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170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其结构包括塔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塔体内的循环液箱、进气管、喷淋层、除雾层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横穿塔体的管体,在管体的下部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向下的布气孔;所述除雾层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壁上的托架、设置在托架上的波形板除雾器、设置在除雾器中部区域的挡板;所述出气管的下部管体延伸进塔体顶部的封头筒体段,出气管的下端管口与所述挡板正对,且下端管口直径不大于挡板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喷淋塔的进气管、除雾层、出气管均进行改进,以达到截留去除喷淋塔出气裹携循环液的目的,减少了喷淋塔循环液的损失量,提高了循环液的利用效率,不会影响喷淋塔原有对废气组分的喷淋吸收去除效率。

A new type of demisting spray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喷淋塔,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
技术介绍
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政策标准日益完善,蓄热式焚烧RTO、蓄热式催化燃烧RCO、低温等离子、UV光解、活性炭吸附、分子筛浓缩等各种废气处理工艺也相继呈现。喷淋塔作为一种常用的工艺设备,在各类废气处理工艺组合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的喷淋塔在通气运行过程中,其出气往往会裹携一部分循环液,这不但会造成喷淋塔自身循环液损失加剧,降低循环液的利用效率,而且,排出的循环液还可能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若是“酸洗塔+碱洗塔”二级喷淋系统,如果喷淋塔出气裹携循环液,酸洗塔的酸液会随气体进入碱洗塔,中和碱洗塔的碱液,进而影响碱液对于废气组分的有效吸收去除,由于酸液减少,还需不断补充以达到喷淋吸收的效果;而碱液随废气直排,不但会对周边设施安全和行人通车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废气的排放指标。因此,需要对喷淋塔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截留去除喷淋塔出气裹携的循环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以解决现有喷淋塔出气裹携循环液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包括塔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塔体内的循环液箱、进气管、喷淋层、除雾层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横穿塔体的管体,在管体的下部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向下的布气孔;所述除雾层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壁上的托架、设置在托架上的波形板除雾器、设置在除雾器中部区域的挡板;所述出气管的下部管体延伸进塔体顶部的封头筒体段,出气管的下端管口与所述挡板正对,且下端管口直径不大于挡板的直径。所述布气孔设置有三排,三排布气孔均与进气管的轴向平行,位于中间的一排布气孔朝向正下方,称其为中间布气孔,位于两侧的布气孔分别称为第一侧布气孔和第二侧布气孔,各第一侧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与各中间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之间所夹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45°,各第二侧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与各中间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之间所夹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亦为45°;中间布气孔与两侧布气孔交错排布。所述喷淋层包括喷淋主管、与喷淋主管垂直设置的若干喷淋支管以及设置在喷淋主管和喷淋支管上的若干喷嘴,各喷淋支管在所述喷淋主管的两侧呈“丰”形排列,且分别与喷淋主管连通,各喷嘴排布在以喷淋主管的中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喷淋层设置有两层或三层,在每层喷淋层的下方分别设置有填料层。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待处理废气从进气管进入,并经管体底部的布气孔,先向下扩散,接触到循环液液面后再向上扩散,让废气进塔后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空塔气速,减小气体排放裹携循环液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喷淋层开始喷洒循环液,与上升的气流充分接触,吸收气流中的有害组分,完成喷淋吸附;接着,气流继续上升,至除雾层处,由于挡板的存在,中间的气流更改走向,向周边分散,经除雾器的波形板,将裹携的极少量循环液截留去除,之后,穿过除雾层的气流先碰撞塔体顶部的封头内壁,然后再返回汇总,经出气管的下端口排放。本技术对喷淋塔的进气管、除雾层、出气管均进行改进,以达到截留去除喷淋塔出气裹携循环液的目的,减少了喷淋塔循环液的损失量,提高了循环液的利用效率,不会影响喷淋塔原有对废气组分的喷淋吸收去除效率。而且,结构简单,高效,可适用于已投建使用的喷淋塔结构改造,也可适用于新喷淋塔的设计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3是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是喷淋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喷淋层的喷射范围示意图。图7~图8是除雾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塔体,2、循环液箱,3、进气管,4、喷淋层,5、除雾层,6、出气管,7、封头筒体段,8、布气孔,9、喷淋主管,10、喷淋支管,11、喷嘴,12、喷淋进口,13、托架,14、除雾器,15、挡板,16、气体通道,17、波形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塔体1、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塔体1内的循环液箱2、进气管3、喷淋层4、除雾层5和出气管6等部分。塔体1呈圆柱状,在其底部设置有循环液箱2,在其顶部设有封头筒体段7,在其侧壁上设有人孔。循环液箱2用以收集并储存从上喷淋而下的循环液。进气管3位于循环液箱2的上方,水平穿设在塔体1内。如图2~3所示,在进气管3的管体底部设置有三排与管体轴向平行的布气孔8,位于中间的一排布气孔8的孔口朝向正下方,称其为中间布气孔,位于中间布气孔两侧的布气孔8分别称为第一侧布气孔和第二侧布气孔,各第一侧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与各中间布气孔的孔心连线平行,且两线之间所夹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为45°,同样的,各第二侧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与中间布气孔的孔心连线之间所夹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亦为45°。中间布气孔与两侧布气孔交错排布,如图2所示。进气管3采用上述这种穿孔布气管的形式,开孔向下,使气流先向下扩散,接触循环液液面后再向上扩散,改变传统的废气进塔直接向上扩散的模式,使废气进塔后,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空塔气速,减小废气排放裹携循环液的可能性。如图4~5所示,喷淋层4包括喷淋主管9、若干喷淋支管10和若干喷嘴11。喷淋主管9通过管道与循环液箱2连通,喷淋支管10垂直于喷淋主管9设置,在喷淋主管9的两侧呈“丰”形排列,各喷淋支管10分别与喷淋主管9连通。喷嘴11为小流量实心锥螺旋喷嘴11,喷口朝下,以喷淋主管9的中点为圆心画两个同心圆,该两个同心圆与喷淋主管9和喷淋支管10相交的位置为喷嘴11的设置位置。喷淋层4的喷射范围示意图如图6所示,通过喷淋管路多点交叉扇状喷淋,无喷淋死角。上述结构不但提高了喷淋塔对废气组分的吸收去除效率,而且,同股气流接触的循环液量比传统槽式液体分布器要小很多,进而减小了废气排放裹携循环液的可能性。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2~3层喷淋层,将循环液通过流量调节阀分配至各喷淋层中,进一步降低废气排放裹携循环液的可能性。在喷淋层4的下方或相邻两喷淋层4之间设置有填料层。除雾层5设置在喷淋层4的上方,靠近塔顶的位置,如图7~8所示,包括托架13、除雾器14以及挡板15。托架13与塔体1的内壁连接;除雾器14设置在托架13上,为波形板除雾器14,相邻两波形板17之间形成C型或S型的气体通道16;挡板15为实心圆形板体,封挡在除雾器14中间部位的下方。经喷淋吸附后的废气上升至除雾层5,中间的气体在上升时,由于受到挡板15的阻碍,而改变走向,向周边扩散,并经除雾器14的C型或S型气体通道16上升穿过除雾器14,废气中可能裹携的极少量循环液经波形板17截留去除。上述结构提高了除雾器14的工作效率,相比单一的除雾器14或旋流板,对废气排放裹携循环液的截留去除更加彻底。如图1所示,出气管6设置在塔体1的顶部,位于除雾器14的挡板15正上方,管体的底端延伸进喷淋塔封头筒体段7,且底端管口的直径不大于挡板15的直径。废气经除雾层5后,先上升至塔体1顶部的封头内壁,然后再向下返回汇总,最终经出气管6外排。通过延长废气的排放行程,以及利用废气与塔体封头内壁的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其特征是,包括塔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塔体内的循环液箱、进气管、喷淋层、除雾层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横穿塔体的管体,在管体的下部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向下的布气孔;所述除雾层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壁上的托架、设置在托架上的波形板除雾器、设置在除雾器中部区域的挡板;所述出气管的下部管体延伸进塔体顶部的封头筒体段,出气管的下端管口与所述挡板正对,且下端管口直径不大于挡板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除雾喷淋塔,其特征是,包括塔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塔体内的循环液箱、进气管、喷淋层、除雾层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横穿塔体的管体,在管体的下部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向下的布气孔;所述除雾层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壁上的托架、设置在托架上的波形板除雾器、设置在除雾器中部区域的挡板;所述出气管的下部管体延伸进塔体顶部的封头筒体段,出气管的下端管口与所述挡板正对,且下端管口直径不大于挡板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雾喷淋塔,其特征是,所述布气孔设置有三排,三排布气孔均与进气管的轴向平行,位于中间的一排布气孔朝向正下方,称其为中间布气孔,位于两侧的布气孔分别称为第一侧布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刚郝聚兵孙啸林刘海冰王志鹏王光辉张伟新李龙刘风丽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莫兰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