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020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包括集水腔,集水腔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包括竖直部和弧形部,第二侧壁设有向弧形部延伸的底板,底板延伸至弧形部,集水腔一侧设有清理腔,第二侧壁下方设有出淤口,出淤口连通清理腔和集水腔,底板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闸门升起时污水将从出淤口流入清理腔,清理腔底部设有可移动的集污框且位置低于出淤口,清理腔顶部设有用于将集污框吊出的出口,闸门上固定有第一抽水泵,第一抽水泵连接有软质的送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清理淤泥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
本技术涉及泵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污水主要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再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在一些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居住区内的污水管道出口低于市政污水管道,污水无法自流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一般都是采用小型污水泵站集中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现有技术中的污水泵站主要包括泵站本体,泵站本体包含集水腔,集水腔的内壁上连接有入水管和出水管,集水腔的底部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出水管,入水管进入集水腔的污水通过抽水泵提升至出水管所在的高程再排入市政污水管中。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污水泵站的底部必不可免会积聚许多淤泥,淤泥过多将会造成抽水泵堵塞,因此需要对淤泥进行及时的清理。目前多在集水腔内设置楼梯,关闭入水管后,施工人员进入集水腔内清理垃圾,清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具有清理淤泥方便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包括集水腔,所述集水腔设有入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竖直部和弧形部,还包括设于竖直部上的入水口,所述第二侧壁设有向弧形部延伸的底板,所述底板延伸至弧形部,所述集水腔一侧设有清理腔,所述第二侧壁下方设有出淤口,所述出淤口连通清理腔和集水腔,所述底板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闸门升起时污水将从出淤口流入清理腔,所述清理腔底部设有可移动的集污框且位置低于出淤口,所述清理腔顶部设有用于将集污框吊出的出口,所述闸门上固定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连接有软质的送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壁设有竖直部和弧形部,第二侧壁设有向弧形部延伸的底板,并形成封闭的结构,使得从入水口进入的污水将会积聚在底板上,集水腔一侧设有清理腔,第二侧壁下方设有出淤口,出淤口连通清理腔和集水腔,底板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闸门上设有带送水管的第一抽水泵。闸门关闭时,污水在集水腔内积聚,然后通过第一抽水泵将污水抽到市政污水管道。当需要对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时,打开闸门,淤泥将会集中到清理腔内的集污框,将集污框从出口处移出,进行清理即可,从而实现清理淤泥方便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设有用于安装闸门的开口,所述闸门靠近第二侧壁一侧为阶梯状,所述开口为与其相适配的阶梯状,所述闸门穿设有滑条,所述滑条上端均固定于集水腔顶部,其中一条的末端穿过闸门固定于弧形部上,另一条的末端穿过闸门固定于底板上,所述集水腔顶部设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一端伸出集水腔顶部一部分,另一端旋转连接于闸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腔顶部设有螺母座,螺母座螺纹连接有丝杆,丝杆另一端旋转连接有闸门上,闸门上穿设有两条滑条,用于对闸门进行限位,当转动丝杆的时,闸门将进行上下的运动。闸门靠近第二侧壁为阶梯状,并且开口为与其相适配的阶梯状,使得闸门下降时,抵接于底板上,不会再继续下降,提高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污框上方设有挂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集污框内的污泥进行处理时,可通过外部的卷扬机,将集污框吊出即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理腔远离集水腔的侧壁上开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第二抽水泵,第二抽水泵连接有抽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清理集水腔的污泥时,打开闸门,污水和污泥都会流向集污框内,若污水过多,可通过第二抽水泵将污水抽出到市政管道后,再将集污框吊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口设有可拆卸的盖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口处设有盖板,防止垃圾落入清理腔内,也避免人员踏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上方设有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打开盖板时,设有把手方便进行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伸出集水腔顶部部分固定连接有旋转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柄,方便对丝杆进行旋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水口上设有过滤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水口处设有过滤箱,可以过滤掉一些漂浮的杂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污水积聚在集水腔,并且污泥沉降在集水腔的底部,集水腔一侧设有清理腔,底板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打开闸门污泥可以流入到清理腔的集污框;可以通过卷扬机将集污框从清理腔中吊出进行清理污泥;清理腔内设有第二抽水泵,用于抽出清理腔内多余的污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入水口;2、第一侧壁;211、竖直部;212、弧形部;3、第二侧壁;4、集水腔;5、闸门;6、出淤口;7、底板;8、第一抽水泵;9、丝杆;10、滑条;11、螺母座;12、送水管;13、清理腔;14、盖板;15、集污框;16、把手;17、旋转柄;18、凹槽;19、第二抽水泵;20、抽水管;21、过滤箱;22、挂钩。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包括集水腔4,集水腔4包括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第一侧壁2包括竖直部211和弧形部212,还包括设于竖直部211上的入水口1,第二侧壁3设有向弧形部212延伸的底板7,底板7延伸至弧形部212,使得流进的污水可以汇集在集水腔4内。集水腔4一侧设有清理腔13,第二侧壁3底部设有出淤口6,出淤口6连通集水腔4和清理腔13两侧,底板7上开有开口,开口上设有可以升降的闸门5,用于控制出淤口6的启闭,当闸门5升起时,污水和污泥将流向清理腔13。如图1所示,清理腔13的深度大于集水腔4的深度,有利于污泥从弧形部212流向清理腔13。闸门5固定安装有第一抽水泵8,第一抽水泵8固定连接有送水管12,用于将污水从集水腔4中抽出,输送到市政污水处理管道。如图1和2所示,闸门5靠近第二侧壁3一侧为阶梯状,开口为与其相适配的阶梯状。闸门5穿设有两互相平行的滑条10,滑条10上端均固定于集水腔4顶部,其中一条的末端穿过闸门5固定于弧形部212上,另一条的末端穿过闸门5固定于底板7上。集水腔4顶部固定安装有螺母座11,螺母座11上螺纹连接有丝杆9,丝杆9一端超出集水腔4顶部一部分,并且固定安装有旋转柄17,方便进行旋转,另一端旋转连接于闸门5,丝杆9可以通过在闸门5上固定安装轴承的方式旋转连接于闸门5。滑条10对闸门5进行限位,转动丝杆9,可以控制闸门5的升降,从而实现出淤口6的启闭。送水管12优先选用消防水带等软管,并对送水管12与集水腔4顶部的连接处进行固定,使得送水管12不会影响到闸门5的升降。如图1所示,清理腔13底部设有集污框15,并且其大小与清理腔13的底部贴合,流向清理腔13的污泥和污水将集中在集污框15内。清理腔13的顶部设有用于将集污框15吊出的出口,出口上安装有可拆卸的盖板14,盖板14上固定安装有把手16,方便工作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包括集水腔(4),所述集水腔(4)设有入水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4)包括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所述第一侧壁(2)包括竖直部(211)和弧形部(212),还包括设于竖直部(211)上的入水口(1),所述第二侧壁(3)设有向弧形部(212)延伸的底板(7),所述底板(7)延伸至弧形部(212),所述集水腔(4)一侧设有清理腔(13),所述第二侧壁(3)下方设有出淤口(6),所述出淤口(6)连通清理腔(13)和集水腔(4),所述底板(7)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5),闸门(5)升起时污水将从出淤口(6)流入清理腔(13),所述清理腔(13)底部设有可移动的集污框(15)且位置低于出淤口(6),所述清理腔(13)顶部设有用于将集污框(15)吊出的出口,所述闸门(5)上固定有第一抽水泵(8),所述第一抽水泵(8)连接有软质的送水管(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包括集水腔(4),所述集水腔(4)设有入水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4)包括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所述第一侧壁(2)包括竖直部(211)和弧形部(212),还包括设于竖直部(211)上的入水口(1),所述第二侧壁(3)设有向弧形部(212)延伸的底板(7),所述底板(7)延伸至弧形部(212),所述集水腔(4)一侧设有清理腔(13),所述第二侧壁(3)下方设有出淤口(6),所述出淤口(6)连通清理腔(13)和集水腔(4),所述底板(7)上设有可升降的闸门(5),闸门(5)升起时污水将从出淤口(6)流入清理腔(13),所述清理腔(13)底部设有可移动的集污框(15)且位置低于出淤口(6),所述清理腔(13)顶部设有用于将集污框(15)吊出的出口,所述闸门(5)上固定有第一抽水泵(8),所述第一抽水泵(8)连接有软质的送水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建筑污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7)设有用于安装闸门(5)的开口,所述闸门(5)靠近第二侧壁(3)一侧为阶梯状,所述开口为与其相适配的阶梯状,所述闸门(5)穿设有滑条(10),所述滑条(10)上端均固定于集水腔(4)顶部,其中一条的末端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创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