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田田专利>正文

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72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其包括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伞锥齿箱和对齿箱,所述排雪机构包括转动轴、风叶、集雪罩、挡雪罩及排雪管,所述扫雪机构包括前滚轴、后滚轴、螺旋叶及柔性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使用时,驱动装置提供的动力通过伞锥齿箱传递给排雪机构,通过对齿箱的输入轴传递给前滚轮,通过对齿箱的输出轴传递给后滚轮,前滚轮和后滚轮上分别装设的螺旋叶和柔性叶片共同转动将雪集中在排雪机构的正下方,之后在排雪机构的吸力作用下将雪抛出工作区外,其整体结构简单,清雪效率高。

A kind of carrying snow cleaning device for Road ar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雪
,具体涉及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
技术介绍
北方冬季的大雪通常影响人们和车辆通行,阻碍交通,严重时还会造成自然灾害。为保证道路畅通,需及时清扫路面积雪,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清扫、机械清扫或喷洒融雪剂三种方式,由于人工清扫效率太低,不适用于城市主干道路除雪,使用融雪剂融雪后,融雪剂随水流入下水道、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或农田内,会对植物或地下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机械除雪一般是在动力载体上安装滚刷扫机,通过机车的行走带动滚刷扫机将路面的积雪清扫到道路的两旁,现有滚刷扫机滚刷直径比较大,并且转速较高,依靠大直径高转速提高滚刷外缘的线速度,把雪抛出,依靠轴向与前进方向的倾角把雪抛向一侧,而并不是一次性抛至工作区外,这样存在除雪不彻底、动力消耗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其与动力载体配合使用,除雪时,利用滚刷将雪集中在排雪机构的正下方,再利用排雪机构将集中的雪抛至工作区外,其除雪彻底,使用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包括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所述机架包括矩形框架、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上端内侧的隔板、及沿所述矩形框架长度方向平行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上表面的至少两个支架体,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动力载体的对接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进雪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伞锥齿箱和对齿箱,所述马达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对齿箱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另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伞锥齿箱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伞锥齿箱输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对齿箱的输入轴连接;所述排雪机构包括转动轴、风叶、集雪罩、挡雪罩及排雪管,所述集雪罩设置在所述进雪孔的上方且与所述隔板密封连接,所述集雪罩的顶板具有进风孔,所述转动轴的上端与所述伞锥齿箱输出轴连接,所述集雪罩的侧壁设置有出雪口,所述排雪管连接于所述出雪口上;所述转动轴的下部从所述进风孔伸入所述集雪罩内,所述挡雪罩安装在所述风叶与所述进风孔之间,且该挡雪罩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进风孔的直径;所述扫雪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内的前滚轴和后滚轴,安装在所述前滚轴和所述后滚轴的周向上且朝向所述进雪孔正下方设置的螺旋叶,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旋叶上且与地面接触的柔性叶片,所述前滚轴与所述对齿箱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后滚轴与所述对齿箱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使用时,驱动装置提供的动力通过伞锥齿箱传递给排雪机构,通过对齿箱的输入轴传递给前滚轮,通过对齿箱的输出轴传递给后滚轮,前滚轮和后滚轮上分别装设的螺旋叶和柔性叶片共同转动将雪集中在排雪机构的正下方,之后在排雪机构的吸力作用下将雪抛出工作区外,其整体结构简单、清雪效率高。优选地,所述前滚轴与所述对齿箱的输入轴通过链轮与链盘相配合传动连接,所述后滚轴与所述对齿箱的输出轴通过链轮与链盘传动连接,采用链轮与链盘相配合的传动方式,其传动稳定性高。优选地,所述伞锥齿箱为加速齿箱,利用加速齿箱可提高排雪机构的吸雪能力,进而提高排雪效率。优选地,所述对齿箱为减速对齿箱。优选地,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伞锥齿箱输入轴的外露部。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体上的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伸缩杆的自由端铰接于所述排雪管外壁,设置伸缩油缸有助于改变排雪管抛雪的高度。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下端面的阻风软板,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前侧的阻风软板的高度小于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后侧和左右侧阻风软板的高度。优选地,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包裹在所述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外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一角度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3是图1或图2提供的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图1或图2提供的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的仰视图;附图标记中:11、矩形框架;111、前侧板;112、后侧板;113、左侧板;114、右侧板;12、隔板;121、进雪孔;122、条形孔;13、对接板;14、左支架体;15、中支架体;16、右支架体;17、阻风软板;21、马达;22、伞锥齿箱;23、对齿箱;24、第一主动链盘;25、第二主动链盘;26、轴套;31、转动轴;32、风叶;33、集雪罩;331、进风孔;332、出雪口;34、挡雪罩;35、排雪管;36、伸缩油缸;41、前滚轴;42、后滚轴;43、螺旋叶;44、柔性叶片;45、第一从动链盘;46、第二从动链盘;47、第一链条;48、第二链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至图5,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其包括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机架包括矩形框架11、设置在矩形框架11上端内侧的隔板12、及沿矩形框架11长度方向平行安装在矩形框架11上表面的至少两个支架体,矩形框架11前侧设置有连接动力载体的对接板13,所述隔板12上开设有进雪孔12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框架11由前侧板111、后侧板112、左侧板113及右侧板114相互焊接形成稳定的结构体,所述支架体包括由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左支架体14、中支架体15和右支架体16,排雪机构和驱动机构位于隔板12的上方且由左支架体14、中支架体15和右支架体16共同支撑,支架体的结构根据排雪机构和驱动机构的大小、安装位置具体设定,在此不作赘述。扫雪机构位于隔板12的下方,对接板13通过螺丝组合可拆卸安装于前侧板111、中支架体15和右支架体16上,对接板13的结构可根据动力载体的结构具体设计,在此不作赘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21、伞锥齿箱22和对齿箱23,所述马达21固定在靠近矩形框架11一侧的支架体上,所述对齿箱23固定在靠近矩形框架11另一侧的支架体上,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一端与马达2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另一端与对齿箱23的输入轴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21固定在右支架体16上,所述对齿箱23固定左支架体14上,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分别与马达21的输出轴、对齿箱23的输入通过法兰或联轴器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排雪机构包括转动轴31、风叶32、集雪罩33、挡雪罩34及排雪管35,所述集雪罩33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n所述机架包括矩形框架(11)、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11)上端内侧的隔板(12)、及沿所述矩形框架(11)长度方向平行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11)上表面的至少两个支架体,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动力载体的对接板(13),所述隔板(12)上开设有进雪孔(121);/n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21)、伞锥齿箱(22)和对齿箱(23),所述马达(21)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11)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对齿箱(23)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11)另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2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对齿箱(23)的输入轴连接;/n所述排雪机构包括转动轴(31)、风叶(32)、集雪罩(33)、挡雪罩(34)及排雪管(35),所述集雪罩(33)设置在所述进雪孔(121)的上方且与所述隔板(12)密封连接,所述集雪罩(33)的顶板具有进风孔(331),所述转动轴(31)的上端与所述伞锥齿箱(2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集雪罩(33)的侧壁设置有出雪口(332),所述排雪管(35)连接于所述出雪口(332)上;所述转动轴(31)的下部从所述进风孔(331)伸入所述集雪罩(33)内,所述挡雪罩(34)安装在所述风叶(32)与所述进风孔(331)之间,且该挡雪罩(34)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进风孔(331)的直径;/n所述扫雪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11)内的前滚轴(41)和后滚轴(42),安装在所述前滚轴(41)和所述后滚轴(42)周向上且朝向所述进雪孔(121)正下方设置的螺旋叶(43),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旋叶(43)上且与地面接触的柔性叶片(44),所述前滚轴(41)与所述对齿箱(23)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后滚轴(42)与所述对齿箱(23)的输出轴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搭载式路面积雪清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驱动机构、扫雪机构及排雪机构;
所述机架包括矩形框架(11)、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11)上端内侧的隔板(12)、及沿所述矩形框架(11)长度方向平行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11)上表面的至少两个支架体,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动力载体的对接板(13),所述隔板(12)上开设有进雪孔(121);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21)、伞锥齿箱(22)和对齿箱(23),所述马达(21)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11)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对齿箱(23)固定在靠近所述矩形框架(11)另一侧的所述支架体上,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2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伞锥齿箱(22)输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对齿箱(23)的输入轴连接;
所述排雪机构包括转动轴(31)、风叶(32)、集雪罩(33)、挡雪罩(34)及排雪管(35),所述集雪罩(33)设置在所述进雪孔(121)的上方且与所述隔板(12)密封连接,所述集雪罩(33)的顶板具有进风孔(331),所述转动轴(31)的上端与所述伞锥齿箱(2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集雪罩(33)的侧壁设置有出雪口(332),所述排雪管(35)连接于所述出雪口(332)上;所述转动轴(31)的下部从所述进风孔(331)伸入所述集雪罩(33)内,所述挡雪罩(34)安装在所述风叶(32)与所述进风孔(331)之间,且该挡雪罩(34)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进风孔(331)的直径;
所述扫雪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11)内的前滚轴(41)和后滚轴(42),安装在所述前滚轴(41)和所述后滚轴(42)周向上且朝向所述进雪孔(121)正下方设置的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田田
申请(专利权)人:彭田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