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问题在于减少作业工序。部件加工装置(1)具有:测量结果获取部(12),其获取利用测量器(4)对构造体的部件中的比加工对象部件先制造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而获得的测量结果;以及加工数据生成部(16),其基于测量结果获取部获取的制造完毕部件的测量结果,生成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由此,在对部件进行组装时不会在部件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省略制造对间隙进行填充的垫片的作业工序。
Parts process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部件加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部件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由多个部件组装1个构造体的组装现场,有时因部件的制造波动等而在互相组装的部件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将垫片插入间隙内而进行填充该间隙的作业(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742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如上所述将垫片插入间隙内的方法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必须与间隙匹配地制造垫片,作业工序增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作业工序的部件加工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部件加工装置具有:测量结果获取部,其获取利用测量器对构造体的部件中的比加工对象部件先制造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而获得的测量结果;以及加工数据生成部,其基于所述测量结果获取部获取的所述制造完毕部件的测量结果,生成所述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所述测量结果获取部可以获取利用所述测量器以被组装的姿势对所述制造完毕部件进行测量而获得的所述测量结果。可以具有基于所述加工数据对工件进行加工而制造所述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机。所述工件可以在与所述制造完毕部件连接的区域设置余料。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少作业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对部件加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构造体的分解斜视图,图2(b)是组装后的构造体的斜视图。图3是对部件的工件进行说明的图。标号的说明1部件加工装置3加工机4测量器12测量结果获取部16加工数据生成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这样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不过是为了容易理解专利技术的示例,除了特殊声明的情况以外,并未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对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对于与本专利技术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图1是对部件加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所示,部件加工装置1构成为包含计算机2、加工机3、测量器4。部件加工装置1制造构成1个构造体(例如航空器)的多个部件。在组装现场对多个部件进行组装而完成1个构造体。计算机2包含中央处理装置(CPU)、存储有程序等的ROM、作为工作区域的RAM等。计算机2通过在RAM展开并执行ROM中存储的程序,从而作为3维模型生成部10、测量结果获取部12、虚拟模型生成部14以及加工数据生成部16起作用。此外,后文中对计算机2的各部分进行详细叙述。加工机3以及测量器4与计算机2连接。计算机2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而与加工机3以及测量器4连接。另外,计算机2可以经由其他计算机而与加工机3以及测量器4连接。另外,计算机2可以不与加工机3以及测量器4连接而是经由存储介质交接数据。加工机3例如是NC加工机。加工机3基于从计算机2输出的加工数据例如对工作台5上放置的工件W进行切削,由此制造构成构造体的部件。测量器4是能够对3维形状进行测量的例如激光追踪器、照相机等。测量器4对由加工机3制造的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但是,在制造1个构造体时,首先,利用计算机2生成构造体的3维模型。3维模型生成部10构成为包含3维CAD软件,在3维CAD软件上生成构造体的3维模型。对3维模型赋予多个部件的形状、材质、尺寸公差、加工方法等部件的加工所需的信息。而且,如果生成3维模型,则加工数据生成部16基于3维模型而生成关于成为加工对象的部件的加工数据并输出至加工机3。加工数据是加工机3能够读入的数据(NC程序),被赋予用于由工件W制造部件的加工机3的移动路径、选择工具等信息。此外,加工数据生成部16只要能够生成加工数据即可,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动输入等而生成加工数据。如果加工机3被输入加工数据,则基于输入的加工数据对工件W进行加工而制造部件。这里,对于利用加工机3制造的部件,有时因尺寸公差、畸变等而对于3维模型(加工数据)产生误差。另外,对于利用加工机3制造的部件,有时加工时的姿势、和实际组装时的姿势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制造的部件因实际组装时的自重而变形,对于3维模型而产生误差。于是,在对基于3维模型(加工数据)制造的部件彼此进行组装的情况下,因上述误差而使得构造体产生间隙。因此,在部件加工装置1中,关于利用加工机3制造的部件(下面也称为制造完毕部件),利用测量器4对3维形状进行测量。此时,对于利用加工机3制造的制造完毕部件,以实际作为构造体而组装时的姿势对3维形状进行测量。换言之,测量器4对构造体维持为组装时的姿势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获取部12从测量器4获取利用测量器4对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而获得的测量结果(测量数据)。虚拟模型生成部14基于测量结果获取部12获取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测量结果)和3维模型,以与制造完毕部件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生成作为由加工机3实施加工的对象的部件(下面,也称为加工对象部件)的3维虚拟模型。这里,虚拟模型生成部14可以利用自动生成程序针对3维模型插入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而自动地生成加工对象部件的3维虚拟模型。另外,虚拟模型生成部14可以针对3维模型插入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并例如通过作业者的手动输入等而生成3维虚拟模型。而且,如果利用虚拟模型生成部14生成3维虚拟模型,则加工数据生成部16生成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而输出至测量器4。而且,加工机3基于加工数据对工件W进行加工而制造加工对象部件。这样,部件加工装置1基于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测量结果)而生成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由此能够生成考虑了制造完毕部件的误差的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由此,在对多个部件进行组装时,部件加工装置1能够不使构造体产生间隙地进行组装。另外,部件加工装置1不会使构造体产生间隙,因此无需制造垫片而能够减少作业工序。另外,部件加工装置1能够减小部件的间隙缩紧量,能够提高部件的组装精度。下面,列举具体的例子对制造部件的工序进行说明。图2是对构造体100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构造体100的分解斜视图,图2(b)是组装后的构造体100的斜视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例如对6个部件110a~110f进行组装而完成构造体100。部件110a与部件110b~110e连接。部件110b与部件110a、110c、110e、110f连接。部件110c与部件110a、110b、110d、110f连接。部件110d与部件110a、110c、110e、110f连接。部件110e与部件110a、110b、110d、110f连接。部件110f与部件110b~110e连接。而且,按照预先规定的顺序制造部件110a~110f。例如,在部件110f之前制造部件110a~110e,最后制造部件110f。在这种情况下,加工数据生成部16首先将3维模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部件加工装置,其中,/n所述部件加工装置具有:/n测量结果获取部,其获取利用测量器对构造体的部件中的比加工对象部件先制造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从而获得的测量结果;以及/n加工数据生成部,其基于所述测量结果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制造完毕部件的测量结果,生成所述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6 JP 2018-2198561.一种部件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加工装置具有:
测量结果获取部,其获取利用测量器对构造体的部件中的比加工对象部件先制造的制造完毕部件的3维形状进行测量从而获得的测量结果;以及
加工数据生成部,其基于所述测量结果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制造完毕部件的测量结果,生成所述加工对象部件的加工数据。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洋一,菊池麿介,田中勇辉,芝尾裕规,宫西春香,小林俊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