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932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53
一种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所述挡环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所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θ2>θ1,且60°≤θ1+θ2≤80°。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斜面机第二斜面,旨在改善挡环结构导致的光线散射,同时控制挡环成型的工艺难度。

Retaining ring and lens with the retain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
技术介绍
镜头常以UV胶进行固定以避免镜组散落,但若其点胶厚度太薄或胶水反射率太高则容易产生由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直接穿透而造成的杂散光,进而影响镜头成像质量,因此通常会在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上再组上固定环。固定环除了可加强固定镜组之外,也可阻挡掉多数直接穿透而导致的杂散光。不过由于固定环的组装位置最靠近影像传感器,当镜头搭配使用具有较宽黑框的影像传感器时,由固定环斜面反射的部分光线会受影像传感器周围的黑框遮蔽而无法完整成像,并形成蘑菇状杂散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旨在改善挡环结构导致的光线散射,同时控制挡环成型的工艺难度。一种挡环,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所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θ2>θ1,且60°≤θ1+θ2≤8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分别通过一连接面对应与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连接。一种镜头,包括:镜筒;镜片组,收容固定于所述镜筒内并包括若干镜片;滤光片;影像感测器;及挡环;所述镜片组、滤光片及所述影像感测器沿所述镜头的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布;所述挡环用于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θ2>θ1,且60°≤θ1+θ2≤8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分别通过一连接面对应与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连接。上述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中,所述挡环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通过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减少反射光线进入镜头的影像感测器,即减少杂光,同时降低了挡环成型的工艺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镜头在一较优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镜头沿V-V向的剖视图,图中示例出了镜头内入射至所述挡环内侧及由所述挡环内侧出射的光路。图3为图1的镜头中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挡环的半剖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挡环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挡环截面处的光路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挡环截面处的光路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镜筒20镜片组30滤光片40影像感测器50挡环100镜头210第一透镜220第二透镜230第三透镜240第四透镜510第一端面520第二端面530棱形凸起540内孔5301第一斜面5302第二斜面L1入射光线L2第一出射光线L3第二出射光线θ1第一夹角θ2第二夹角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如图1及图2所示,镜头100包括镜筒10、镜片组20、滤光片30、影像感测器40及挡环50。所述镜片组20、所述挡环50、滤光片30、影像感测器40沿所述镜头100的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布。所述镜片组20收容固定于所述镜筒20内,且所述镜片组20包括若干透镜。所述挡环50用于固定于所述镜头100的出光侧的镜片外侧,以将所述镜片组20止挡于所述镜头20内。所述挡环50的外径尺寸与所述镜筒10的内壁的尺寸相配合,以满足光学设计的空气间隙尺寸。同时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挡环50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510及第二端面520。所述挡环50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540。所述挡环50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540孔壁上的棱形凸起530。所述棱形凸起530可包括第一斜面5301及第二斜面5302。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510邻接。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520邻接,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另一侧邻接。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该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510之间、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该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520之间可直接连接,也可根据需要设置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斜面5301与所述第一端面510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5302与所述第一端面510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θ2>θ1,且60°≤θ1+θ2≤80°。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镜片组20可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及第四透镜240。所述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及第四透镜240自镜头100的物侧向镜头100的像侧设置。所述第一透镜210可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第一透镜210包括凸向物侧的第一表面及凸向像侧的第二表面。例如,所述第一表面可为朝向物侧方向凸伸的球面,所述第二表面可为朝向所述像侧方向凸伸的球面。所述第二透镜220可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二透镜220包括凹向像侧的第三表面及凹向物侧的第四表面。例如,所述第三表面为凹向像侧方向的曲面,所述第四表面为凹向物侧方向的曲面,且所述第四表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三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环,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n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n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n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nθ2>θ1,且60°≤θ1+θ2≤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环,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
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
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
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
θ2>θ1,且60°≤θ1+θ2≤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分别通过一连接面对应与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连接。


6.一种镜头,包括:
镜筒;
镜片组,收容固定于所述镜筒内并包括若干镜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雅兰柯骏程
申请(专利权)人: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