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5132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平坦层覆盖于显示区与周边区;第二基板,具有遮光层、色阻层及第二平坦层,第二平坦层覆盖于遮光层与色阻层,于显示区中,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开口,所述色阻层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开口;显示分子层及光感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显示分子层及光感应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具有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显示区具有第一水平高度,而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具有第二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二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光学感应元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上,如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同时,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电子产品上大多都安装了具有光学感应功能的元件,例如摄像头。现有的光学感应元件一般都安装在电子产品的正反两面,在具有显示面板的正面上安装光学感应元件时,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为通孔模式,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通孔,使光学感应元件直接摆放在滤光玻璃层下方。当采用通孔模式时,要求通孔的光学孔四周采用密封结构,以保持通孔制程下通孔与显示区完全阻隔,无液晶外漏。然而,密封结构是经由涂布方式而黏着于上下基板,且涂布过程需考虑制程精度、压合后密封材料的扩散宽度。因而,会造成通孔四周的隔离区域较大,边缘较宽,光学孔面积无法做到太小,影响屏占比和使用观感。另一种为盲孔模式,不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通孔,光学感应元件直接摆放在显示面板下方。当采用盲孔模式时,由于中央孔区填充有液晶,使得中央孔区的透光度大大损耗,不能满足高配置摄像头对于拍摄光线的需求。因此,如何能使得中央孔区为真空状态,不填充液晶,提高中央孔区的透光度,实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使得中央孔区为真空状态,不填充有液晶,有效提高中央孔区的透光度,满足高配置摄像头对拍摄光线的需求。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相邻的一显示区与一周边区,且具有一第一平坦层覆盖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周边区;一第二基板,具有一遮光层、一色阻层及一第二平坦层,所述色阻层具有一第一色阻层、一第二色阻层以及一第三色阻层,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于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色阻层,其中于所述显示区中,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一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三色阻层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开口;一显示分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显示分子层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一光感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且所述光感应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内;一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显示区具有一第一水平高度,而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二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二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中设置有一第一间隔物,所述第一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且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二间隔区域,所述第一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所述第二间隔区域设置有一第二间隔物,所述第二间隔物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三间隔区域,所述第三间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之间。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平坦层中形成有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间隔物具有一第一间隔垫及一第一间隔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间隔柱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间隔柱容纳于所述第一开口。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垫具有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层以及所述第三色阻层。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间隔区域,且所述第一间隔垫设置于所述遮光层上。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所述第二间隔物具有一第二间隔垫及一第二间隔柱,所述第二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有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间隔柱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二间隔柱容纳于所述第二开口。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于所述显示区具有一第三水平高度,所述第一平坦层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具有一第四水平高度,所述第四水平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水平高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间隔垫具有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色阻层或所述第二色阻层,且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间隔区域,且所述第二间隔垫设置于所述遮光层上。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于所述第二间隔垫,且具有一第五水平高度,所述第五水平高度等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第一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隔区域,于所述第三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平坦层具有一第六水平高度,所述第六水平高度介于0与所述第三水平高度之间。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隔区域,于所述第三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平坦层具有一第七水平高度,所述第七水平高度介于0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之间。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一平坦层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具有一第八水平高度,所述第八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水平高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包括一光学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下方,所述光学感应装置的位置与所述光感应区域的位置相对应。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0:显示装置101:第一基板102:第二基板103:遮光层104:色阻层1041:第一色阻层1042:第二色阻层1043:第三色阻层105:显示分子层106:光感应区域107:间隔区域1071:第一间隔区域1072:第二间隔区域1073:第三间隔区域AA:显示区AD:主动元件阵列OC1:第一平坦层OC2:第二平坦层PS1:第一间隔物PS2:第二间隔物BP1:第一间隔垫BP2:第二间隔垫BS1:第一间隔柱BS2:第二间隔柱S1、S2:开口H1~H6、H8:第一水平高度~第六水平高度、第八水平高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图1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如图1A、图1B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二基板102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显示分子层105。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相对设置,第一基板101具有相邻的显示区AA以及周边区(图中未示出),且第一基板101例如为主动阵列基板,为多层结构,以形成主动元件阵列AD。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基板,具有相邻的一显示区与一周边区,且具有一第一平坦层覆盖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周边区;/n一第二基板,具有一遮光层、一色阻层及一第二平坦层,所述色阻层具有一第一色阻层、一第二色阻层以及一第三色阻层,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于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色阻层,其中于所述显示区中,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一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三色阻层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开口;/n一显示分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显示分子层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n一光感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且所述光感应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内;/n一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n其中,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显示区具有一第一水平高度,而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二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二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邻的一显示区与一周边区,且具有一第一平坦层覆盖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周边区;
一第二基板,具有一遮光层、一色阻层及一第二平坦层,所述色阻层具有一第一色阻层、一第二色阻层以及一第三色阻层,所述第二平坦层覆盖于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色阻层,其中于所述显示区中,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一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三色阻层分别容纳于所述多个开口;
一显示分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显示分子层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
一光感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且所述光感应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显示区内;
一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二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显示区具有一第一水平高度,而所述第二平坦层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二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二水平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中设置有一第一间隔物,所述第一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且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二间隔区域,所述第一间隔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所述第二间隔区域设置有一第二间隔物,所述第二间隔物环绕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所述间隔区域具有一第三间隔区域,所述第三间隔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与所述第二间隔区域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区域,所述第一间隔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平坦层中形成有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间隔物具有一第一间隔垫及一第一间隔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间隔柱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间隔柱容纳于所述第一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垫具有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色阻层、所述第二色阻层以及所述第三色阻层。


7.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