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煤矿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回风顺槽靠近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设置,并且回风顺槽与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回风顺槽和胶运顺槽之间具有综采工作面,胶运顺槽与辅运顺槽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胶运顺槽、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顶部与煤层顶板之间均具有巷道顶煤,底部与煤层底板之间均具有巷道底煤;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巷道顶煤厚度均小于胶运顺槽的巷道顶煤厚度;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巷道底煤厚度均大于胶运顺槽的巷道底煤厚度。该结构使得整体维护成本得以明显降低,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A layout structure of tunnel in thick coal s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
本技术涉及煤矿采集
,具体涉及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6.5米左右的厚煤层,多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不再进行分层开采,且采区的一翼内,工作面多采用连续前进式采煤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井工煤矿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为保证采掘接续的合理性,工作面设计一般采用三巷布置方式,即设计有相互平行的回风顺槽05、胶运顺槽02及辅运顺槽01。厚煤层综采工作面中,胶运顺槽02及辅运顺槽01在厚煤层中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胶运顺槽02和辅运顺槽01的巷道底煤09的巷道底煤厚度为0.5米左右,除了巷道高度外,其余煤层厚度都留作巷道顶煤08,这样有利于掘进期间的顶板管理,且方便胶运顺槽02和辅运顺槽01的巷道水沟或水窝的施工,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水效果,使得煤层底板10不至于因矿井水的浸泡而被弱化。这种胶运顺槽02和辅运顺槽01在厚煤层中的位置关系,存在较多不足,尤其是当煤层底板10为泥岩、炭质泥岩,甚至含有高岭土岩层时,这些不足更为明显。辅运顺槽01存在的问题:掘进期间,掘进机、无轨胶轮车等设备在胶运顺槽02和辅运顺槽01掘进中会来回穿梭,对巷道底煤09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矿井积水会透过遭受破坏的巷道底煤09,与煤层底板10形成接触,尽而弱化煤层底板10,甚至导致辅运顺槽01底臌,给掘进辅助运输带来较大困难;掘进区队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巷道底板维护,以保证运输畅通,无形中提高了巷道掘进成本。辅运顺槽01掘进完成后,要受到相邻的上一个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后期还要遭受本工作面的回采动压影响;辅运顺槽01,在经受第一次回采动压影时,由于煤层底板10的抗底臌能力被弱化,工作面煤柱03受到采动影响后,含有泥岩的煤层底板10会发生流动现象,致使工作面煤柱03失稳,巷道底臌更加严重,再加上积水浸泡,辅助运输作业环境会持续恶化,进一步增加了巷道的维护成本;工作面煤柱03失稳严重时,回风顺槽05围岩会遭受严重破坏,致使回风顺槽05的维护和防火成本大幅攀升。回风顺槽05在经受第二次回采动压影时,超前支护范围底臌加重,单体液压支柱钻底尤为严重,工人作业劳动强度非常大;综采工作面机尾的端头支架下陷严重,无法有效支撑巷道顶板,清理下陷端头支架时工人作业强度非常大;综采工作面生产组织和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回采时虽然采用了顶三角煤回收工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综采工作面刮板运输机机尾侧顶三角煤的损失量,但是,巷道顶煤08留煤厚度越大,刮板运输机机尾侧顶三角煤的损失量也就越大;不仅如此,采用顶三角煤回收工艺的综采工作面中,过渡支架与相邻的端头支架之间的顶板错台也会进一步落大,与过渡支架相邻的端头支架的顶梁空顶现象也会更加明显,这对综采工作面端头顶板管理尤为不利。胶运顺槽02存在的问题:掘进期间,掘进机、无轨胶轮车等设备在胶运顺槽02掘进中会来回穿梭,对巷道底煤09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矿井积水会透过遭受破坏的巷道底煤09,与煤层底板10形成接触,会弱化煤层底板10,致使胶运顺槽02出现底臌现象,给掘进辅助运输带来了较大困难;掘进区队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巷道底板维护,以保证运输畅通,无形中提高了巷道掘进成本。回采期间,胶运顺槽02布置有转载机,采煤机割透刮板运输机机头侧煤壁后无法继续截割胶运顺槽02的巷道底煤09,只能由胶运顺槽02巷道底板缓慢过渡到沿煤层底板10割煤;也就是说,胶运顺槽02巷道底煤09厚度越大,底三角煤损失量就越大,而采用顶三角煤回收工艺后,顶三角煤的损失量要比底三角煤损失量少的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包括煤层底板和煤层顶板,在煤层顶板和煤层底板之间掘设有胶运顺槽、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胶运顺槽、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平行设置,回风顺槽靠近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设置,并且回风顺槽与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回风顺槽和胶运顺槽之间具有综采工作面,胶运顺槽与辅运顺槽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胶运顺槽、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顶部与煤层顶板之间均具有巷道顶煤,底部与煤层底板之间均具有巷道底煤;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巷道顶煤厚度均小于胶运顺槽的巷道顶煤厚度;辅运顺槽和回风顺槽的巷道底煤厚度均大于胶运顺槽的巷道底煤厚度;具体的:辅运顺槽,其巷道顶煤厚度为0.5-0.6m,巷道底煤厚大于≥1.2m;胶运顺槽,其巷道底煤厚度为0.8-0.9m,巷道底煤的厚度为除巷道高度外的其余煤厚。优选的,辅运顺槽,其巷道顶煤厚度为0.5m,巷道底煤厚大于≥1.2m。优选的,胶运顺槽,其巷道底煤厚度为0.8m,巷道底煤的厚度为除巷道高度外的其余煤厚。优选的,工作面煤柱的宽度为33-36米。优选的,工作面煤柱的宽度为35米。优选的,在平行的胶运顺槽和辅运顺槽之间设置至少两条S形连通顺槽,S形的连通顺槽两端分别与胶运顺槽和辅运顺槽相切,并且,具有两条对称设置的S形连通顺槽。优选的,在辅运顺槽和胶运顺槽上于二者之间的工作面煤柱上开设有若干硐室。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1)掘进辅运顺槽时巷道辅助运输维护成本得以明显降低;掘进胶运顺槽时巷道辅助运输维护成本得以明显降低;(2)后期回风顺槽的巷道辅助运输维护成本和加强支护成本显著降低;(3)是大大改善了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刮板运输机机尾端头作业环境和回风顺槽的超前支护作业环境,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4)对刮板运输机机尾处端头顶板管理比较有利;(5)回采期间,大大降低了刮板运输机机尾处顶三角煤和底三角煤的损失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01辅运顺槽,02胶运顺槽,03工作面煤柱,04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05回风顺槽,06综采工作面,07煤层顶板,08巷道顶煤,09巷道底煤,10煤层底板,11连通顺槽12硐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如果无特殊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实施例: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煤层底板10和煤层顶板07,在煤层顶板07和煤层底板10之间掘设有胶运顺槽02、辅运顺槽01和回风顺槽05,胶运顺槽02、辅运顺槽01和回风顺槽05平行设置,回风顺槽05靠近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04设置,并且回风顺槽05与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04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03,回风顺槽05和胶运顺槽02之间具有综采工作面06,胶运顺槽02与辅运顺槽01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03;在辅运顺槽01和胶运顺槽02上于二者之间的工作面煤柱03上开设有若干硐室12。胶运顺槽02、辅运顺槽01和回风顺槽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包括煤层底板(10)和煤层顶板(7),在煤层顶板(7)和煤层底板(10)之间掘设有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回风顺槽(5)靠近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4)设置,并且回风顺槽(5)与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4)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3),回风顺槽(5)和胶运顺槽(2)之间具有综采工作面(6),胶运顺槽(2)与辅运顺槽(1)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3);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顶部与煤层顶板(7)之间均具有巷道顶煤(8),底部与煤层底板(10)之间均具有巷道底煤(9);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巷道顶煤(8)厚度均小于胶运顺槽(2)的巷道顶煤(8)厚度;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巷道底煤(9)厚度均大于胶运顺槽(2)的巷道底煤(9)厚度;具体的:/n辅运顺槽(1),其巷道顶煤(8)厚度为0.5-0.6m,巷道底煤(9)厚大于≥1.2m;胶运顺槽(2),其巷道底煤(9)厚度为0.8-0.9m,巷道底煤(9)的厚度为除巷道高度外的其余煤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顺槽巷道在厚煤层中的布置结构,包括煤层底板(10)和煤层顶板(7),在煤层顶板(7)和煤层底板(10)之间掘设有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回风顺槽(5)靠近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4)设置,并且回风顺槽(5)与上一个工作面采空区(4)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3),回风顺槽(5)和胶运顺槽(2)之间具有综采工作面(6),胶运顺槽(2)与辅运顺槽(1)之间具有工作面煤柱(3);胶运顺槽(2)、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顶部与煤层顶板(7)之间均具有巷道顶煤(8),底部与煤层底板(10)之间均具有巷道底煤(9);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巷道顶煤(8)厚度均小于胶运顺槽(2)的巷道顶煤(8)厚度;辅运顺槽(1)和回风顺槽(5)的巷道底煤(9)厚度均大于胶运顺槽(2)的巷道底煤(9)厚度;具体的:
辅运顺槽(1),其巷道顶煤(8)厚度为0.5-0.6m,巷道底煤(9)厚大于≥1.2m;胶运顺槽(2),其巷道底煤(9)厚度为0.8-0.9m,巷道底煤(9)的厚度为除巷道高度外的其余煤厚。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向东,王炎宾,李贡,张聚国,徐艳娟,陈文彬,王铭锐,
申请(专利权)人:王炎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