部分抵接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胶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进胶孔的孔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组份动态混合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鹏创达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