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126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包括在佩戴时面向人眼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包括位于中心的基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包括位于中心的圆形的第一区、围绕所述第一区的圆环形的第二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的第三区,其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

Keratoplasty mirr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角膜塑形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角膜塑形镜,更具体地涉及基弧区具有多于一种曲率半径的角膜塑形镜。
技术介绍
眼球壁前端1/6无血管的透明纤维膜称角膜。正常角膜高度透明,组织学上由前向后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性层、基质层、后弹性层和内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层含丰富感觉神经末梢,是角膜的屏障,可再生,可变形。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性透气性材料制成的镜片,夜间佩戴,通过眼睑-角膜塑形镜-角膜施加压迫力,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移行/变形,改变角膜(透镜)的曲率半径,从而改变角膜屈光度,暂时改变角膜形态,矫治屈光不正。角膜塑形镜一般分为基弧区、反转弧区、配适弧区、边弧区四个区域。图1示出了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其中,BC是基弧区,RC是反转弧区,AC是配适弧区,PC是任选的边弧区。传统的角膜塑形镜的基弧区均为球面,仅用于矫正近视。在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1276716.4中提到一种基弧区具有多于一种曲率半径的角膜塑形镜,将角膜的光学区塑造为几个不同曲率半径的区域,同时为人眼提供多个焦点,矫正屈光不正的同时合并矫正老花。然而,角膜是一个弹性体,在塑形中发生的变化特征符合弹性体变形特征,当其受到外力压迫后变形,角膜总体积是恒定的,面形是逐渐变化的,且角膜在塑形镜的压力之下,受力是不均等的,中心受力最高,逐渐向外减弱。这些特征都导致最终角膜的形状不会与塑形镜基弧区的形状设计完全一致,从而影响最终的老花矫正效果。对于现有的角膜塑形镜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弹性体的变形特征无法呈现小范围内过于频繁的曲率半径变化,基弧区过多的光学分区设计无法实现近视塑形区和老花塑形区的区分;(2)扇形区域设计、不对称的区域设计存在位置对准的困难,不能保证每次佩戴角膜塑形镜时各塑形区都在一样的位置,导致塑形失败;(3)没有考虑弹性体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如果希望角膜作为弹性体在某个部位隆起,具体而言,使角膜的老花矫正区隆起,则必须在该部位的两侧均受到压迫力,压力不对称设计,例如老花矫正区两侧受的压力一边低一边高,或仅有一侧受到压力,都会导致老花矫正区无法顺利拱起而塑形失败;(4)角膜被塑形后,形状是渐变的,过大的中心区域直径(例如大于1.75mm)会导致中心区域外围的区域(一般为老花矫正区)超出瞳孔外沿,失去老花矫正区的矫正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包括在佩戴时面向人眼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包括位于中心的基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包括位于中心的圆形的第一区、围绕所述第一区的圆环形的第二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的第三区,其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满足如下关系:其中,RA是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RB是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为6.0mm至10.5mm,优选为7.0mm至10.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为5.42mm至10.34mm,优选为6.22mm至9.85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弧区是圆形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弧区的直径为4.5mm至8.0mm,优选为5.0mm至7.0mm,更优选为5.2mm至6.5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的直径为0.50mm至1.75mm,优选为0.50mm至1.5mm,更优选为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的径宽为0.75mm至1.5mm,优选为1.0mm至1.25mm,更优选为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区的径宽为0.75mm至3.0mm,优选为1.0mm至2.0mm,更优选为1.0mm至1.75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弧区是椭圆形的。术语定义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基弧区(BC)位于角膜塑形镜最中央,是光学区的内表面,用于压迫角膜前表面并将角膜前表面塑造为其形状,塑形后的角膜该区域即为光学区,起到光学成像的作用。反转弧区(RC)是与基弧区紧密相连的第二个区域,起到连接基弧区和配适弧区的作用,在角膜塑形镜与角膜前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起到储存泪液并促进泪液流通的作用。配适弧区(AC)又叫定位弧区、匹配弧区等,紧邻反转弧区,该区域与角膜形状匹配,起到定位的作用。边弧区(PC)是任选的,位于角膜塑形镜最外缘,与配适弧区紧密相连,一般比配适弧区更平坦,与角膜表面呈现一定的翻翘角度,保证角膜与塑形镜周边泪液、氧气的交换与流通。径宽是指沿半径方向的宽度。此外,除非另行定义,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的含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是一致的。如有不一致,以本说明书及其包括的定义为准。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角膜塑形镜的截面侧视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跷跷板”三区结构及角膜受力后细胞移行情况。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佩戴本专利技术的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的屈光度变化趋势,其中,横坐标为角膜直径,单位为mm,纵坐标为佩戴前后的角膜屈光度变化,即佩戴后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减去佩戴前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单位为D,其中,实线示出了基弧区的第一区的直径为1mm的情况,虚线示出了基弧区的第一区的直径为2mm的情况。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佩戴者1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角膜屈光度变化,其中横坐标为角膜直径,单位为mm,纵坐标为佩戴前后的角膜屈光度变化,即佩戴后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减去佩戴前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单位为D。图5a示出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佩戴者1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前的景深,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的景深测量功能测得,其中,测量瞳孔大小为3.0mm,其中,横坐标为屈光度,单位为D,表示在人眼正视(屈光度为0)前后附加不同的屈光度,纵坐标为归一化的对比敏感度,以对比敏感度下降至50%处,正视前后附加屈光度之差为人眼景深(DOF)。图5b示出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佩戴者1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景深,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的景深测量功能测得,其中,测量瞳孔大小为3.0mm,其中,横坐标为屈光度,单位为D,表示在人眼正视(屈光度为0)前后附加不同的屈光度,纵坐标为归一化的对比敏感度,以对比敏感度下降至50%处,正视前后附加屈光度之差为人眼景深(DOF)。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中,佩戴者2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角膜屈光度变化,其中,横坐标为角膜直径,单位为mm,纵坐标为佩戴前后的角膜屈光度变化,即佩戴后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减去佩戴前角膜在该点的屈光度,单位为D。图7a示出了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中,佩戴者2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前的景深,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的景深测量功能测得,其中,测量瞳孔大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包括在佩戴时面向人眼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包括位于中心的基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包括位于中心的圆形的第一区、围绕所述第一区的圆环形的第二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的第三区,其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膜塑形镜,所述角膜塑形镜包括在佩戴时面向人眼角膜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包括位于中心的基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包括位于中心的圆形的第一区、围绕所述第一区的圆环形的第二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的第三区,其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满足如下关系:



其中,RA是所述第一区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RB是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中,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的曲率半径为6.0mm至10.5mm,优选为7.0mm至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镜,其中,所述第二区的曲率半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曌解江冰孙亚健
申请(专利权)人: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