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持云台相机,包括云台装置和手持部,云台装置设置第一转动组件,手持部开设凹腔,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设置于凹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手持云台相机因手持部开设了用于安装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的凹腔,增加了手持部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增强了手持握手持部的握感,也具有更多的空间来安装显示屏装置,拍摄时,手不会接触第一转动组件的电机,能增强拍摄体验和拍摄效果。
Handheld pan tilt came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云台相机
本技术涉及自拍装置
,尤其是一种手持云台相机。
技术介绍
对于常见的手持云台,在拍摄时须通过用户手机进行配合使用,这会增加手持云台的组成内部部件,使手持云台存在体积较大、质量较重、不方便携带等缺点。同时由于每个用户手机的型号存在差异,为提高手持云台对手机的适应性,使得手持云台的结构复杂,质量平衡难调。而采用自带拍摄装置与显示屏装置的手持云台,因不需要额外安装手机,可将云台和手柄部尽可能做小,成为迷你型手持云台相机,方便用户的携带和收纳。但是,在目前市场上迷你型手持云台的手柄部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尺寸较小,导致手持握感差,显示屏装置可利用空间小,另外,现有手持云台的用于水平转动的电机都突出于手柄部的表面,拍摄时手也容易碰触电机而影响拍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柄加长型的手持云台相机,通过改进设计,增加手柄的长度和宽度,以解决现有迷你型手持云台相机的手持握感差、显示屏装置可利用空间小和拍摄时手也容易碰触电机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云台相机,包括云台装置和手持部,云台装置底部设置第一转动组件,手持部开设凹腔,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设置于凹腔。较佳的,云台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二转动组件、第三转动组件和拍摄装置,第一支撑臂一端设置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另一端固定第二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转动轴与第二支撑臂固定,第二支撑臂上设置第三转动组件,第三转动组件的转动轴与拍摄装置固定。较佳的,第一支撑臂露出于所述凹腔。较佳的,第二支撑臂呈U型结构,第二支撑臂的两伸出臂间设置拍摄装置。较佳的,第一转动组件与凹腔的固定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胶合连接、铆合连接和卡扣连接的至少一种。较佳的,凹腔的深度为5-22cm。较佳的,第一转动组件与手持部顶部表面齐平,或第一转动组件相对于手持部顶部表面低。较佳的,第一转动组件上设有限位槽和螺孔,凹腔内设置限位柱和通孔,限位柱固定于相匹配的限位槽,第一转动组件通过相应规格的螺钉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旋合进行固定。较佳的,第一转动组件上设有限位柱和螺孔,所述凹腔内设置限位槽和通孔,所述限位柱固定于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一转动组件通过相应规格的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孔螺纹旋合进行固定。较佳的,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组件和电机转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一端上的支架固定于凹腔,第一转动组件可转动地容置于凹腔。本技术手持云台相机因手持部开设了用于安装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的凹腔,增加了手持部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增强了手持握手持部的握感,也具有更多的空间来安装显示屏装置,拍摄时,手不会接触第一转动组件的电机,能增强拍摄体验和拍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手持云台相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图;图3是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云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云台装置、11-第一转动组件、111-电机、112-支架、113-限位槽、114-螺孔、12-第一支撑臂、13-拍摄装置、14-第二转动组件、15-第三转动组件、16-第二支撑臂;2-手持部、21-显示屏装置、22-凹腔、23-通孔、24-限位柱、25-穿线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相机包括云台装置1和手持部2,云台装置1底部设置第一转动组件11,手持部2开设凹腔22,手持部2上安装了用于观察拍摄效果的显示屏装置21,云台装置1的第一转动组件11设置于凹腔22,第一转动组件11设置于凹腔22时,第一转动组件11与手持部2表面齐平或者第一转动组件11相对于手持部2顶部表面低,凹腔22的深度可以在5-22cm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手持云台相机因手持部2开设了用于安装云台装置1的第一转动组件11的凹腔22,增加了手持部2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增强了手持握手持部2的握感,也具有更多的空间来安装显示屏装置21,拍摄时,手不会接触第一转动组件11的电机111,能增强拍摄体验和拍摄效果。请参照图1-2和图4,云台装置1包括第一转动组件11、第一支撑臂12、第二支撑臂16、第二转动组件14、第三转动组件15和拍摄装置13,第一支撑臂12一端设置第一转动组件11,另一端固定第二转动组件14,第二转动组件14的转动轴与第二支撑臂16固定,第二支撑臂16上设置第三转动组件15,第三转动组件15的转动轴与拍摄装置13固定。这样,第一转动组件11可带动第一支撑臂12、第二支撑臂16、第二转动组件14、第三转动组件15和拍摄装置13转动,第二转动组件14可带动第二支撑臂16、第三转动组件15和拍摄装置13转动,第三转动组件15可带动拍摄装置13转动。第一转动组件11可以设置于凹腔22内,第一支撑臂12露出于凹腔22,这样,第一转动组件11的电机111驱动第一支撑臂12转动时就不会触碰凹腔22。第一转动组件11的电机111可选用航向轴电机,第二转动组件14可选用横滚轴电机,第三转动组件15可选用俯仰轴电机,航向轴电机主要是用于水平方向上转动,横滚轴电机主要是用于竖直方向上转动,俯仰轴电机主要是在上下方向上以一定角度转动,增加拍摄装置13的拍摄范围。第二支撑臂16可以呈U型结构,俯仰轴电机固定于第二支撑臂16的伸出臂上,第二支撑臂16的两伸出臂间设置拍摄装置13,拍摄装置13可以稳固的拍摄。请参照图2-4,第一转动组件11与凹腔22的固定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胶合连接、铆合连接和卡扣连接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11包括电机111和支架112,电机111与支架112固定,支架112与凹腔22固定,支架112与凹腔22的固定主要是采用螺纹固定。其中,电机111包括电机定子组件和电机转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一端上的的支架112上设有限位槽113和螺孔114,凹腔22的底部设置限位柱24、通孔23和穿线孔25,限位柱24固定于相匹配的限位槽113,第一转动组件11通过相应规格的螺钉穿过通孔23与螺孔114螺纹旋合进行固定,使第一转动组件11与凹腔22固定,穿线孔25用于云台装置1和手柄部2之间电连接的线材等可通过穿线孔25进行连接。另外,对于第一转动组件11与凹腔22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在第一转动组件11上设有限位柱24和螺孔114,凹腔22内设置限位槽113和通孔23,限位柱24固定于相匹配的限位槽113,第一转动组件11通过相应规格的螺钉穿过通孔23与螺孔114螺纹旋合进行固定。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云台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云台装置和手持部,所述云台装置设置第一转动组件,所述手持部开设凹腔,所述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凹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组件和电机转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一端上的支架固定于所述凹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凹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云台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云台装置和手持部,所述云台装置设置第一转动组件,所述手持部开设凹腔,所述云台装置的第一转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凹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组件和电机转子组件,电机转子组件一端上的支架固定于所述凹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凹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云台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云台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第二转动组件、第三转动组件和拍摄装置,所述第一支撑臂一端设置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支撑臂固定,所述第二支撑臂上设置所述第三转动组件,所述第三转动组件的转动轴与所述拍摄装置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云台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露出于所述凹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云台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两伸出臂间设置所述拍摄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景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