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129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所述排水限位装置插设于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养殖箱本体底部且与养殖箱排污管连通,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包括贯通的外管和设于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间隙设置的内管,所述外管顶端设有一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形成一供水体流过的容纳空间,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体经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自下而上压入所述外管与内管间的间隙,到达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的容纳空间后,再自上而下经所述内管内流向集水槽,最终经所述养殖箱排污管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无需人工拔取排水限位装置进行换水,且可实现限位、吸污、排水三合一的功能。

A kind of drainage and limit device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limit and absorb sewage applied to incub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养殖设备
,具体说是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规模化的人工养殖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池塘养殖,然而,目前人工养殖所需的养殖设备在设计过程中,排水和限位主要是以漏斗直排和限位管的方式实现,然而,在换水的时候,若采用限位管,排空箱体中的水要拔掉限位管,清洗完后又要插回。设备易损、操作繁琐,工作强度大。按市场同业产品一套设备1000个箱子算,每清洗清空箱体一次需要一个人工将近5个小时才能完成,耗时耗力。若采用漏斗方式排水,通过阀门控制排水,接管方式复杂,材料使用量大,而且每个箱体互通容易产生交叉污染,增加发病率,影响产量。且漏斗和限位分开放置,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尤其是换水的时候,只能依靠水流重力将养殖箱内底部的残渣带出,无法从养殖箱底部吸取残渣,残渣排出只能依靠人工打扫,无法彻底且一次性合理的通过水循环排出,限位管的作用只是单纯从养殖箱水面溢水。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养殖产品的生长,且排水、吸污和限位无法三合一,水循环效率低。且现有养殖设备无法排空箱体内的水。要排空只有通过拔限位管的方式,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限位、吸污、排水三合一功能的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所述排水限位装置插设于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养殖箱本体底部且与养殖箱排污管连通,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包括贯通的外管和设于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间隙设置的内管,所述内管顶端和底端分别低于所述外管顶端和底端,所述外管顶端设有一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形成一供水体流过的容纳空间,所述内管底端插于所述集污槽内,且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设置,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体经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自下而上压入所述外管与内管间的间隙,到达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的容纳空间后,再自上而下经所述内管内流向集水槽,最终经所述养殖箱排污管流出。作为优选,所述排水限位装置与集污槽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外管与内管通过数条拉筋连接件固定。作为优选,每一所述拉筋连接件两侧分别与内管和外管一体成型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密封装置为盖帽,所述盖帽与外管螺纹密封,或者一体成型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面呈坡度设置,且四周坡度均高于集污槽平面。作为优选,当所述养殖箱的外部进水量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相等或外部进水量小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时,所述内管的高度与水位高度正相关,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处于水循环状态,实现限位功能。作为优选,当所述养殖箱的外部进水量大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时,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处于排水排污状态,可同时实现吸污、排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专利技术排水限位装置在正常水循环时,进水量小于出水量,由于内管低于外管,利用连通器原理,水从外管底部压入,从内管排出,从而内管的高度决定了水位的高度,起到了限位限流的作用;设备正常运行时,通过内管限位限流,箱体之间不连通,杜绝交叉污染。需要清洗清空水体时自动虹吸,吸力大,残渣容易排出,养殖个体不易发病、成活率提高20%以上;由于从外管底部进水,养殖过程中的残渣可以从底部靠吸力排出。起到了排污的功能;只需控制水面高度,达到压力后排水装置产生虹吸,即可自动排水,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和时间,按业内养殖周期算,3套设备小型养殖场可直接省去一个人工,大大节省成本;需要箱体水全部排空时,由于外管上部是密封的,只需要控制水位高于外管就会产生虹吸现象,把箱体内水排空。从而实现了限位,吸污,排水三合一;2.本专利技术同一装置可实现限位、吸污、排水三合一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当必须采用限位管时,排水只能从纤维管顶端排出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不采用限位管时,排水虽然可以从底部排出,但是水体没有吸力作用,因而只能靠人工或另外的装置配合才能将底部污泥残渣一同排出的问题;3.所述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底面坡度使残渣向集污槽汇集,排水限位装置插在集污槽内,使得残渣顺利排除;4.所述密封装置的设置,实现连通器的原理,使本专利技术排污时具备吸力,更自动将污泥残渣吸出;所述密封装置采用盖帽的形式,方便成型产品的生产;一体化成型设置的密封效果最佳。5.所述拉筋连接件的设置有利于内管和外管的连接稳固,配合实现吸污排水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排水限位装置应用于养殖箱时与养殖箱本体的配合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排水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密封装置);图3是本技术排水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密封装置)图4是图3的剖视图(沿拉筋连接件处剖开,示出拉筋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所述排水限位装置插设于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养殖箱本体1底部且与养殖箱排污管3连通,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包括贯通的外管2b和设于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间隙设置的内管2a,所述内管顶端和底端分别低于所述外管顶端和底端,所述外管顶端设有一密封装置2c,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形成一供水体流过的容纳空间2e,所述内管底端插于所述集污槽内,且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设置,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体经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自下而上压入所述外管与内管间的间隙,到达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的容纳空间后,再自上而下经所述内管内流向集水槽,最终经所述养殖箱排污管3流出。所述排水限位装置与集污槽可拆卸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的设置可以起到方便更换的作用,当排水限位装置需要更换时,直接换一个即可,不需要将整个养殖箱整体更换,节约材料。所述外管与内管通过数条拉筋连接件2d固定。所述外管和内管可以采用所述拉筋连接件固定,也可采用其他譬如焊接、卡接的方式等固定,只需要起到将两者连接到一起的作用即可。每一所述拉筋连接件两侧分别与内管和外管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密封装置可以采用盖帽,所述盖帽与外管螺纹密封,或者一体成型设置;或者采用塑料片等,只需要起到密封作用即可。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面呈坡度设置,且四周坡度均高于集污槽平面。当所述养殖箱的外部进水量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相等或外部进水量小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时,所述内管的高度与水位高度正相关,相对应的所述养殖箱的液面等于或者低于内管最高处,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实现限位功能。当所述养殖箱的外部进水量大于所述内管的出水量时,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位高于所述排水限位装置的高度,此时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处于排水排污状态,可同时实现吸污、排水功能。或者可以由养殖箱排污管的阀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限位装置插设于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养殖箱本体(1)底部且与养殖箱排污管(3)连通,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包括贯通的外管(2b)和设于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间隙设置的内管(2a),所述内管顶端和底端分别低于所述外管顶端和底端,所述外管顶端设有一密封装置(2c),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形成一供水体流过的容纳空间(2e),所述内管底端插于所述集污槽内,且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设置,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体经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自下而上压入所述外管与内管间的间隙,到达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的容纳空间后,再自上而下经所述内管内流向集水槽,最终经所述养殖箱排污管(3)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限位装置插设于集污槽,所述集污槽设于养殖箱本体(1)底部且与养殖箱排污管(3)连通,所述排水限位装置包括贯通的外管(2b)和设于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间隙设置的内管(2a),所述内管顶端和底端分别低于所述外管顶端和底端,所述外管顶端设有一密封装置(2c),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形成一供水体流过的容纳空间(2e),所述内管底端插于所述集污槽内,且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设置,所述养殖箱本体内的水体经外管底端与所述养殖箱本体底部间隙,自下而上压入所述外管与内管间的间隙,到达所述密封装置与内管顶端的容纳空间后,再自上而下经所述内管内流向集水槽,最终经所述养殖箱排污管(3)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限位装置与集污槽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养殖箱的可自动限位吸污的排水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与内管通过数条拉筋连接件(2d)固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冰欣唐科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驰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