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基生专利>正文

集热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56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热开水器,是由集热吸能装置、垫圈、支架、出水管及水龙头等组成。应用于传导、对流、辐射的高效余热,集热开水器与灶膛的匹配构成了省柴灶的造型,旺火炊事时,构成了多渠道集热吸能,20~25分钟开水器初开,换水续烧10~15分钟再开,适宜城镇乡村各类锅的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灶热水器,特别是一种适合广大乡村城镇各类灶型炊具通用的集热开水器。现有各种类型热水器虽然有利用收集余热提供热、开水功能,但尚未能全面考虑尽一切可能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的余热;热水器本身功能单一,也未能达到与灶型最佳匹配;缺乏适用于不同类型、型号的锅的规范化、系列化产品。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集热开水器,它不仅应用了传导、对流、辐射的高效余热外,还特别考虑了集热开水器与各类灶型炉膛的匹配,使之成为优秀的省柴灶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热开水器,是由集热吸能装置、垫圈、支架、出水管及水笼头构成,其特征在于由燃料燃烧室炉底吸热导水管(1)、灶膛炉壁上挡火圈吸垫导水管(2)、串连上述二管的垂直吸热导管(3)构成吸热管,腰果型贮水箱(4)、箱盖(5)、出水管及水笼头(6)共同组成集热吸能装置;由园环垫圈(7)作为第一支架紧贴于灶面作为锅与灶面的连接架;园锥形垫圈(10)、(12)作为第二、三支架用于支撑比大锅小壹号的锅,并通过阶梯型高度调整垫片座(11)、(13)调节与炉膛灶底高度;出水管及水笼头(6)接在垂直连接吸热导管(3)上。--所述的吸热管为φ16~25mm的铜质或铝质管。--所述的炉底吸热导水管(1)与炉底平面成α=10~15°的仰角;其形状为半圆加长型,加长长度为从圆切点到炉膛的炉门,加长部的两端分别接到垂直吸热导管(3)的底部。--所述的上挡火圈吸热导水管(2)为有缺口的圆环型,其两端接于腰果型贮热水箱(4)的侧下部,圆环的缺口部接两根垂直吸热导管(3)的上端口,园环应距锅壁至少15~20mm;距炉膛型至少20~25mm的相对距离。在使用中,由于贮热水箱有一定的长、宽、高及底面积空间,亦就是炉膛至烟窗必经排烟之道,砌成入口比出口大二至三倍的梯形,高热气流被阻挡压缩于此,相对地延长了热的烟气对水箱的加热时间,再次获得能量。再者由于灶底吸热导管平卧灶底,并有10~15°仰角,原来未能利用的灶底燃料热能得到开发应用,这是由于燃料燃烧时,15°仰角半园环即是燃料支撑架,也是加热的受热面,而这部分能量,在烹饪时基本上没有利用,现在集热开水器将这部分能量充分运用;其次,炊事毕后的剩炭、热的积炭逐渐燃尽,同时对灶底吸热管加热,最后是利用第二、第三支架及阶梯形高度调节垫座换锅添水,选择最佳吸热高度,也得到比室温高得多的热水。由此可见,本技术不仅具备各类热水器之长,同时使热水器本身功能扩展,和多渠道集热吸能,由于该热水器综合了各种锅的类型,使用时,稍改旧灶或重建新灶,把开水器摆对放好,砌好,旧灶无需检测即成为带集热开水器的优秀省柴灶了,节能效果显著,热交换率高,将会大大地改善广大农村传统、古老、落后的炉灶结构及燃料消耗多、热效率低的燃烧方式。显而易见,柴锅通过支架互换,共用一个热灶这一方式也将会比多锅多灶,冷灶耗能,余热未被续用的方式,带来相当可观的节能效果。下面结构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集热开水器的结构侧视图;图2集热开水器的结构俯视图;图3集热开水器的支架及垫片座的结构图;图4集热开水器安装于灶体炉膛的侧剖图;图5集热开水器安装于灶体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1)为炉底吸热水管,其直径为φ16~25mm的铜质或铝质管,形状为加长半园,加长长度从园切点起至灶膛的炉门;作为炉底吸热管,它与灶底平面成α=10~~15°仰角。其作用有三一有利于燃料柴草摆放,便于通风,达到完全燃烧;二有利于烟道拉风效应,使炎力焦点集中于加热中心;三是有利于剩炭、热灰余热的再次利用。(2)为同类型的上吸热导水管,其园环直径的大小取决于锅座落灶膛的深度,其所绕的园环应保证离锅壁至少有15~20mm、膛壁至少有20~25mm的相对距离,保证气流顺畅及燃烧时所需的空间体积和热交换途径。(3)是垂直吸热导管,即吸热,也是串连接通过热水的循环途径。(4)是腰果型贮热水箱,不同规格炉灶配用不同容量的水箱,最小6Kg,最大12Kg,充当开水锅使用。(5)水箱箱盖,是注水口或清洗集热开水器污垢的必经之口。(6)为出水管及配套水笼头,排放开、热水用。(7)园环垫圈,作为锅与灶台的连接件,同时保证集热开水器的稳定和几何位置,且又承受支撑第二、第三支架。(8)固定长环,是紧固集热开水器的空间位置长环,安装时可调整螺距保证吸热导管与园环垫圈(7)的距离在15~25mm之间,保证热交换的空间体积和必经途径。(9)固定螺钉,园环热圈(7)与吸热导管的间隙距离由它调整。(10)、(12)为第2、3圆锥形支架,它的外径尺寸大于锅座内径15mm,内径为锅的外径加上锅耳二信的距离,锅的承受面内径略大于锅的实际外径。(11)、(13)为第2、3支架阶梯形高度调整热片座,锅作炊事时,留够高度。以利燃烧,锅作余热利用时,降低高度,方便吸热,提高效率。集热开水器与灶体炉膛的安装,连接详见附图4、5。安装时,根据原来锅的尺寸,选择合适的集热开水器,按照炉底吸导水管(2)的几何尺寸砌好俯角为10~15°的炉条沟,摆正后,砌好灶体外壁,内壁按锅外径略余些空间。开水器外壁留足15~25mm周围空间,夹层添加蛭石、石棉、玻璃纤维或谷壳灰填实,搅浆抹好,固定灶台面与园坏垫圈,再在灶台外层装修瓷砖即成。集热开水器的应用不影响原灶性能,若与旧灶相比,热效率可提高15~30%,烹饪时燃料消耗并不增加,实际测定,旺火炊事时,满水箱水20~25分钟可初开,可用6~12Kg开水,换水续热15~20分钟再开,大量炊事,效率极高,炊毕,换锅添水,积炭热灰10~20分钟可提供12Kg40~50℃开水。权利要求1.一种集热开水器,是由集热吸能装置、垫圈、支架、出水管及水笼头构成,其特征在于由燃料燃烧室炉底吸热导水管(1)、灶膛炉壁上挡火圈吸热导水管(2)、串连上述二管的垂直吸热导管(3)构成吸热管,腰果型贮热水箱(4)、箱盖(5)、出水管及配套水笼头(6)共同组成集热吸能装置;由园环垫圈(7)作为第一支架紧贴于灶面作为锅与灶面的连接架;园锥形垫圈(10)、(12)作为第二、三支架用于支撑比大锅小壹号的锅,并通过阶梯型高度调整垫片座(11)、(13)调节与炉膛灶底高度;出水管及水笼头(6)接在垂直连接吸热导管(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开水器,其特征在于吸热管为φ16~25mm的铜质或铝质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开水器,其特征在于炉底吸热导水管(1)与炉底平面成α=10~15°的仰角;其形状为半圆加长型,加长长度为从圆切点到炉膛的炉门,加长部的两端分别接垂直吸热导管(3)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开水器,其特征在于上挡火圈吸热导水管(2)为有缺口的圆环型,其两端接于腰果型贮热水箱(4)的侧下部,圆环的缺口部接两根垂直吸热导管(3)的上端口,园环应距锅壁至少15~20mm;距炉膛型至少20~25mm的相对距离。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集热开水器,是由集热吸能装置、垫圈、支架、出水管及水龙头等组成。应用于传导、对流、辐射的高效余热,集热开水器与灶膛的匹配构成了省柴灶的造型,旺火炊事时,构成了多渠道集热吸能,20~25分钟开水器初开,换水续烧10~15分钟再开,适宜城镇乡村各类锅的推广使用。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热开水器,是由集热吸能装置、垫圈、支架、出水管及水笼头构成,其特征在于:由燃料燃烧室炉底吸热导水管(1)、灶膛炉壁上挡火圈吸热导水管(2)、串连上述二管的垂直吸热导管(3)构成吸热管,腰果型贮热水箱(4)、箱盖(5)、出水管及配套水笼头(6)共同组成集热吸能装置;由园环垫圈(7)作为第一支架紧贴于灶面作为锅与灶面的连接架;园锥形垫圈(10)、(12)作为第二、三支架用于支撑比大锅小壹号的锅,并通过阶梯型高度调整垫片座(11)、(13)调节与炉膛灶底高度;出水管及水笼头(6)接在垂直连接吸热导管(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基生陈朝梁
申请(专利权)人:陈基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