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开闭所以及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7966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开闭所以及变电站,双夹层屋顶安装在待散热设备的外壳顶部,包括中空的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屋顶内夹层四周从外壳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一环沿,屋顶外夹层安装在屋顶内夹层顶部且四周从屋顶内夹层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二环沿;屋顶内夹层与外壳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将外壳内部与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连通的通风孔,屋顶外夹层与屋顶内夹层连接的位置设有隔热层;第一环沿底部设有将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一;第二环沿底部设有将屋顶外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夹层因日照产生的热量与内夹层因电气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可自然对流散热,增加了对流散热效率。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dissipation double sandwich roof, switch and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开闭所以及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变电站散热相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开闭所以及变电站。
技术介绍
在供电系统中,开闭所与变电站是常用设施,其内有各种电气设备,一般都是常年不间断运行,内部的各种电气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出,电气设备在高温下运行,会使得电气设备的绝缘快速老化,进而使电气设备损坏,降低使用寿命。现有的开闭所与变电站的外壳一般都采用双层屋顶,并在双层屋顶内填充隔热材料进行隔热,但这种隔热方式仅能起到阻隔热量传入外壳内,无法将外壳内产生的热量散出,即使在外壳上设置散热孔等,也仍然存在散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带散热设备屋顶只能进行隔热,无法形成对流散热,导致待散热设备内的热量无法快速散发出去,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开闭所以及变电站。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安装在待散热设备的外壳顶部,包括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所述屋顶内夹层四周从所述外壳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一环沿,所述屋顶外夹层安装在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且四周从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二环沿,所述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屋顶内夹层与所述外壳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将外壳内部与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屋顶外夹层与所述屋顶内夹层连接的位置设有隔热层;所述第一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一;所述第二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外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双夹层屋顶结构,屋顶的内外夹层由隔板完全隔开,外夹层因日照产生的热量与内夹层因电气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各自通过自然对流散热,而且内外夹层相互隔开,互不干扰,增加了内夹层自然对流的散热效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对流孔一为沿所述第一环沿周向布置的环形孔结构一,所述环形孔结构一环设在所述外壳顶部四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环形孔结构一方便开设,能够使屋顶内夹层内的热量快速散出。进一步,所述对流孔一包括若干沿所述第一环沿周向布置的散热孔一。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若干散热孔一排布在第一环沿底部,在不改变双夹层屋顶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对流散热。进一步,所述散热孔一为长条形结构且沿其排布方向相互平行间隔排布。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增大散热孔一的散热效率。进一步,还包括钢丝网一,所述钢丝网一安装在所述第一环沿上与所述对流孔一对应的位置并将所述对流孔一覆盖住。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丝网一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双夹层屋顶达到IP43的防护等级,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外部灰尘等进入到双夹层屋顶甚至待散热设备内,防止影响散热效率。进一步,所述对流孔二为沿所述第二环沿周向布置的环形孔结构二,所述环形孔结构二环设在所述外壳顶部四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环形孔结构二方便开设,能够使屋顶内夹层内的热量快速散出。进一步,所述对流孔二包括若干沿所述第二环沿周向布置的散热孔二。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若干散热孔二排布在第二环沿底部,在不改变双夹层屋顶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对流散热。进一步,所述散热孔二为长条形结构且沿其排布方向相互平行间隔排布。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增大散热孔一的散热效率。进一步,还包括钢丝网二,所述钢丝网二安装在所述第二环沿上与所述对流孔二对应的位置并将所述对流孔二覆盖住。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丝网二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双夹层屋顶达到IP43的防护等级,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外部灰尘等进入到双夹层屋顶甚至待散热设备内,防止影响散热效率。进一步,所述屋顶内夹层横截面呈凸字型结构,所述第一环沿与所述第二环沿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使屋顶外夹层内部热空气从对流孔二向下溢出的溢出空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凸字型结构的屋顶内夹层,可使第一环沿与第二环沿间隔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双夹层屋顶上下宽度一致,另一方面也便于屋顶外夹层中的热量经溢出空间后向双夹层屋顶四周散去。一种开闭所,包括外壳以及所述的双夹层屋顶,所述双夹层屋顶安装在所述外壳顶部。一种变电站,包括外壳以及所述的双夹层屋顶,所述双夹层屋顶安装在所述外壳顶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待散热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A-A面示图;图3为本技术图1的B-B面示图;图4为本技术图1的C-C面示图;图5为本技术待散热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壳;2、屋顶内夹层;21、第一环沿;22、溢出空间;23、通风孔;24、对流孔一;3、屋顶外夹层;31、第二环沿;32、对流孔二;4、钢丝网一;5、钢丝网二;6、隔热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安装在待散热设备的外壳顶部,包括屋顶内夹层2和屋顶外夹层3,所述屋顶内夹层2安装在外壳1顶部且四周从所述外壳1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一环沿21,所述屋顶外夹层3安装在所述屋顶内夹层2顶部且四周从所述屋顶内夹层2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二环沿31,所述屋顶内夹层2和屋顶外夹层3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屋顶内夹层2与所述外壳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将外壳1内部与所述屋顶内夹层2中空结构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屋顶外夹层3与所述屋顶内夹层2连接的位置设有隔热层6;所述第一环沿21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内夹层2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一24;所述第二环沿31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外夹层3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二32。其中,所述隔热层6可采用石棉、聚氨酯等材料,隔热层6可以设置在屋顶内夹层2顶部内表面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屋顶内夹层2顶部外表面上并位于屋顶外夹层3内。所述屋顶外夹层3顶部可选用尖顶,有利于避免雨水等杂物堆积。本实施例采用双夹层屋顶结构,屋顶的内外夹层由隔板完全隔开,外夹层因日照产生的热量与内夹层因电气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各自通过自然对流散热,而且内外夹层相互隔开,互不干扰,增加了内夹层自然对流的散热效率。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为,本实施例的所述对流孔一24为沿所述第一环沿21周向布置的环形孔结构一,所述环形孔结构一环设在所述外壳1顶部四周。环形孔结构一方便开设,能够使屋顶内夹层内的热量快速散出。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对流孔一24包括若干沿所述第一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安装在待散热设备的外壳顶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所述屋顶内夹层四周从所述外壳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一环沿,所述屋顶外夹层安装在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且四周从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二环沿,所述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屋顶内夹层与所述外壳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将外壳内部与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屋顶外夹层与所述屋顶内夹层连接的位置设有隔热层;所述第一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一;所述第二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外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二。/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安装在待散热设备的外壳顶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所述屋顶内夹层四周从所述外壳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一环沿,所述屋顶外夹层安装在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且四周从所述屋顶内夹层顶部四周延伸出一第二环沿,所述屋顶内夹层和屋顶外夹层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屋顶内夹层与所述外壳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若干将外壳内部与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屋顶外夹层与所述屋顶内夹层连接的位置设有隔热层;所述第一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内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一;所述第二环沿底部设有将所述屋顶外夹层中空结构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对流孔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孔一为沿所述第一环沿周向布置的环形孔结构一,所述环形孔结构一环设在所述外壳顶部四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孔一包括若干沿所述第一环沿周向布置的散热孔一;所述散热孔一为长条形结构且沿其排布方向相互平行间隔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自然对流散热双夹层屋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丝网一,所述钢丝网一安装在所述第一环沿上与所述对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巍
申请(专利权)人:欧玛嘉宝安瑞吉北京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