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分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7281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分装装置,液体分装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软管(2)、电动泵(3)以及流量控制模组(4);壳体(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开口;软管(2)的两个管口分别与壳体(1)的上、下表面的开口连接;电动泵(3)的一部分套装在软管(2)上;电动泵(3)与流量控制模组(4)电连接,流量控制模组(4)的一部分设置在软管(2)内部靠近壳体(1)上表面的位置。在进行液体分装时,不需要手动灌装,仅需安装好该液体分装装置即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且泵取的液体的目标体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A liquid sub loa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分装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分装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乘坐交通工具出差或者旅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人们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会携带一些洗漱用品以供使用。例如会携带洗发露、沐浴露、洗面奶、面霜、爽肤水等。然而处于经济实惠考虑,通常这些洗漱用品都存储在大容量的容器中,出行时携带不方便。目前存在专为出行需求设计的小容量容器,在出行时将大容量容器内的液体手动灌装到小容量容器中即可。通过手动灌装的方式来将大容量容器内的液体分装到小容量容器中,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不容易掌握分装的液体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分装装置,可解决通过手动灌装的方式来将大容量容器内的液体分装到小容量容器中,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不容易掌握分装的液体的体积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装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软管、电动泵以及流量控制模组;所述壳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开口;所述软管的两个管口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上、下表面的开口连接;所述电动泵的一部分套装在所述软管上,用于在工作时对所述软管施加作用力;所述电动泵与所述流量控制模组电连接,所述流量控制模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软管内部靠近所述壳体上表面的位置,用于对流出所述软管的液体体积进行检测,并在达到目标体积时控制所述电动泵停止工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软管为弹性的材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动泵包括电动机和滚轮,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滚轮连接,所述滚轮套装在所述软管上,所述滚轮用于为所述软管施加压力。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动泵包括电动机和管夹,所述电动机与所述管夹连接;所述管夹套装在所述软管上,所述管夹用于夹持所述软管并带动所述软管伸缩运动,所述软管的管壁可以在所述壳体内自由的伸缩。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软管内还设置有单向阀。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量控制模组包括控制器和叶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软管内部靠近所述壳体上表面的位置;所述叶轮包括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在液体通过时可以旋转;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叶轮转动的圈数确定液体的体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体分装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分别与所述电动泵、所述流量控制模组电连接,用于为所述液体分装装置供电。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体分装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蓝牙模组;所述蓝牙模组与所述流量控制模组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向所述流量控制模组发送所述目标体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为所述电池模组中的蓄电池充电。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液体分装装置还包括延长管;所述延长管的上管口与所述软管靠近壳体下表面的管口连接;所述延长管的上管口周围设置有紧固结构,所述延长管通过所述紧固结构与所述壳体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外部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电动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动泵的启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表面开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所述软管靠近所述壳体上表面的管口位于所述凹槽的中心位置;所述带有螺纹的凹槽用于与液体流向的目标容器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分装装置,在将容量较大的第一容器中的液体灌装到容量较小的第二容器中时,将液体分装装置放置在第一容器上,将第一容器的容器口插入液体分装装置的软管内,将第二容器放置在液体分装装置上,将第一容器的容器口插入液体分装装置的软管内。通过电动泵对软管施加作用力,将第一容器中的液体泵取到第二容器中,当流量控制模组确定泵取的体积达到目标体积时,控制电动泵停止工作。在液体分装时,用户不需要手动灌装,仅需安装好该液体分装装置即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且泵取的液体的目标体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容器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容器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的工作示意图。图标记分别表示:1-壳体,2-软管,3-电动泵,4-流量控制模组,5-电池模组,6-蓝牙模组,7-延长管,8-开关,201-单向阀,301-电动机,302-滚轮,303-管夹,401-控制器,402-叶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分装装置组,如图1所示,该液体分装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软管2、电动泵3以及流量控制模组4。壳体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开口。其中,壳体1可以为柱状结构,该壳体1可以为圆柱、三棱柱、四棱柱以及六棱柱等。壳体1上、下表面上设置的开口可以为圆形,该上、下表面上设置的开口圆心对齐。该上表面上设置的开口可以大于或等于该下表面上设置的开口的大小。软管2的两个管口分别与壳体1的上、下表面的开口连接。其中,软管2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可以为0.5mm~2mm。软管2的外壁与该壳体1连接。软管2靠近下表面的开口用于与容量较大的第一容器连接,软管2靠近上表面的开口用于与容量较小的第二容器连接。第一容器的容器口可以经由软管2靠近下表面的开口插入软管2中,第二容器的容器口可以经由软管2靠近上表面的开口插入软管2中。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软管2为弹性材质。该弹性材质的软管2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改变该软管2的内径,使得多种直径的容器口均可以插入到该软管2中,且该软管2的内壁与该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装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软管(2)、电动泵(3)以及流量控制模组(4);/n所述壳体(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开口;/n所述软管(2)的两个管口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上、下表面的开口连接;/n所述电动泵(3)的一部分套装在所述软管(2)上,用于在工作时对所述软管(2)施加作用力;/n所述电动泵(3)与所述流量控制模组(4)电连接,所述流量控制模组(4)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软管(2)内部靠近所述壳体(1)上表面的位置,用于对流出所述软管(2)的液体体积进行检测,并在达到目标体积时控制所述电动泵(3)停止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装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软管(2)、电动泵(3)以及流量控制模组(4);
所述壳体(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开口;
所述软管(2)的两个管口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上、下表面的开口连接;
所述电动泵(3)的一部分套装在所述软管(2)上,用于在工作时对所述软管(2)施加作用力;
所述电动泵(3)与所述流量控制模组(4)电连接,所述流量控制模组(4)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软管(2)内部靠近所述壳体(1)上表面的位置,用于对流出所述软管(2)的液体体积进行检测,并在达到目标体积时控制所述电动泵(3)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2)为弹性的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2)内还设置有单向阀(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3)包括电动机(301)和滚轮(302),所述电动机(301)与所述滚轮(302)连接,所述滚轮(302)套装在所述软管(2)上,所述滚轮(302)用于为所述软管(2)施加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3)包括电动机(301)和管夹(303),所述电动机(301)与所述管夹(303)连接;
所述管夹(303)套装在所述软管(2)上,所述管夹(303)用于夹持所述软管(2)并带动所述软管(2)伸缩运动,所述软管(2)的管壁可以在所述壳体(1)内自由的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分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模组(4)包括控制器(401)和叶轮(402);
所述控制器(401)与所述叶轮(402)连接;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迎春邢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