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消雾型冷却塔,包括塔体、喷淋器、进水管、转接管、出水管;塔体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风机、若干个预冷翅片管、除水器、换热器盘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消雾型冷却塔,通过增加除水器和预冷翅片管,对进入塔内的空气进行了先除水再加热。预冷翅片管不仅给循环冷却水进行了初步降温预冷,而且又对出口的饱和空气进行加热,使空气又变为不饱和空气,避免排出塔外时形成白色烟雾,在减小冷却塔能耗的同时达到冷却塔消除白色烟雾的目的。
A kind of demisting cooling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雾型冷却塔
本技术涉及冷却塔
,特别是涉及一种消雾型冷却塔。
技术介绍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现有冷却塔通过将塔底水盘中的抽上来,喷淋在换热器上,给换热器内的循环冷却水进行降温。再通过顶部风机,将环境中的空气吸进塔内,从顶部风机处排出,使空气与换热器上掉落下来的喷淋水进行对流换热。最后将热量带出塔外,从而实现冷却降温的目的。但是现有冷却塔在冷却降温,提供稳定可靠的冷却循环水的同时,塔内的喷淋水会蒸发到空气中,使空气湿度增加。湿空气从风机口处排出塔外,在环境温度较低或者环境空气湿度较大的时候,塔顶风机排风口会有大量白色烟雾产生,形成白烟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雾型冷却塔,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形成白烟污染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消雾型冷却塔,包括塔体、喷淋器、进水管、转接管、出水管;所述塔体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风机、若干个预冷翅片管、除水器、换热器盘管;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预冷翅片管的一端,所述预冷翅片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接管的一端,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盘管的一端,所述换热器盘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管;所述喷淋器置于所述塔体的底部一侧,所述喷淋器上设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穿过所述塔体置于所述除水器与所述换热器盘管之间;所述塔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换热器盘管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预冷翅片管的数量为2个。进一步地,所述塔体的另一侧还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换热器盘管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盘管与所述转接管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阀门。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盘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阀门。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消雾型冷却塔,通过增加除水器和预冷翅片管,对进入塔内的空气进行了先除水再加热。预冷翅片管不仅给循环冷却水进行了初步降温预冷,而且又对出口的饱和空气进行加热,使空气又变为不饱和空气,避免排出塔外时形成白色烟雾,在减小冷却塔能耗的同时达到冷却塔消除白色烟雾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消雾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消雾型冷却塔的原理图。对应说明书附图内的附图标记参考如下:塔体1,风机11,预冷翅片管12,除水器13,换热器盘管14,第一进风口15,第二进风口16,喷淋器2,喷淋管21,进水管3,转接管4,出水管5,第一进水阀门6,第二进水阀门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消雾型冷却塔,包括塔体1、喷淋器2、进水管3、转接管4、出水管5。塔体1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风机11、2个预冷翅片管12、除水器13、换热器盘管14。进水管3连接于预冷翅片管12的一端,预冷翅片管12的另一端连接于转接管4的一端,转接管4的另一端连接于换热器盘管14的一端,换热器盘管14的另一端连接于出水管5。换热器盘管14与转接管4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阀门6,换热器盘管14与出水管5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阀门7,都起到了控制水流速度的作用。喷淋器2置于塔体1的底部一侧,喷淋器2上设有喷淋管21,喷淋管21穿过塔体1置于除水器13与换热器盘管14之间。塔体1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15,为了加大空气流通塔体1的另一侧还设有第二进风口16,第一进风口15和第二进风口16都位于换热器盘管14的下方。42摄氏度的水通过进水管3经过2个预冷翅片管12进行初步冷却后,再经过转接管4流入换热器盘管14进行冷却,最后经过出水管5流出32摄氏度的水。外界的新鲜空气在风机11的负压下从第一进风口15和第二进风口16进入塔体1,与喷淋管21喷淋出的水进行湿热交换后成为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湿热空气,经除水器13脱水后再经过流有42摄氏度水的预冷翅片管12加热后又变为不饱和的空气,从而减小了冷却塔的能耗又消除白烟现象,最后从塔体1的顶端排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消雾型冷却塔,通过增加除水器和预冷翅片管,对进入塔内的空气进行了先除水再加热。预冷翅片管不仅给循环冷却水进行了初步降温预冷,而且又对出口的饱和空气进行加热,使空气又变为不饱和空气,避免排出塔外时形成白色烟雾,在减小冷却塔能耗的同时达到冷却塔消除白色烟雾的目的。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雾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喷淋器(2)、进水管(3)、转接管(4)、出水管(5);所述塔体(1)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风机(11)、若干个预冷翅片管(12)、除水器(13)、换热器盘管(14);所述进水管(3)连接于所述预冷翅片管(12)的一端,所述预冷翅片管(1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接管(4)的一端,所述转接管(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盘管(14)的一端,所述换热器盘管(1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管(5);所述喷淋器(2)置于所述塔体(1)的底部一侧,所述喷淋器(2)上设有喷淋管(21),所述喷淋管(21)穿过所述塔体(1)置于所述除水器(13)与所述换热器盘管(14)之间;所述塔体(1)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15),所述第一进风口(15)位于所述换热器盘管(14)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喷淋器(2)、进水管(3)、转接管(4)、出水管(5);所述塔体(1)内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的风机(11)、若干个预冷翅片管(12)、除水器(13)、换热器盘管(14);所述进水管(3)连接于所述预冷翅片管(12)的一端,所述预冷翅片管(1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接管(4)的一端,所述转接管(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器盘管(14)的一端,所述换热器盘管(1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水管(5);所述喷淋器(2)置于所述塔体(1)的底部一侧,所述喷淋器(2)上设有喷淋管(21),所述喷淋管(21)穿过所述塔体(1)置于所述除水器(13)与所述换热器盘管(14)之间;所述塔体(1)的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日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欧向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