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环、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14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1
一种固定环,其包括一基底平面、一加工面及一第一切边面。所述固定环具有一中心轴,所述加工面由所述基底平面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距离L1而形成,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通过所述加工面连接于所述基底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θ

Fixing r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环、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定环,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杂散光的固定环及具有该固定环的镜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镜头模组常以UV胶固定镜头与镜座,但若其点胶厚度太薄或胶水反射率太高则容易产生由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直接穿透而造成的杂散光,进而影响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因此通常会在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上再设置一固定环。固定环除了可稳固镜头模组的结构稳定度之外,也可阻挡掉多数杂散光。然而,由于固定环的组装位置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由固定环斜面反射的光线部分成像于影像传感器,而另一部分会被设置于影像传感器上的黑框遮蔽而无法完整成像,并形成蘑菇状杂散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减少杂散光的固定环。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固定环的镜头模组。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一种固定环,其包括一基底平面、一加工面及一第一切边面。所述固定环具有一中心轴,所述加工面由所述基底平面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距离L1而形成,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通过所述加工面连接于所述基底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θ1,且L1与θ1满足关系:0.015mm<L1<0.025mm;20°<θ1<4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还包括一第二切边面、一第一连接面、一顶平面及一第二连接面。其中所述基底平面、所述加工面、所述第一切边面、所述第二切边面、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顶平面及所述第二连接面首尾依次连接以围设出所述固定环,所述第二切边面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基底平面垂直于所述固定环的中心轴,所述顶平面平行于所述基底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切边面与所述基底平面的延长线呈第二角度θ2,且θ2与θ1满足关系:θ1<θ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度θ1为24°,所述第二角度θ2为52°,所述距离L1为0.018mm。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一镜筒、一镜片组、一固定环、一滤光片以及一影像感测器;其中,所述镜片组、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影像传感器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所述镜片组以及所述固定环均容置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镜片组具有一虚拟的光轴,所述光轴与所述镜片组于靠近物侧的一方相交于一镜头原点。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影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筒外,所述固定环设于所述镜片组以及所述滤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镜筒内,用于支撑所述镜片组,所述影像感测器在朝向所述滤光片的一侧设有一遮光片,所述遮光片用于围设出所述影像感测器的感测区域。所述固定环包括一基底平面、一加工面、一第一切边面及一第二切边面,所述加工面以及所述固定环具有与所述光轴重合的一中心轴,所述加工面由所述基底平面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距离L1而形成,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通过所述加工面连接于所述基底平面,所述第二切边面与所述第一切边面连接。所述第一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θ1,所述第二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二角度θ2,θ1、θ2及L1满足的关系能够使来自于镜片组方向的入射光线经滤光片反射至固定环上且被固定环再次反射的光线进入遮光片。进一步地,所述遮光片具有朝向所述光轴的一内边面,所述内边面的顶部与所述镜头原点之间的连线及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与所述镜头原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θ3,所述夹角θ3满足如下条件:θ3>9°,使得由所述固定环反射至所述遮光片的光线全部被所述遮光片遮蔽,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θ3=10°。进一步地,所述距离L1、所述第一角度θ1及所述第二角度θ2满足关系如下:0.015mm<L1<0.025mm;20°<θ1<40°;θ1<θ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还包括一第一连接面、一顶平面及一第二连接面;其中所述基底平面、所述加工面、所述第一切边面、所述第二切边面、所述顶平面及所述第二连接面首尾依次连接以围设出所述固定环,所述第二切边面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外侧,所述顶平面与所述镜片组靠近像侧的表面接触。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镜头模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固定环上增加特定的第一切边面,使得从所述第一切边面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全部被遮光片遮蔽,从而有利于改善因部分反射光线成像于所述影像感测器的感测区域,而另一部分反射光线被所述遮光片遮蔽所造成的蘑菇状杂散光。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固定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具有图1所示固定环的镜头模组的整体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所示镜头模组沿IV-IV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所示剖面结构中V区域的放大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对比例提供的固定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包含图6对比例提供的固定环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8所示为包含本图3所述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中所使用的方位词“第一”、“第二”均是以使用时所述第一切边面的位置定义,而并不限定。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固定环100,所述固定环100为一环状结构,所述固定环100包括基底平面101、第一加工面1011、第一切边面102、第二切边面103、第一连接面104、顶平面105及第二连接面106。其中,基底平面101、第一加工面1011、第一切边面102、第二切边面103、第一连接面104、顶平面105及第二连接面106首尾依次连接以围设出所述固定环100。所述第一切边面102、所述第二切边面103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面104位于所述固定环100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面106位于所述固定环100的外侧。所述固定环100具有一中心轴o,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底平面101垂直于所述固定环100的中心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基底平面101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出一加工面1011,所述加工面1011由所述基底平面101延伸出来的距离L1,其中,L1在0.015mm~0.025mm之间。第一切边面102具有一底部1020,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底平面、一加工面及一第一切边面;所述固定环具有一中心轴,所述加工面由所述基底平面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距离L1而形成,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通过所述加工面连接于所述基底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底平面、一加工面及一第一切边面;所述固定环具有一中心轴,所述加工面由所述基底平面的一侧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距离L1而形成,所述第一切边面的底部通过所述加工面连接于所述基底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面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θ1,且L1与θ1满足关系:
0.015mm<L1<0.025mm;20°<θ1<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还包括一第二切边面、一第一连接面、一顶平面及一第二连接面;其中所述基底平面、所述加工面、所述第一切边面、所述第二切边面、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顶平面及所述第二连接面首尾依次连接以围设出所述固定环,所述第二切边面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固定环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平面垂直于所述固定环的中心轴,所述顶平面平行于所述基底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边面与所述基底平面的延长线呈第二角度θ2,且θ2与θ1满足关系:
θ1<θ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θ1为24°,所述第二角度θ2为52°,所述距离L1为0.018mm。


6.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包括一镜筒、一镜片组、一固定环、一滤光片以及一影像感测器;
其中,所述镜片组、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影像传感器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所述镜片组以及所述固定环均容置于所述镜筒内,所述镜片组具有一虚拟的光轴,所述光轴与所述镜片组于靠近物侧的一方相交于一镜头原点;
所述滤光片以及所述影像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筒外,所述固定环设于所述镜片组以及所述滤光片之间且固定于所述镜筒内,用于支撑所述镜片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雅兰柯骏程
申请(专利权)人: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