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护理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包括分别设有下部U型槽、上部U型槽的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患者俯卧时面部能够置于上部U型槽和下部U型槽内;上层气囊连接于下层气囊上部用于托放患者头肩部,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设有用于充放气的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所述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设有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用于放置气管插管和输液管路,避免管路被压瘪和弯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通过对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进行充放气,转移卧床时头肩部的受力点,从而避免患者头肩一处长时间受压而生成压疮和褥疮,使用简单方便快捷,成本低廉。
Adjustable U-pad for head shoulder protection in prone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
技术介绍
俯卧位通气能够促进肺泡复张,改善肺部通气及提高患者的氧合状态,因此对需要呼吸机辅助支持以及改善氧合状况的患者施行俯卧位通气,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在俯卧位通气时,由于患者的面部面向枕头,身体趴着,所以患者口鼻部的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等供氧管路不仅难以固定,而且容易压瘪和弯折;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更易伤及面部皮肤,引发压疮等疾病,使病人受到二次伤害。而现有技术中的俯卧位U型槽针对性差,成本高,对于预防压疮和褥疮的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长时间保持俯卧位时头肩部某一处长时间受挤压而伤及面部皮肤,容易生成压疮和褥疮等疾病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该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通过对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分别进行充放气,使得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而交替支撑病人的头肩部,以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力点,从而避免患者头肩部的一处因长时间受压而生成压疮和褥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包括:设置有下部U型槽的下层气囊,所述下部U型槽用于容置患者俯卧位时的面部,所述下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嵌套于下层气囊上的上层气囊,所述上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上层气囊中心设置有上部U型槽,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部分面部能够通过该上部U型槽而进入到下部U型槽内;所述下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一气阀,该第一气阀用于控制下层气囊充气放气操作,所述上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二气阀,该第二气阀用于控制上层气囊充放气操作;所述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交替放气和充气,使得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交替支撑病人的头肩部而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力点。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的截面为L型,所述上层气囊嵌套在该L型的下层气囊上。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的上部设有外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外输液管路出口凹槽,所述上层气囊的上部设有内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内输液管路出口凹槽;所述下层气囊的外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上层气囊的内气管插管出口凹槽的大小相同,配合连接形成气管插管出口凹槽;所述下层气囊的外输液管路出口凹槽和上层气囊的内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的大小相同,配合连接形成输液管路出口凹槽;所述气管插管出口凹槽用于放置气管插管,所述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用于放置输液管路。优选地,所述气管插管出口凹槽位于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头部端的右侧,所述输液管路出口凹槽位于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肩部端的左侧,所述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的开口朝上。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的肩部端的右侧设有向上延伸的下层气囊翼,该下层气囊翼能够包裹病人的右肩胛骨部;所述上层气囊的肩部端的左侧设有向上延伸的上层气囊翼,该上层气囊翼能够包裹病人的左肩胛骨部。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翼设置有右气压表,所述上层气囊翼设置有左气压表,所述右气压表和左气压表的表盘分别设于下层气囊翼和上层气囊翼的外侧表面,通过右气压表能够读出下层气囊的气压,通过左气压表能够读出上层气囊的气压。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的肩部端为具有一定坡度的下层斜面,所述上层气囊的肩部端为具有一定坡度的上层斜面,所述下层斜面和上层斜面能够匹配连接为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采用粘扣带的连接方式,所述下层气囊在与上层气囊的接触部位设有尼龙钩丝,所述上层气囊在与下层气囊的接触部位设有尼龙钩舌。优选地,所述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外部套有可拆卸的透气吸水棉质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设置分别可独立充放气的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一方面使得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以交替支承病人的头肩部,从而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力点,另一方面下层气囊、上层气囊与病人头肩部整体接触,面积较大不会出现患者身体某一点受力过大生产压疮或褥疮,从而保护病人的肩部和头部;通过设置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输液管路出口凹槽防止病人气管插管脱管或受压,通过在上、下层气囊肩部端设置一定坡度的斜面,起到从病人肩部到身体下部过渡缓冲的作用;同时气压表能够精确地反映上、下层气囊的气压,通过充放气控制气囊内的压力;气囊翼能够紧贴病人的肩胛骨,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上、下层气囊外部套有可拆卸的棉质外套,更换为不同的病人后只需更换棉质套,清洗更换,方便卫生,也便于该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的重复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下层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上层气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层气囊;101-下部U型槽,102-外气管插管出口凹槽,103-外输液管路出口凹槽,104-缺口,105-下层气囊翼,106-下层斜面;151-右气压表,152-第一气阀;2-上层气囊;201-上部U型槽,202-内气管插管出口凹槽,203-内输液管路出口凹槽,204-上层气囊翼,205-上层斜面;241-左气压表,242-第二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指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本技术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参照图1-图4,本技术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包括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所述下层气囊1的中部设有下部U型槽101,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面部能够置于该下部U型槽101内。在下层气囊1的上部连接上层气囊2,该上层气囊2与下层气囊1为可拆卸连接,在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上分别设有第一气阀152和第二气阀242,该第一气阀152和第二气阀242分别用于控制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的充放气操作。上层气囊2的中部设有上部U型槽201,该上部U型槽201和下部U型槽101重叠,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面部前端的部分能够通过该上部U型槽201而进入到下部U型槽101内,但病人整个头部无法通过该上部U型槽201,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的前端用于支承病人的头部,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的后端支承病人的肩部。参照图2,在本技术一优选例中,所述下层气囊1的截面形状为L型,所述上层气囊2镶嵌安装于下层气囊1上。下层气囊1和上层气囊2适度充气后,上层气囊2的高度高于下层气囊1的高度,使得病人的头肩部被上层气囊2支承,病人头肩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包括:/n设置有下部U型槽的下层气囊,所述下部U型槽用于容置患者俯卧位时的面部,所述下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n嵌套于下层气囊上的上层气囊,所述上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上层气囊中心设置有上部U型槽,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部分面部能够通过该上部U型槽而进入到下部U型槽内;/n所述下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一气阀,通过第一气阀充气放气操作改变下层气囊的气压,所述上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二气阀,通过第二气阀充气放气操作改变上层气囊的气压;/n所述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交替放气和充气,使得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交替支撑病人的头肩部而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力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包括:
设置有下部U型槽的下层气囊,所述下部U型槽用于容置患者俯卧位时的面部,所述下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
嵌套于下层气囊上的上层气囊,所述上层气囊能够支撑病人的头肩部,上层气囊中心设置有上部U型槽,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部分面部能够通过该上部U型槽而进入到下部U型槽内;
所述下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一气阀,通过第一气阀充气放气操作改变下层气囊的气压,所述上层气囊的一侧设有第二气阀,通过第二气阀充气放气操作改变上层气囊的气压;
所述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交替放气和充气,使得下层气囊和上层气囊的相对高度发生变化,交替支撑病人的头肩部而改变病人身体的受力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气囊的截面为L型,所述上层气囊嵌套连接在该L型的下层气囊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俯卧位头肩部保护U型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层气囊的上部设有外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外输液管路出口凹槽,所述上层气囊的上部设有内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内输液管路出口凹槽;
所述下层气囊的外气管插管出口凹槽和上层气囊的内气管插管出口凹槽的大小相同,配合连接形成气管插管出口凹槽;
所述下层气囊的外输液管路出口凹槽和上层气囊的内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的大小相同,配合连接形成输液管路出口凹槽;
所述气管插管出口凹槽用于放置气管插管,所述输液管路出口凹槽用于放置输液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
申请(专利权)人:张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