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6299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一端相连;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阻一端以及数据发送芯片的使能管脚相连;第二电阻,另一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复位管脚相连;第三电阻,一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一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与第四电阻一端以及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二输入管脚相连;第五电阻,一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三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接地,并与数据发送芯片的地面管脚相连;数据发送芯片的数据接收管脚和数据发送管脚,均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接收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提高扭矩测量的准确性。

A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数据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新款车型层出不穷,汽车台架及道路测试越来越重要。现代发动机需要提高转速来改善机械性能,提高效率,而扭矩是电动机、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高精度、高可靠的扭矩测量。并且,测量得到的数据需要发送至外部设备。现有的数据发送主要采用有线方式,具体为通过导电滑环实现。然而,由于导电滑环属于摩擦接触,因此由于接触不可靠会引起信号波动,从而造成测量误差大甚至测量不成功。因此,为了解决扭矩测量的准确性问题,亟需一种数据发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以避免数据发送对扭矩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提高扭矩测量的准确性。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阻一端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使能管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复位管脚相连;第三电阻,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一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与第四电阻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二输入管脚相连;第五电阻,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三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地面管脚相连;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数据接收管脚和数据发送管脚,均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接收所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可选的,还包括:第一电压转换装置和第二电压转换装置;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一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二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二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三电压输入端电压为35V,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电压为5.1V,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电压为3.3V。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包括: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与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六电阻一端、以及转换器的电压输入管脚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与第七电阻一端、以及所述转换器的使能管脚相连;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转换器的模式/同步管脚接地;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与所述转换器的电压输出管脚、第八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与所述转换器的反馈管脚、以及第九电阻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转换器的地面管脚和导热垫管脚接地。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容为10微法;所述第二电容为100纳法;所述第三电容为22微法;所述第四电容为100纳法。可选的,所述第六电阻为220千欧;所述第七电阻为143千欧;所述第八电阻为33千欧;所述第九电阻为8.06千欧。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压转换装置,包括:所述第二电压输入端,与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十电阻一端、以及开关稳压器的电压输入管脚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稳压器的使能管脚相连;所述开关稳压器的电压选择管脚与第十一电阻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与电感、第七电容、第八电容一端、以及所述开关稳压器的检测管脚相连;所述电感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稳压器的开关管脚相连;所述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另一端均接地;所述开关稳压器的地面管脚接地。可选的,所述第五电容为4.7微法;所述第六电容为100纳法;所述第七电容为10微法;所述第八电容为100纳法。可选的,所述第十电阻为100千欧;所述第十一电阻为249千欧。可选的,所述电感为470纳亨利。可选的,所述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均为1兆欧。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阻一端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使能管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复位管脚相连;第三电阻,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一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与第四电阻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二输入管脚相连;第五电阻,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三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地面管脚相连;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数据接收管脚和数据发送管脚,均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接收所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从而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能够避免通过有线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对扭矩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提高扭矩测量的准确性。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技术实施例的创新点包括:1、通过数据发送芯片接收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并将该数据无线发送出去,从而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能够避免通过有线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对扭矩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提高扭矩测量的准确性。2、通过电压转换装置能够转换得到适合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工作的电压值,保证无线数据发送装置正常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无线数据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压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电压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能够避免通过有线方式进行数据发送对扭矩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提高扭矩测量的准确性。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数据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包括: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管脚8,即VCC(VoltCurrentCondenser,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R20一端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R20)一端相连;/n所述第一电阻(R20),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19)一端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使能管脚相连;/n所述第二电阻(R19),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复位管脚相连;/n第三电阻(R21),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一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22)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二输入管脚相连;/n第五电阻(R23),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三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地面管脚相连;/n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数据接收管脚和数据发送管脚,均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接收所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数据发送芯片的芯片供电电压管脚以及第一电阻(R20)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阻(R20),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19)一端以及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使能管脚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R19),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复位管脚相连;
第三电阻(R21),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一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22)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二输入管脚相连;
第五电阻(R23),一端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第三输入管脚相连,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地面管脚相连;
所述数据发送芯片的数据接收管脚和数据发送管脚,均与单片机相连,用于接收所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压转换装置和第二电压转换装置;
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一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二电压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二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的第三电压输入端电压为35V,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电压为5.1V,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电压为3.3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转换装置,包括:
所述第三电压输入端,与第一电容(C39)、第二电容(C40)、第六电阻(R29)一端、以及转换器的电压输入管脚相连;
所述第一电容(C39)、第二电容(C40)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29),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2)一端、以及所述转换器的使能管脚相连;所述第七电阻(R2),另一端接地;所述转换器的模式/同步管脚接地;
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与所述转换器的电压输出管脚、第八电阻(R30)、第三电容(C41)、第四电容(C42)一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容(C41)、第四电容(C42)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30)另一端与所述转换器的反馈管脚、以及第九电阻(R31)一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31)另一端接地;
所述转换器的地面管脚和导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小波桂凌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百联长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