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其中,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分别对应连接一个光耦隔离器,该光耦隔离器将脉冲杂讯隔离掉,从而避免脉冲杂讯的高能量损坏风扇控制线路,进一步实现54V风扇的热插拔。
A board card supporting 54V fan hot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
本技术服务器属于
,尤其涉及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
技术介绍
服务器功耗一般都比较高,尤其是高端AI服务器。高端AI服务器会配置2-16颗GPU,GPU功耗可达300W/颗。因此AI服务器总功耗甚至可达10000W。服务器的散热技术是制约服务器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散热技术中常采用风冷散热。在服务器设计阶段,根据服务器发热功耗和所处环境工作温度,进行仿真模拟,推算出所需风量和数量的风扇。如果风扇数量较多,一般会设计专门风扇板来对风扇进行集中管理和供电。AI服务器功耗较高,为了减小输入电流和链路损耗,也会使用54V供电,因此风扇也会使用54V。但是传统的服务器使用12V供电,风扇板外围控制线路围绕12V设计,可以支持热插拔,当使用54V风扇时,风扇板上外围控制线路继续延用原有12V风扇线路,但其已经不能适用54V风扇,因为54V电压或电势更高,能量更大,在热插拔过程中将产生更大的脉冲杂讯,这些脉冲杂讯可能会将风扇烧毁或者将风扇控制器烧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54V风扇继续使用原有12V风扇板,其在热插拔过程中将产生更大的脉冲杂讯,这些脉冲杂讯可能会将风扇烧毁或者将风扇控制器烧毁的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所述pin针脚2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4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1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1与TACH端连接;所述pin针脚3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5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2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1与Presence端连接;所述pin针脚4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1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3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6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4与PWM端连接。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pin针脚1连接loadswitch芯片U1,所述loadswitch芯片U1的另一端连接P54V电源端,所述loadswitch芯片U1设有OCP保护引脚,所述OCP保护引脚引出的线路串接电阻R7后接地。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以及上拉电阻R3的阻值为4.7K欧姆。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下拉电阻R4、下拉电阻R5以及下拉电阻R6的阻值为10K欧姆。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的长度大于所述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所对应的pin针长度。在本技术中,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其中,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分别对应连接一个光耦隔离器,该光耦隔离器将脉冲杂讯隔离掉,从而避免脉冲杂讯的高能量损坏风扇控制线路,进一步实现54V风扇的热插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风扇公头连接器J1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所述pin针脚2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4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1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1与TACH端连接;所述pin针脚3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5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2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1与Presence端连接;所述pin针脚4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1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3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6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4与PWM端连接。在本技术中,结合图1所示,该pin针脚1连接loadswitch芯片U1,所述loadswitch芯片U1的另一端连接P54V电源端,所述loadswitch芯片U1设有OCP保护引脚,所述OCP保护引脚引出的线路串接电阻R7后接地;其中,loadswitch芯片U1是54Vloadswitch,可以设置OCP保护点。通过设置R7可以灵活更改保护点的值。OCP保护点的值根据后端风扇最大电流来设置。OCP保护点的值一般会设置为风扇最大电流的120%。当风扇或连接器出现异常情况,如风扇内部短路或连接pin针短路时,异常大电流会触发loadswitchOCP保护,从而将54V断开,避免烧毁板卡或风扇此类安规问题发生。。如图2所示,所述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的长度大于所述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所对应的pin针长度,其中,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GNDpin)是长pin,在所有pin中长度最长,在风扇插入风扇板时,由于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最长,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会最先接触。其余pin针再接触。风扇拔出风扇板时,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会最后分离。pin针脚5对应的pin针最先接触,最后分离的设计,板卡和风扇会先形成稳定的零电位,这种统一的零电位可以抑制脉冲杂讯的幅度。将极大的降低风扇或风扇板上控制线路烧毁的几率。在本技术中,上拉电阻R1、上拉电阻R2以及上拉电阻R3的阻值为4.7K欧姆,下拉电阻R4、下拉电阻R5以及下拉电阻R6的阻值为10K欧姆,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阻值,在此不再赘述。在该实施例中,上述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的定义为:pin针脚1为54V是风扇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n所述pin针脚2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4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1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1与TACH端连接;/n所述pin针脚3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5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2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1与Presence端连接;/n所述pin针脚4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1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3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6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4与PWM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持54V风扇热插拔的板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风扇公头连接器J1,所述风扇公头连接器J1设有pin针脚1、pin针脚2、pin针脚3、pin针脚4以及pin针脚5;
所述pin针脚2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4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1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1的引脚1与TACH端连接;
所述pin针脚3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4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5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2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2的引脚1与Presence端连接;
所述pin针脚4引出的线路与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1连接,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2串接上拉电阻R3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3串接下拉电阻R6后接地,所述光耦隔离器D3的引脚4与PWM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