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6904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短路时,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被拉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收到低电平并开始导通,之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被第一三极管和第二电容配合给拉高,使得第二三极管截止其集电极无电能输出,并同时形成自锁;之后即使外部的负载被断开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也不会有电能输出,只能将电源断开该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在短路发生后可恢复,适用性广泛。

A protection circuit based on system on ch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短路保护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大多使用熔断器进行过流及短路保护,一旦过流或短路情况发生,熔断器就会被烧断而不可恢复,需要人工进行更换再进行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在短路发生后可恢复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机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本技术所述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其中,所述电源的正极还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机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四电阻且基极还连接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连接有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所述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其中,所述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外部负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还连接有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并连接有第六电阻。本技术所述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七电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电后由于第一电容迅速的充满电,之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由第一电容放出的高电平开始降为低电平,整个过程需要0.12ms,在0.12ms后由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被拉低,使得第一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三极管导通后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同时由于第二电容的存在使得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的高电平被第二电容所吸收,即给第二电容进行充电,至第二电容充满电的过程需要0.17ms;即在上电之后的0.17ms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才能收到高电平,同时由于第一电阻的存在,使得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被拉低,第二三极管开始导通其集电极有电能输出,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输出电压达到13.3V左右,开始为外部的负载提供电力供应,并迫使第一三极管截止,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收到高电平;短路时,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被拉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收到低电平并开始导通,之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被第一三极管和第二电容配合给拉高,使得第二三极管截止其集电极无电能输出,并同时形成自锁;之后即使外部的负载被断开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也不会有电能输出,只能将电源断开该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在短路发生后可恢复,适用性广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2和第二三极管Q3;第一三极管Q2和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机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一电容C2,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二电容C3;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一电阻R3,第一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有第二电阻R4,第二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三电阻R5,第三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为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上电后由于第一电容C2迅速的充满电,之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由第一电容C2放出的高电平开始降为低电平,整个过程需要0.12ms,在0.12ms后由于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被拉低,使得第一三极管Q2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三极管Q2导通后集电极输出高电平至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由于第二电容C3的存在使得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的高电平被第二电容C3所吸收,即给第二电容C3进行充电,至第二电容C3充满电的过程需要0.17ms;即在上电之后的0.17ms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才能收到高电平,同时由于第一电阻R3的存在,使得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被拉低,第二三极管Q3开始导通其集电极有电能输出,即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的输出电压达到13.3V左右,开始为外部的负载提供电力供应,并迫使第一三极管Q2截止,即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收到高电平;短路时,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被拉低,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收到低电平并开始导通,之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被第一三极管Q2和第二电容C3配合给拉高,使得第二三极管Q3截止其集电极无电能输出,并同时形成自锁;之后即使外部的负载被断开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也不会有电能输出,只能将电源断开该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在短路发生后可恢复,适用性广泛。如图1所示,电源的正极还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三极管D3;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3的发射机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3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四电阻R1且基极还连接有第五电阻R2,第五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还连接有第三电容C1,第三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三极管D3起阻止第一三极管Q2的导通,即在上电后由于第三电容C1的存在第三三极管D3会在5.84ms后才能够被截止,即第一三极管Q2会在上电之后的5.84ms被第三三极管D3给进一步截止,以确保第二三极管Q3在正常工作时能够被持续的导通.如图1所示,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机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机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机并联有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片上系统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的正极还连接有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机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亚伟涂友冬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