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其内的主换热器(7)和次换热器(8)从下往上依次排列,主换热器(7)和次换热器(8)的水路由管道相连,其特征在于:次换热器(8)的下端一体形成有集水腔(8-1),在次换热器(8)的外部罩有烟罩,在次换热器(8)中部设置有排烟筒,所述排烟筒下端与集水腔(8-1)相通,其上端伸出次换热器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热效率高,集热交换、冷凝水收集及排烟功能一体。(*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气快速热水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冷凝式燃气快 速热水器。
技术介绍
在当今能源日趋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由于比普通燃气快速热水器热效率高1 2%以上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在已有多 家公司推出冷凝式热水器,但现在的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换热器及烟气流 动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都各有不足。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换热器一般采用两个换热器,这样可降低成本。进 行第一次换热的换热器称为主换热器,大部分的热量交换在此换热器完成,该 换热器的结构与普通热水器的换热器相同。进行第二次换热的换热器称为次换 热器,主要是将烟气中的水蒸汽的热量置换出来,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冷 凝水,该冷凝水具有一定的酸性,因此该换热器必须能耐腐蚀,成本比一般换 热器高。而且冷凝水必须收集起来排出热水器。现在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换热器的布局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主换热器和 次换热器从下到上排列,两层换热器之间设置了冷凝水收集装置,烟气在两个 换热器流动时都是由下往上,此种布局最大的问题是冷凝水产生的最多的地方 是在在次换热器的上部,当冷凝水顺着吸热片往下流时,会在吸热片表面形成 水膜,且烟气与冷凝水是相对运动,就更易产生水膜,水膜会产生水膜热阻, 恶化烟气与水之间的传热,造成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热效率降低。并且其冷 凝水收集装置复杂。第二种方式是将主换热器和次换热器从上到下排列,烟气也从上到下流动, 该布局到是可以大大减轻水膜的形成,其冷凝水收集装置相对简单,但其燃烧 火焰也是向下,不利于火焰稳定控制,且整机结构更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换热器及烟气流动布局方式的主要问题, 本技术提供一种减少水膜的形成,利于火焰稳定控制的冷凝式燃气快速热 水器中及烟气流动的布局方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凝式燃气热水器, 其内的燃烧室、主换热器和次换热器从下往上依次排列,主换热器和次换热器 的水路由管道相连,次换热器的下端一体形成有集水腔,在次换热器的外部罩 有烟罩,在次换热器中部设置有排烟筒,所述排烟筒下端与集水腔相通,其上端伸出次换热器外。所述烟罩由前盖板、后盖板、左挡板、右挡板构成框架结构。所述排烟筒由左侧板、右挡板在主换热器中形成,左侧板和右挡板的上端与 烟罩的前盖板、后盖板的上端分别连接形成密封排烟腔。所述集水腔上连接有冷凝水排出管,冷凝水排出管上连接有冷凝水中和装置。一种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烟气流动布局方式为,从主换热器上来的烟气 经过次换热器与烟罩的间隙上升到次换热器上方,再向下流动经过次换热器, 最后从次换热器中部的排烟筒排出。一种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控制器、水流量 传感器、气路控制阀、风机、燃烧室、燃烧器、主换热器、次换热器、点火装 置、感应装置、进水管、出水管、进水温度传感器、出水温度传感器、主次换 热器连接管、冷凝水排出管、冷凝水中和装置。气路控制阀与燃烧装置中的燃 气管路相连,保证燃气按要求送到燃烧器,水流量传感器与进水管相连,进水 管与二次换热器的进水端相连,次换热器的出水端与主换热器的进水端相连, 主换热器的出水端与出水管相连,进出水管上都装有温度传感器。风机与燃烧 室的底部开口连通,主交换器为与燃烧室上方,次换热器又位于主热交换器上 方,点火装置位于燃烧室右侧,在燃烧器的上方,感应装置位于燃烧装置的中 间,也在燃烧器上方。冷凝水排出管与次换热器的集水腔相连,水流量传感器、 气路控制阀、风机、进出水温度传感器都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次换热器为一 多功能换热器,集热交换、冷凝水收集及排烟功能一体,其表面设有防止冷凝 水酸性腐蚀的保护层。所述冷凝水排出管设有冷凝水中和处理装置。所述气路 控制阀为比例阀。本技术中的次换热器作为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二次换热器,该次换 热器主要由换热部分、集水腔和外罩构成,集水腔一体形成在次换热器的下端, 次换热器位于外罩内,在外罩上端安装烟管后其上端处于封闭状态。次换热器 与外罩之间的间隙形成烟气通道,排烟筒在次换热器中形成的密封排烟腔也为 烟气通道,排烟筒的下端与次换热器下端的集水腔相通,排烟筒的上端伸出次 换热器与烟管相通,这样从本技术中次换热器下端来的烟气经次换热器与 外罩之间的烟气通道上升到次换热器上端,由于次换热器的外罩处于封闭状态, 处于次换热器上端的烟气只能往下流动经吸热片到集水腔,再经次换热器中部 的排烟筒排出。另外,由于集水腔位于次换热器的下端,集水腔与吸热片之间 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防止冷凝水在集水腔外表面产生。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常规的燃烧形式,换热器设置在燃烧器的上方,火焰向上燃烧有利于火焰稳定控制。2、 本技术的次换热器为一多功能换热器,集热交换、冷凝水收集及排烟 功能一体,表面设有防止冷凝水酸性腐蚀的保护层,该换热器保证了二次换热 时,冷凝水流动的方向与烟气流动的方向均为从上往下流经吸热片,烟气的流 动对冷凝水的流动不会产生阻力反而回加速冷凝水向下流动,且冷凝水产生的 最多的地方集中在吸热片的下部,因此最大程度的减轻水膜的形成,提髙了热 效率。3、 本技术的次换热器中的集水腔与吸热片之间有一定距离,将吸热片包 在其中,即可将冷凝水全部收集起来排放到热水器外中和处理,又能防止冷凝 水在集水腔外表面产生,流到主换热器,损坏主换热器。4、 本技术主控器按水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提供的水流量大小和水温 来控制比例阀的开度,从而实现水的恒温控制。5、 本技术采用强制鼓风式排气,安全可靠。6、 本技术冷凝水排出管设有冷凝水中和处理装置。7、 排烟腔的排烟筒位于热水器中间,方便热水器烟管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中次换热器8的俯视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5为图3的C-C剖视图6为本技术中次换热器8去掉排烟腔8-5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 2控制器 3水流量传感器 4气路控制阀5风机 6冷凝水中和装置 7主换热器8次换热器9点火装置10感应装置11进水温度传感器 12出水温度传感器13进水管 14主次换热器连接管 15出水管16冷凝水排出管17燃烧室18燃烧器 8-1集水腔8-2吸热片 8-3左挡板 8-4烟道左侧板8-5排烟腔 8-6烟道右侧板 8-7左挡板8-8前盖板 8-9后盖板 8-10换热水管8-11进水管 8-12出水管KQ—--空气 YQ0——燃烧后高温烟气YQl—-第一次换热后的烟气YQ2——第二次换热后的烟气LN------冷凝水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一种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包 括外壳1、及安装在外壳1内的控制器2、水流量传感器3、气路控制阀4、风 机5、冷凝水中和装置6、主换热器7、次换热器8、点火装置9、感应装置IO、 进水温度传感器11、出水温度传感器12、进水管13、主次换热器连接管14、 出水15管、冷凝水排出管16燃烧室17、燃烧器18。热水器其内的燃烧室17、 主换热器7和次换热器8从下往上依次排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其内的燃烧室(17)、主换热器(7)和次换热器(8)从下往上依次排列,主换热器(7)和次换热器(8)的水路由管道相连,其特征在于:次换热器(8)的下端一体形成有集水腔(8-1),在次换热器(8)的外部罩有烟罩,在次换热器(8)中部设置有排烟筒,所述排烟筒下端与集水腔(8-1)相通,其上端伸出次换热器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斌,陈海波,程永忠,卢捍红,赖邦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