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646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4:54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10)是具备端子(50)和固定端子(50)的壳体(20)的连接器(10),端子(50)具备:板状的第1连接部(52);保持部(56),其从第1连接部(52)的侧缘向与第1连接部(52)交叉的一方向突出;以及第2连接部(62),其从第1连接部(52)的侧缘向一方向突出,并与保持部(56)对置,保持部(56)及第2连接部(62)固定于壳体(20)内。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连接器的一例,已知日本特开2013-8225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接头连接器。该接头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导电板、呈板状的加强构件、以及壳体。导电板呈板状,具备设置于一端侧的接地端子和设置于另一端侧的端子连接部。加强构件呈板状,具备设置于一端侧的车身侧加强部和设置于另一端侧的壳体侧加强部。壳体具备呈在前方开口的形态的罩部,在罩部嵌合对方侧连接器。在罩部的底壁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导电板的端子连接部的一部分、及加强构件的壳体侧加强部的一部分。在导电板的接地端子及车身侧加强部插通螺栓,并固定于车辆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22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当来自车辆的振动施加于接地端子及螺栓固定部侧时,在导电构件及加强构件和罩部底壁的边界面施加应力,从而有壳体破损的问题。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和壳体,所述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端子具备:板状的第1连接部;保持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与所述第1连接部交叉的一方向突出;以及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所述一方向突出,并与所述保持部对置,所述保持部及所述第2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因为保持部及第2连接部的两点固定于壳体内,所以与如以往那样以一点固定于壳体的情况比较,施加于壳体的与端子的边界面的负荷分散于两点,因此能够防止在壳体的与端子的边界面发生断裂。另外,因为端子以保持部及第2连接部的两侧两点固定于壳体,所以即使壳体热膨胀或者收缩而发生尺寸变动,线膨胀系数比壳体低的端子也会抑制壳体的尺寸变动。由此,能够抑制由热膨胀或者收缩引起的壳体的尺寸变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保持部具备:第1基端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所述一方向突出;以及保持片,其从所述第1基端部向所述一方向突出,且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为保持部的保持片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第1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所以即使固定于壳体内的保持部将要从壳体脱离,保持片也钩挂于壳体内。由此,可防止保持部从壳体脱离。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连接部具备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所述一方向突出的第2基端部、和从所述第2基端部向所述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圆筒部。通过在第2连接部设置第2基端部及圆筒部,从而能够使第2基端部固定于壳体内,并且使圆筒部的外表面从壳体露出,将圆筒部设为与对方侧端子的接触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够防止在端子和壳体的边界面产生的断裂。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是连接器的俯视图。图3是连接器的后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图5是端子的俯视图。图6是端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在车辆的电池与PCU(PowerControlUnit:动力控制单元)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器,如图4所示,具备壳体20和通过嵌件成型固定于壳体20的两个端子50。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图4的Z方向作为上方,将X方向作为右方,将图2、图3的Y方向作为前方。如图1、图2、图4所示,壳体20具备呈俯视为长圆形的圆柱状的基部22、和从基部22向上方开口成罩状的罩部40。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从罩部40的上方与罩部40嵌合。从基部22的两侧的侧缘向下方突出有一对第1端子固定部24,进一步从一对第1端子固定部24的下端朝向接近不同的第1端子固定部24的方向突出地设置有一对第1基座部25。一对第1基座部25的下端位于比第1端子固定部24的下端靠下方。另外,从基部22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有第2端子固定部26,向朝向一对第1端子固定部24的方向突出地设置有一对第2基座部27。一对第2基座部27的下端位于比第2端子固定部2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另外,从第2端子固定部26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第1分隔壁28。一对第1端子固定部24和第2端子固定部26相互对置,如图1、图4所示,一对第1端子固定部24与第2端子固定部26的对置面间形成为能够收纳后述的箱体72的收纳空间S1。如图4所示,从基部22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内筒部30。如图2所示,内筒部30呈俯视为长圆形的筒状,配置于罩部40的内侧。如图4所示,内筒部30的上端位置位于比罩部40的上端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如图4所示,从基部22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一对第1突出部32。一对第1突出部32呈棒状,隔开预定間隔地配置于内筒部30内。在第1突出部32的上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且顶端呈圆形的顶端部34。顶端部34的下端的外径比第1突出部32的外径大,第1突出部32和顶端部34配置于同轴上。如图4所示,从基部22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第2分隔壁36,第2分隔壁36配置于一对第1突出部32之间。第2分隔壁36起到使后述的一对端子50之间绝缘的绝缘壁的作用。第1突出部32及第2分隔壁36的前端部的位置位于比内筒部30的上端开口缘靠下方的位置。在罩部40的外周面的上侧及下侧分别设置有槽,上侧的槽为第1槽部42,下侧的槽为第2槽部44。在第1槽部42嵌合有第1橡胶环88,在第2槽部44嵌合有第2橡胶环90。如图1至图4所示,从罩部40的外周面向左方突出地设置有呈板状的第2突出部46。如图4所示,第2突出部46设置于第1槽部42与第2槽部44之间。在第2突出部46开口设置有紧固孔48,在紧固孔48安装有呈圆筒状的第1套环86。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第1套环86中插通螺栓,且螺栓固定于对方侧构件。如图5所示,端子50通过对较薄板厚的铜板金进行冲压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具备第1连接部52、保持部56、以及与对方侧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部62。第1连接部52呈方形板状,在第1连接部52开口设置有能紧固螺栓的紧固孔54。如图4所示,第1连接部52与一对第1基座部25的下表面及一对第2基座部27的下表面抵接。如图4、图5、图6所示,保持部56具备从第1连接部52的侧缘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第1基端部58、和从第1基端部58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保持片60。如图4所示,端子50的保持部56埋设于壳体20的第1端子固定部24内。在此,壳体20的与保持部56的边界为边界面S2。如图5所示,保持片6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第1基端部5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由此,防止端子50从第1端子固定部24脱离。如图4、图5所示,第2连接部62从第1连接部52的侧缘向上方突出,具备位于与保持部56对置的位置的第2基端部64、和从第2基端部64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圆筒部66。在此,圆筒部66的外径成为约3毫米程度。另外,端子50的板厚设定成满足圆筒部66的外径的基准、并且在嵌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和壳体,所述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壳体,/n所述端子具备:/n板状的第1连接部;/n保持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与所述第1连接部交叉的一方向突出;以及/n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所述一方向突出,并与所述保持部对置,/n所述保持部及所述第2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31 JP 2017-2100201.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和壳体,所述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端子具备:
板状的第1连接部;
保持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与所述第1连接部交叉的一方向突出;以及
第2连接部,其从所述第1连接部的侧缘向所述一方向突出,并与所述保持部对置,
所述保持部及所述第2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基泰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