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属于空调出风组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空调外壳,空调外壳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空调外壳的正面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四周方向的旁侧任意位置,第二出风口配设有与其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导风板,导风板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导风板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出风口的轴线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空调常规出风效果和柔风效果两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舒适度更高。
Air outlet structure of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出风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属于空调出风组件
技术介绍
家用空调已经非常普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器产品。但其风口的出风方式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热风或冷风经由出风口吹出后,快速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制冷/热效果。在温度平衡后,一般采取低速运转或停转的方式,控制热风或冷风的风量。但却对出风口的风速和流向未做太多干涉和控制,通常使用竖向摆叶完成水平方向的导风,横向摆叶完成竖直方向的导风,但是由于使用竖向摆叶和横向摆叶会让空调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向一个空间方向导风,这样就容易造成直吹用户和室内空调流动性不佳,导致舒适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可使得舒适度更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空调外壳,空调外壳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空调外壳的正面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四周方向的旁侧任意位置,第二出风口配设有与其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导风板,导风板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导风板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出风口的轴线方向。进一步的是:空调外壳内设置有蒸发器,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空调外壳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外,空调外壳于第二出风口在空调外壳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第二风机。进一步的是:第二出风口内固定设置有环形风道板,环形风道板与第二出风口同轴线设置。进一步的是:空调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设置在前壳上。进一步的是:导风板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齿轮齿带传动机构,齿带与导风板固定连接,第二出风口与导风板形成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是:第一出风口安装有导风架,导风架上安装有竖向摆页和横向摆叶。进一步的是:空调为柜式机,第二出风口设置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位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出风口与普通空调的工作方式相同,直向吹出热风或者冷风。当空调为常规出风模式时,导风板处于缩回状态,并使得第二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由第一出风口正常出风。当空调为柔风出风模式时,导风板处于伸出状态,此时第二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由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在导风板的阻挡下,第二出风口产生的为侧向风,而第一出风口产生的为直向风,两者风向不同,相互干扰形成紊流,不会给用户造成明显的直吹感觉。本技术可实现空调常规出风效果和柔风效果两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舒适度更高。并且通过调节导风板伸出距离的长短,可以调节第二出风口的风压,从而控制柔风的强弱。此外,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出风口具有独立设置的第二风机,通过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同样可以调节第二出风口的风压,从而控制柔风的强弱。同时,第二风机的设置,其风扇的转动还加速了室内空气的循环,更有利于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常规模式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常规模式状态细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柔风模式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柔风模式状态细节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柔风模式状态剖面细节示意图。图中零部件标号说明:1-空调外壳,11-前壳,12-后壳,21-第一出风口,22-导风架,23-竖向摆页,3-第二出风口,31-导风板,32-环形风道板,33-第二风机,34-第二进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21,空调外壳1的正面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3,第二出风口3位于第一出风口21四周方向的旁侧任意位置,第二出风口3配设有与其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导风板31,导风板31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导风板31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出风口3的轴线方向。当空调为常规出风模式时,导风板31处于缩回状态,并使得第二出风口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仅由第一出风口21正常出风。当空调为柔风出风模式时,导风板31处于伸出状态,此时第二出风口3处于打开状态,由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3同时出风,在导风板31的阻挡下,第二出风口3产生的为侧向风,而第一出风口21产生的为直向风,两者风向不同,相互干扰形成紊流,不会给用户造成明显的直吹感觉。本技术可实现空调常规出风效果和柔风效果两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舒适度更高。第二出风口3吹出的可以是同蒸发器热交换后的热风或者冷风,也可以是自然风,为了具有更好的柔风效果,本技术的第二出风口3优选采用的是吹出自然风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出风结构为:空调外壳1内设置有蒸发器,第一出风口21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空调外壳1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2;第一进风口22与第一出风口21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二出风口3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外,空调外壳1于第二出风口3在空调外壳1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进风口34;第二进风口34与第二出风口3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第二风机33。其中,第一出风口21与普通空调的工作方式相同,通过蒸发器热交换后,直向吹出热风或者冷风。而第二出风口3的位置与蒸发器安装区域错开设置,吹出的是自然风。第二出风口3和第一出风口21吹出的风不仅风向不同,而且存在温度差,可以更好的产生紊流效果。同时,第二风机33优选设置在靠近第二出风口3的位置,第二风机33的风扇的转动还加速了室内空气的循环,更有利于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流。通过控制第二风机31的转速,还可以调节第二出风口3的风压,从而控制柔风的强弱。为了更好地起到导风效果,第二出风口3内固定设置有环形风道板32,环形风道板32与第二出风口3同轴线设置。为方便产品的组装,空调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第一出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3均设置在前壳11上。导风板31的伸缩调节可以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也可采用电动调节的方式。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通过简单的导杆和滑槽结构即可实现。为便于实现空调常规出风效果和柔风效果两种模式的自动切换,本技术中的导风板31优选采用采用电动调节的方式。导风板3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直线型驱动机构,考虑传动结构的可靠性,本技术优选采用齿轮齿带传动的方式,导风板31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齿轮齿带传动机构,齿带与导风板31固定连接,第二出风口3与导风板31形成滑动配合。在具体实施时,电机的控制可以设置多个档位,用于调节导风板31伸出的距离长短,从而可以调节第二出风口3的风压,从而控制柔风的强弱。为便于调节第一出风口21的风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21),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的正面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3),第二出风口(3)位于第一出风口(21)四周方向的旁侧任意位置,第二出风口(3)配设有与其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导风板(31),导风板(31)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导风板(31)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出风口(3)的轴线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出风结构,包括空调外壳(1),空调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出风口(21),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的正面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3),第二出风口(3)位于第一出风口(21)四周方向的旁侧任意位置,第二出风口(3)配设有与其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导风板(31),导风板(31)具有驱动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导风板(31)的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二出风口(3)的轴线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空调外壳(1)内设置有蒸发器,第一出风口(21)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空调外壳(1)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2);第一进风口(22)与第一出风口(21)之间的风道内设置有第一风机;
第二出风口(3)设置于蒸发器安装区域在空调外壳(1)正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外,空调外壳(1)于第二出风口(3)在空调外壳(1)背面形成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进风口(34);第二进风口(34)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晓苗,王槐雨,邹春香,刘思远,赵大亮,温忠刚,蔡年贵,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