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97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包括光源、透镜,光源的底面与透镜的底面在同一水平线上,透镜底部开有二级圆孔,第一级圆孔用于放置光源,第二级圆孔用于发散光源发射出的所有光线,透镜包括六个光学面,第一光学面斜度2.28度,第二光学面曲率‑3.5,第三光学面曲率0.11‑6.55,第四光学面斜度33.4度,第五光学面斜度1.27度,第六光学面为水平面无曲率斜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个手电筒的光线发射照射角度在0‑150度,解决了在近距离大范围照明时,泛光照射角度小,光斑不够大的问题,手电筒可以放在很近的位置,照射范围足够广泛,提高了手电整体光能的利用,减少了光能浪费。

A flashlight floodlight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
本技术属于手电筒领域,涉及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
技术介绍
现有泛光手电筒,均使用TIR聚光型透镜,通过TIR透镜角度来控制光斑的大小,TIR泛光透镜的角度一般在25-60度,最大发散角度为60度,角度不能做大,对于应用在,比如野外露营、聚会、帐篷内等活动,需要近处大范围照明时,照射角度不够大,照射出去的光斑太小,手电筒放置位置近时,因为发射角度小,强光只能照到远处,近处大范围没有光斑照射,没有光线,必须将手电筒放在较远的地方,才能扩大照射范围,距离放的远,降低了需要照射范围的亮度,造成了光能的损失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通过设计透镜的形状,光线发散后发光角度可以做到150度,解决了泛光角度不能做大,照射光斑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包括光源、透镜,所述光源的底面与透镜的底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透镜底部开有二级圆孔,第一级圆孔用于放置光源,第二级圆孔用于发散光源发射出的所有光线,所述透镜包括第一光学面、第二光学面、第三光学面、第四光学面、第五光学面、第六光学面六个光学面,第一光学面斜度2.28度,第二光学面曲率-3.5,第三光学面曲率0.11-6.55,第四光学面斜度33.4度,第五光学面斜度1.27度,第六光学面为水平面无曲率斜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学面位于透镜底部第一级圆孔的侧面,整体形成圆柱形侧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学面位于透镜第一级圆孔一端外围的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光学面位于光源正前方,且第三光学面与圆柱形侧面的第一光学面的前端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光学面为第二级圆孔的侧面,位于第三光学面前端,且整体形成圆锥形侧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光学面位于透镜第二级圆孔一端外围的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第六光学面位于圆锥形侧面的第四光学面的顶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整个手电筒的光线发射照射角度在0-150度,解决了在近距离大范围照明时,泛光照射角度胶,光斑不够大的问题,手电筒可以放在很近的位置,照射范围足够广泛,提高了手电整体光能的利用,减少了光能浪费。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透镜光路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透镜和光源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识:1、第一光学面;2、第二光学面;3、第三光学面;4、第四光学面;5、第五光学面;6、第六光学面;7、光源;8、透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2、3所示,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包括光源7、透镜8,光源7的底面与透镜8的底面在同一水平线上,透镜8底部开有二级圆孔,第一级圆孔用于放置光源7,第二级圆孔用于发散光源7发射出的所有光线,透镜外侧的一圈台阶用于与手电筒组装。实施例中,所述透镜8包括第一光学面1、第二光学面2、第三光学面3、第四光学面4、第五光学面5、第六光学面6六个光学面,第一光学面1斜度2.28度,第二光学面2曲率-3.5,第三光学面3曲率0.11-6.55,第四光学面4斜度33.4度,第五光学面5斜度1.27度,第六光学面6为水平面无曲率斜度。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光学面1位于透镜8底部第一级圆孔的侧面,整体形成圆柱形侧面;所述第二光学面2位于透镜8第一级圆孔一端外围的面上;所述第三光学面3位于光源7正前方,且第三光学面3与圆柱形侧面的第一光学面1的前端接触;所述第四光学面4为第二级圆孔的侧面,位于第三光学面3前端,且整体形成圆锥形侧面;所述第五光学面5位于透镜8第二级圆孔一端外围的面上;所述第六光学面6位于圆锥形侧面的第四光学面4的顶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如图1、2所示,所述光源7发出的光线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光线,射入透镜8的光学面1,经过透镜8的光学面1折射一次后从光学面2再次折射后射出形成光斑;第二部分光线,由透镜8光学面3射入,进行第一次折射后继续往前发射到光学面4,由于光线发射至光学面4的角度大于折射角达到全反射条件,光线经过光面4全部反射回透镜内部,最后穿过光学面5折射后射出透镜形成光斑;第三部光线,由透镜8光学面3射入,进行第一次折射后继续往前发射到光学面6,透过透镜光学面6平位,即光心部分的光线,穿透直射而出形成光斑。所有的光线发射出去后,其中有部分光线,光线在光线交叉点,互相交汇混合。由于光线具有衍射性,各部分光线在发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衍射,最终形成混合均匀光斑照射出去。本技术的提出,是对泛光型手电筒的优化设计,现有泛光手电筒,均使用TIR聚光型透镜,通过TIR透镜角度来控制光斑的大小,TIR泛光透镜的角度一般在25-60度,最大发散角度为60度,角度不能做大,对于应用在比如野外露营、聚会、帐篷内、停电后房间等活动时,需要近处大范围照明时,照射角度不够大,照射出去的光斑太小,手电筒放置位置近时,因为发射角度小,强光只能照到远处,近处大范围没有光斑照射,没有光线,必须将手电筒放在较远的地方,才能扩大照射范围,距离放的远,降低了需要照射范围的亮度,造成了光能的损失浪费。本技术整个手电筒的光线发射照射角度在0-150度,解决了在近距离大范围照明时,泛光照射角度胶,光斑不够大的问题,手电筒可以放在很近的位置,照射范围足够广泛,提高了手电整体光能的利用,减少了光能浪费。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包括光源(7)、透镜(8),所述光源(7)的底面与透镜(8)的底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透镜(8)底部开有二级圆孔,第一级圆孔用于放置光源(7),第二级圆孔用于发散光源(7)发射出的所有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8)包括第一光学面(1)、第二光学面(2)、第三光学面(3)、第四光学面(4)、第五光学面(5)、第六光学面(6)六个光学面,第一光学面(1)斜度2.28度,第二光学面(2)曲率-3.5,第三光学面(3)曲率0.11-6.55,第四光学面(4)斜度33.4度,第五光学面(5)斜度1.27度,第六光学面(6)为水平面无曲率斜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包括光源(7)、透镜(8),所述光源(7)的底面与透镜(8)的底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透镜(8)底部开有二级圆孔,第一级圆孔用于放置光源(7),第二级圆孔用于发散光源(7)发射出的所有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8)包括第一光学面(1)、第二光学面(2)、第三光学面(3)、第四光学面(4)、第五光学面(5)、第六光学面(6)六个光学面,第一光学面(1)斜度2.28度,第二光学面(2)曲率-3.5,第三光学面(3)曲率0.11-6.55,第四光学面(4)斜度33.4度,第五光学面(5)斜度1.27度,第六光学面(6)为水平面无曲率斜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电筒泛光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面(1)位于透镜(8)底部第一级圆孔的侧面,整体形成圆柱形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广洲周述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傲雷电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