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京刚专利>正文

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761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无负压增压技术领域的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包括设备安装座,所述插槽内滑动连接有降噪壳,所述降噪壳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所述进风壳和出风壳内壁均交错设置有降噪板,且所述出风壳内腔固定安装有孔板,所述孔板底部设有排风扇,所述孔板和排风扇位于出风壳内腔的上下两组降噪板之间,降噪壳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降噪壳与吸音棉层配合对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进行吸收和削弱,降噪壳内侧的吸音棉层内壁均匀设置有凹槽,提高吸音棉层吸收和反弹噪音的效果,而排风扇运行对降噪壳内腔进行散热的同时,降噪板可对进风壳和出风壳进行降噪,从而削弱进风壳和出风壳泄漏的噪音,提高降噪效果。

Double mode non negative pressure boost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
本技术涉及无负压增压
,具体为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
技术介绍
无负压供水设备大是指采用自来水管上串联稳流罐的方式到达增压供水效果的设备,但是现有的无负压增压设备在运行时供水泵等设备会产生较大噪音,为此,我们提出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包括设备安装座,所述设备安装座底部外壁四角均设置有带刹车万向轮,所述设备安装座底部外壁设置有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位于左右同侧的两组带刹车万向轮内侧,所述设备安装座顶部外壁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滑动连接有降噪壳,所述降噪壳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所述降噪壳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开槽,且开槽内卡接有进风壳,两组所述进风壳相对一端贯穿吸音棉层延伸至降噪壳内腔两组所述进风壳四周内壁相背一端滑动连接有过滤层,所述降噪壳顶部外壁中心插接有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底部贯穿吸音棉层延伸至降噪壳内腔,所述进风壳和出风壳内壁均交错设置有降噪板,且所述出风壳内腔固定安装有孔板,所述孔板底部设有排风扇,所述孔板和排风扇位于出风壳内腔的上下两组降噪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降噪壳为蜂窝状板,且所述降噪壳设置有密闭式栏栅状空腔,所述吸音棉层与降噪壳通过胶水粘接,所述降噪壳内侧的吸音棉层内壁均匀设置有凹槽。进一步地,所述降噪壳四周外壁底部均匀设置有密封块,且所述设备安装座顶部外壁设置有与密封块相配合的密封槽,所述密封块顶部外壁设置有固定螺丝,且密封槽内设置有与固定螺丝相配合的螺孔。进一步地,所述降噪板由蜂窝状铝板和包裹在其外壁的吸音海绵层组成。进一步地,相邻两组所述降噪板之间相距三至五厘米,所述进风壳与出风壳大小相等,且所述降噪板的长度是进风壳高度的三分之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降噪壳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降噪壳与吸音棉层配合对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进行吸收和削弱,降噪壳内侧的吸音棉层内壁均匀设置有凹槽,提高吸音棉层吸收和反弹噪音的效果,而排风扇运行对降噪壳内腔进行散热的同时,降噪板可对进风壳和出风壳进行降噪,从而削弱进风壳和出风壳泄漏的噪音,提高降噪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降噪壳与吸音棉层连接示意图。图中:1、设备安装座;2、带刹车万向轮;3、连接座;4、插槽;5、降噪壳;6、密封块;7、进风壳;8、降噪板;9、过滤层;10、出风壳;11、孔板;12、排风扇;13、吸音棉层;14、凹槽;15、密闭式栏栅状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具有降噪效果较好的优点,请参阅图1,包括设备安装座1,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四角均设置有带刹车万向轮2,在对设备进行移动时,通过带刹车万向轮2更为省力,且安装时将连接座3与安装面设置的定位槽对齐插入完成对位,此时的带刹车万向轮2会进入预设的安装槽内,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设置有设置有连接座3,连接座3位于左右同侧的两组带刹车万向轮2内侧,设备安装座1顶部外壁设置有插槽4,插槽4内滑动连接有降噪壳5,在完成对降噪壳5的安装后在对设备的管道进行连接(可视为小型移动房),降噪壳5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13,降噪壳5与吸音棉层13配合对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进行吸收和削弱,降噪壳5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开槽,且开槽内卡接有进风壳7,两组进风壳7相对一端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两组进风壳7四周内壁相背一端滑动连接有过滤层9,降噪壳5顶部外壁中心插接有出风壳10,出风壳10底部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进风壳7和出风壳10内壁均交错设置有降噪板8,且出风壳10内腔固定安装有孔板11,孔板11底部设有排风扇12,孔板11和排风扇12位于出风壳10内腔的上下两组降噪板8之间,而排风扇12运行对降噪壳5内腔进行散热的同时,降噪板8可对进风壳7和出风壳10进行降噪,从而削弱进风壳7和出风壳10泄漏的噪音,提高降噪效果;请参阅图2,降噪壳5为蜂窝状板,且降噪壳5设置有密闭式栏栅状空腔15,进一步提高降噪壳5的降噪效果,吸音棉层13与降噪壳5通过胶水粘接,降噪壳5内侧的吸音棉层13内壁均匀设置有凹槽14,提高吸音棉层13吸收和反弹噪音的效果;请参阅图1,降噪壳5四周外壁底部均匀设置有密封块6,且设备安装座1顶部外壁设置有与密封块6相配合的密封槽,密封块6顶部外壁设置有固定螺丝,且密封槽内设置有与固定螺丝相配合的螺孔,提高降噪壳5与设备安装座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请参阅图1,降噪板8由蜂窝状铝板和包裹在其外壁的吸音海绵层组成,降低进风壳7和出风壳10对降噪效果的影响;请参阅图1,相邻两组降噪板8之间相距三至五厘米,进风壳7与出风壳10大小相等,且降噪板8的长度是进风壳7高度的三分之二,延长噪音在进风壳7和出风壳10内腔的流动轨道,提高降噪效果。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包括设备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四角均设置有带刹车万向轮(2),所述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设置有设置有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位于左右同侧的两组带刹车万向轮(2)内侧,所述设备安装座(1)顶部外壁设置有插槽(4),所述插槽(4)内滑动连接有降噪壳(5),所述降噪壳(5)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13),所述降噪壳(5)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开槽,且开槽内卡接有进风壳(7),两组所述进风壳(7)相对一端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两组所述进风壳(7)四周内壁相背一端滑动连接有过滤层(9),所述降噪壳(5)顶部外壁中心插接有出风壳(10),所述出风壳(10)底部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所述进风壳(7)和出风壳(10)内壁均交错设置有降噪板(8),且所述出风壳(10)内腔固定安装有孔板(11),所述孔板(11)底部设有排风扇(12),所述孔板(11)和排风扇(12)位于出风壳(10)内腔的上下两组降噪板(8)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模无负压增压设备,包括设备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四角均设置有带刹车万向轮(2),所述设备安装座(1)底部外壁设置有设置有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位于左右同侧的两组带刹车万向轮(2)内侧,所述设备安装座(1)顶部外壁设置有插槽(4),所述插槽(4)内滑动连接有降噪壳(5),所述降噪壳(5)内壁和外壁均设置有吸音棉层(13),所述降噪壳(5)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开槽,且开槽内卡接有进风壳(7),两组所述进风壳(7)相对一端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两组所述进风壳(7)四周内壁相背一端滑动连接有过滤层(9),所述降噪壳(5)顶部外壁中心插接有出风壳(10),所述出风壳(10)底部贯穿吸音棉层(13)延伸至降噪壳(5)内腔,所述进风壳(7)和出风壳(10)内壁均交错设置有降噪板(8),且所述出风壳(10)内腔固定安装有孔板(11),所述孔板(11)底部设有排风扇(12),所述孔板(11)和排风扇(12)位于出风壳(10)内腔的上下两组降噪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京刚
申请(专利权)人:王京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