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235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解决了在建筑中不可调节角度而导致的失衡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承重架、承重柱,承重架置于承重柱上方呈T字形结构,承重架两侧和承重柱之间均铰接有支撑杆,承重架、承重柱和支撑杆呈三角形结构,支撑杆包括与承重架连接的上支撑杆和与承重柱连接的下支撑杆,上支撑杆下端部设有与下支撑杆配合的螺母套,螺母套设有内螺纹,下支撑杆与螺母套螺纹连接,达到了在建筑中及时调整承重墙平衡,保证建筑工程正常实施,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A load-bearing structure of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
技术介绍
承重结构件是指用来承受自重和外加作用力的一种基本构件,它需要良好的耐久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市场上公告号为CN20449191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承重墙T型连接结构,包括承重外墙板,所述承重外墙板中预埋有钢丝绳连接环,丝绳连接环的圆环端露出墙板一侧表面,包括纤维石膏空心大板,纤维石膏空心大板与所述承重外墙板垂直无缝连接,纤维石膏空心大板的端部的竖向肋中部设置预留孔洞,预留孔洞中插入一根顶部带有弯钩的连接钢筋,钢丝绳连接环的圆环端的圆心处垂直插入一根竖向连接钢筋,带有弯钩的连接钢筋、钢丝绳连接环圆环端及竖向连接钢筋共同形成钩扣连接,所述纤维石膏空心大板空腔填充细石混凝土,由于在建筑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后可能会受到其他力的影响导致建筑结构件倾斜且不易调整,最终使建筑结构件存在倾斜的问题,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影响建筑体整体的不稳定性,存在生命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承重力的同时可调节平稳性的建筑承重结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柱,承重架置于承重柱上方呈T字形结构,承重架两侧和承重柱之间均铰接有支撑杆,承重架、承重柱和支撑杆呈三角形结构,支撑杆包括与承重架连接的上支撑杆和与承重柱连接的下支撑杆,上支撑杆下端部设有与下支撑杆配合的螺母套,螺母套设有内螺纹,下支撑杆与螺母套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重架、承重柱和支撑杆呈三角形结构增加建筑承重结构件的稳定性,两侧可调节长度的支撑杆的设计可增加对承重架的支撑和调节平衡的作用。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上支撑杆下端设有环形凸块,螺母套设有与环形凸块适配的环槽,螺母套与环形凸块可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母套通过与环形凸块的凹槽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形式,方便螺母套与下支撑杆通过旋转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上支撑杆上端铰接有第一铰接座,第一铰接座上包括设有螺纹孔的连接块,连接块通过螺栓与承重架固定连接,第一铰接座设有铰接通孔,上支撑杆通过销连接于铰接通孔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座用于支撑杆可转动连接,连接块与螺栓螺纹连接,起连接和固定承重架的作用。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下支撑杆下端铰接有第二铰接座,第二铰接座与承重柱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支撑杆通过销连接于铰接座上,用于支撑杆的支撑和转动。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承重板两侧设有若干安装连接块的连接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穿过连接孔与连接块相连接,可以通过选择连接孔的位置调节支撑杆的位置和倾斜角度,增加建筑结构件的受力全面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通过调节位置来改变角度,从而增大或减少支撑杆的受力程度,保护建筑结构件。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上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一铰接座铰接,第二连接杆与螺母套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包括导向套和弹簧,导向套与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一端滑动连接在导向套内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抵压有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弹簧始终被抵压在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之间并可弹性传递承重力,使支撑杆可一定程度地缓冲,保护支撑杆的同时有利于支撑承重架,也有利于提升建筑承重结构件的稳定。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承重架内部设有交错放置的加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交错放置的加固板可以减轻承重墙的重量,节省内部加固板材料的同时有利于增加承重架的承受力。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承重柱包括若干砌体层和钢骨,钢骨贯穿上下砌体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骨贯穿上下砌体层的设计可以增加砌块与砌块之间的强度,从而增加砌体层的强度,钢骨贯穿砌体层的设计增加了承重柱的准确定位和承重强度。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承重墙下方设有底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底座可以增加建筑承重结构的受力面积,进而减小压强增加稳定性。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底座内设有工字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内部设置工字钢可以增加底座的强度和承重能力。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螺母套和下支撑杆螺纹的配合,达到了调节支撑杆长度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支撑杆对承重架的支撑作用;通过设置支撑杆两端的铰接座,可以使支撑杆有范围的调节角度,从而增加支撑杆的受力;通过设置上支撑杆上的伸缩机构,达到了支撑杆可弹性伸缩的作用,提高了支撑杆支撑力的作用;通过设置钢骨贯穿承重柱中砌体层的作用,达到了增加承重柱承重力的作用;通过设置带有工字钢的底座,可以增加承重柱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增加建筑承重结构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支撑杆的结构图;图3为第一铰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承重柱结构图。图中:1、承重架;2、加固板;3、螺栓;4、垫片;5、连接块;6、第一铰接座;7、上支撑杆;8、伸缩机构;9、调节结构;10、下支撑杆;11、销;12、第二铰接座;13、砌体层;14、底座;15、工字钢;16、环槽;17、承重柱;18、连接部;19、第一连接杆;20、导向套;21、弹簧;22、第二连接杆;23、环形凸块;24、螺母套;25、内螺纹;26、外螺纹;27、螺纹孔;28、支撑杆;29、铰接通孔;30、钢骨;31、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如图1-4所示,包括承重架1、承重柱17,承重架1置于承重柱17上方呈T字形结构,承重架1和承重柱17通过混凝土连接,承重架1的内部预埋设有若干交错纺织的加固板2,承重架1两侧设有若干个用以螺栓3连接的连接孔31,承重架1和承重柱17之间通过铰接结构分别上下铰接支撑杆28的连接部18,支撑杆28为钢材料,承重架1、承重柱17和支撑杆28呈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具有稳定性。支撑杆28包括上支撑杆7和下支撑杆10,上支撑杆7下端设有螺母套24,螺母套24上设有环槽16与上支撑杆7通过环形凸块23可转动连接,可转动连接,方便螺母套24的旋转安装,螺母套24设有内螺纹25,下支撑杆10上设有与螺母套24内螺纹25适配的外螺纹26,螺母套24和下支撑杆10构成调节结构9。为了增加支撑杆28整体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上支撑杆7包括第一连接杆19和第二连接杆22,两连接杆通过伸缩机构8连接,伸缩机构8包括导向套20和弹簧21,导向套20与第一连接杆19固定,第一连接杆19与第二连接杆22之间抵压有弹簧21,缓冲承重过程中对支撑杆28的拉伸和压缩。上支撑杆7上的铰接结构包括螺栓3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承重架(1)、承重柱(17),承重架(1)置于承重柱(17)上方呈T字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1)两侧和承重柱(17)之间均铰接有支撑杆(28),所述承重架(1)、承重柱(17)和支撑杆(28)呈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杆(28)包括与承重架(1)连接的上支撑杆(7)和与承重柱(17)连接的下支撑杆(10),所述上支撑杆(7)下端部设有与下支撑杆(10)配合的螺母套(24),所述螺母套(24)设有内螺纹(25),所述下支撑杆(10)与螺母套(24)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包括承重架(1)、承重柱(17),承重架(1)置于承重柱(17)上方呈T字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1)两侧和承重柱(17)之间均铰接有支撑杆(28),所述承重架(1)、承重柱(17)和支撑杆(28)呈三角形结构,所述支撑杆(28)包括与承重架(1)连接的上支撑杆(7)和与承重柱(17)连接的下支撑杆(10),所述上支撑杆(7)下端部设有与下支撑杆(10)配合的螺母套(24),所述螺母套(24)设有内螺纹(25),所述下支撑杆(10)与螺母套(24)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杆(7)下端设有环形凸块(23),所述螺母套(24)设有与环形凸块(23)适配的环槽(16),所述螺母套(24)与环形凸块(23)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杆(7)上端铰接有第一铰接座(6),所述第一铰接座(6)上包括设有螺纹孔(27)的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通过螺栓(3)与承重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座(6)设有铰接通孔(29),所述上支撑杆(7)通过销(11)连接于铰接通孔(29)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承重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杆(10)下端铰接有第二铰接座(12),所述第二铰接座(12)与承重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红波陈炬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世扬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