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挠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3261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挠式装置包括支座、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及复数个第一弹性体。支座具有彼此对称的两侧。第一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的两侧其中之一。第二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三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复数个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之间,每一个第一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第一枢轴为支点相对转动,以选择性的使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

Flexib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挠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挠式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多层壳体且能均匀联动的可挠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具有可挠式屏幕的电子装置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这类电子装置的壳体中通常会加装一联动结构(例如铰链、转轴等)。联动结构可扮演活动关节的角色,以使具有可挠式屏幕的电子装置可处于一弯折状态或平整状态。然而,当可挠式电子装置处于弯折状态时,由于电子装置本身具有厚度的关系,使得弯折处产生内、外周长的差异。此内、外周长差异常使得联动结构的联动效果不好。因此,联动结构也必须配合电子装置的壳体,针对弯折处的内、外周长差异特别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配合弯折处的内、外周长差异,并且有效达到联动效果的可挠式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一种可挠式装置包括支座、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及复数个第一弹性体。支座具有彼此对称的两侧。第一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的两侧其中之一。第二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三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复数个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之间,每一个第一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第一枢轴为支点相对转动,以选择性的使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当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依序层迭于支座两侧其中之一,进而使第三壳体与支座具有平齐的外表面。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可挠式装置进一步包含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以及复数个第二弹性体。第四壳体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第三壳体。第五壳体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第三壳体与第四壳体。第六壳体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第三壳体、第四壳体。复数个第二弹性体分别位于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其中任二相邻者之间。每一个第二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三壳体包含覆盖部、附接部以及连接部。附接部与覆盖部并排相邻。覆盖部具有一高度大于附接部的高度。连接部连接于覆盖部以及附接部之间,并相对两者垂直延伸。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壳体进一步包含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支座的另一侧。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分别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成镜像对称。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可挠式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复数个第一弹性体与支座、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的固接处的联机形成一弧形。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体形状相同。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体为U形结构,且第一枢轴位于U形的凹部内。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体的弹性系数相同。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包含金属材质。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支座包含本体部以及二侧部。二侧部分别连接于本体部的两侧。本体部的高度大于二侧部的高度,使得本体部的顶面与两侧部的顶面形成阶梯状结构。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可挠式装置是在支座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之间设置相同的弹性体,使得可挠式装置的各层壳体能于展开状态时,形成一具有内、外周长差异的弧形,且各层壳体之间具有良好的联动效果。此外当可挠式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因弹性体的系数皆相同,使得可挠式装置的各层壳体能够平均展开。在达到联动效果的同时,兼具了美观的外型。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申请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申请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附图说明为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图1为绘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之可挠式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绘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绘示图2中的可挠式装置沿线段3-3的剖面图。图4A为绘示图2中的可挠式装置沿线段4-4的左半边的局部剖面图。图4B为绘示图2中的可挠式装置沿线段4-4的右半边的局部剖面图。图5为绘示图1中的可挠式装置的正视图。图6为绘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绘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符号说明:100、200:可挠式装置110:支座112:本体部114:侧部120a、220a:壳体120b、220b:壳体120c、220c:壳体130a、230a:壳体130b、230b:壳体130c、230c:壳体140a、240a:壳体140b、240b:壳体140c、240c:壳体120a’、220a’:壳体120b’、220b’:壳体120c’、220c’:壳体130a’、230a’:壳体130b’、230b’:壳体130c’、230c’:壳体140a’、240a’:壳体140b’、240b’:壳体140c’、240c’:壳体140a1:覆盖部140b1:覆盖部140c1:覆盖部140a’1:覆盖部140b’1:覆盖部140c’1:覆盖部140a2:附接部140b2:附接部140c2:附接部140a’2:附接部140b’2:附接部140c’2:附接部140c3:连接部150a:枢轴150b:枢轴150c:枢轴150a’:枢轴150b’:枢轴150c’:枢轴160a1:弹性体160a2:弹性体160a3:弹性体160b1:弹性体160b2:弹性体160b3:弹性体160c1:弹性体160c2:弹性体160c3:弹性体160a’1:弹性体160a’2:弹性体160a’3:弹性体160b’1:弹性体160b’2:弹性体160b’3:弹性体160c’1:弹性体160c’2:弹性体160c’3:弹性体240a4:延伸部240a’4:延伸部240b4:延伸部240a5:弯折部S:凹槽S1:凹槽H1:高度H2:高度H3:高度H4:高度T:弧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挠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支座,具有彼此对称的两侧;/n第一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的该两侧其中之一;/n第二壳体,通过该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n第三壳体,通过该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n复数个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者之间,每一个该第一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n其中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该第一枢轴为支点相对转动以选择性的使该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n当该可挠式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依序层迭于该支座两侧其中之一,进而使该第三壳体与该支座具有平齐的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挠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支座,具有彼此对称的两侧;
第一壳体,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的该两侧其中之一;
第二壳体,通过该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
第三壳体,通过该第一枢轴枢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
复数个第一弹性体,分别位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者之间,每一个该第一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
其中该支座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该第一枢轴为支点相对转动以选择性的使该可挠式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
当该可挠式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依序层迭于该支座两侧其中之一,进而使该第三壳体与该支座具有平齐的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第四壳体,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该第三壳体;
第五壳体,通过该第二枢轴枢接于该第三壳体与该第四壳体;
第六壳体,通过该第二枢轴枢接于该第三壳体、第四壳体;以及
复数个第二弹性体分别位于该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其中任二相邻者之间,每一个该第二弹性体的二端分别固接于该第三壳体、第四壳体、第五壳体、第六壳体其中任二相邻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壳体包含:
一覆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斌璋许钦尧陈家震何承泰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