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耳组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15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耳组织结构,包括:双反面组织织物,双反面组织织物设置有至少一个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通过空起线圈和局部交织错位循环加针变换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形状为凸起卷曲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吊耳结构转化设计为针织吊耳组织单元,针织形成的吊耳组织单元的立体感较强,视觉效果极佳。

Lifting lu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耳组织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物,具体说,涉及一种吊耳组织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针织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针织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变化越来越快,消费者已不再拘泥于产品保暖性和舒适性这一最基本要求之上。针织产品的变化离不开组织的变化和创新,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死板和束缚。针织产品的设计向着个性化、别样化、新奇特方向发展,所以,针织产品在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始终是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吊耳组织结构,其吊耳组织单元的立体感较强,视觉效果极佳。技术方案分如下:一种吊耳组织结构,包括:双反面组织织物,双反面组织织物设置有至少一个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通过空起线圈和局部交织错位循环加针变换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形状为凸起卷曲状。进一步,双反面组织的行数为一行正针线圈与一行反针线圈交替循环编织。进一步,吊耳组织单元的编织宽度为20针。进一步,吊耳组织单元的空起线圈行数为三行的高度。进一步,吊耳组织单元的斜度为编织2行分别增加2针的线圈高度纵向加针。进一步,吊耳组织单元的高度为31行的编织高度。进一步,吊耳组织单元中的集圈吊目针数为1针的宽度。本技术技术效果包括:本技术将吊耳结构转化设计为针织吊耳组织单元,并在针织产品中进行运用,针织形成的吊耳组织单元的立体感较强,视觉效果极佳,增添了针织产品新颖、亮丽的特色。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吊耳组织结构的编织意匠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再现。吊耳组织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是在织物或整体组织的局部形成,是在双反面组织织物基础上,通过空起线圈和局部交织错位循环加针变换编织,从而形成局部凸起卷曲状的吊耳组织单元。双反面组织的行数为一行正针线圈与一行反针线圈交替循环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编织宽度为20针。吊耳组织单元的空起线圈行数为三行的高度。吊耳组织单元的基本结构是1针浮线与1针正针两行交织错位循环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斜度为编织2行分别增加2针的线圈高度纵向加针。吊耳组织单元的高度为31行的编织高度。吊耳组织单元中的集圈吊目针数为1针的宽度。吊耳组织单元可以组合处出逆向、对称、无规则及抽像型图案,组合成多种不同形状的吊耳组织结构。本技术指在针织物上直接编织出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的立体感强,凸起和卷曲效果明显,是针织组织的一次延伸。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中吊耳组织结构的编织意匠图。图中标识说明如下:┃:正针━:反针空针(不织)正针集圈↑:正针线圈翻到后板(仅翻针不编织)↓:反针线圈翻到前板(仅翻针不编织)→:机头带纱咀由左向右编织←:机头带纱咀由右向左编织本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纱线原料由纯羊绒纱线组成,通过国产伟焕WSG122SC车型、7G配有高位罗拉的电脑横机,26S/2*2纱线织造完成的粗纺织物。适合于多种车型,3G、5G、7G、12G、14G、16G车型。电脑横编机至少包括前后相向的一对前针板、后针板,前针板或者后针板可以前向后或后向前相互翻针。图中由A-B、C-D、E-F三个区域形成一个吊耳组织单元,作为循环单元。其中A-B区域中的1、2列双反面线圈向左延伸;E-F区域中的24、25列双反面线圈向右延伸;C-D区域中的9’行到39’行为吊耳组织单元。编织第1’行时,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编织反针线圈b’,第2’行将反针线圈翻到前板e’,第3’行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编织正针线圈a’,第4’行将正针线圈翻到后板d’,第5’行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编织反针线圈b’,由一行正针线圈与一行反针线圈相互交替循环编织构成双反面基础组织,在双反面基础组织上设计吊耳组织结构。编织第6’行时,将A-B区域中的第1列、第2列和E-F区域中的第24列、第25列反针线圈翻到前板e’;而C-D区域中的第3列到第23列反针线圈在后板保持原位置不动,便于下一行前板吊耳组织的空起编织。编织第7’行时,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编织E-F区域的第24列、第25列正针线圈a’。编织第8’行时,机头带纱线但不编织,仅回踢纱咀,目的调整纱嘴方向。编织第9’、10’、11’行时,开始编织C-D区域中吊耳组织结构,第3列到第23列以浮线c’与正针线圈a’交织错位空起编织,使空起正针线圈边缘能够自动锁死,起边线圈不会散脱,可以根据松紧效果设置不同密度值。编织第12’行,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第3列编织正针线圈a’,第4列编织浮线c’;编织第13’行,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第3列编织浮线c’,第4列编织正针线圈a’,第5列编织正针集圈吊目f’,弥补局部编织时造成的补眼目的;其余线圈不参加编织。编织第14’行,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第3列、第5列编织正针线圈a’,第4列、第6列编织浮线c’;编织第15’行,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第3列、第5列编织浮线c’,第4列、第6列编织正针线圈a’,第7列编织正针集圈吊目f’,弥补局部编织时造成的补眼目的;其余线圈不参加编织。依此第12’、13’行及第14’、15’行的局部加针原理进行吊耳组织弧形角度编织,增加吊耳效果。如图所示,依此循环类推编织,待编织到第30’、31’行时,吊耳组织的弧形角度编织完成。编织第32’行到第39’行,机头带纱线以浮线与正针线圈交织错位编织第3列到第23列的线圈,增加吊耳组织卷曲效果。至此,吊耳组织结构编织结束,编织第40’行时,机头带纱线但不编织,仅回踢纱咀,目的调整纱嘴方向。编织第41’行时,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编织A-B区域的第1列、第2列正板线圈。编织第42’行时,不带纱线不编织,将第1列到第25列的正针线圈全部翻到后板d’;编织第43’行,机头带纱线由左向右编织反针线圈b’;编织第44’行时,不带纱线不编织,将第1列到第25列的反针线圈全部翻到前板e’;编织第45’行,机头带纱线由右向左编织正针线圈a’,与双反面基础组织相吻合。这样由A-B、C-D、E-F三个区域的循环单元编织形成吊耳组织结构。本技术所用编织车型,纱线支数和原料成份均无限制要求。本技术组织结构的行数和针数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行数和针数,可根据不同吊耳组织的形状及大小调整。本技术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技术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耳组织结构,包括:双反面组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双反面组织织物设置有至少一个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通过空起线圈和局部交织错位循环加针变换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形状为凸起卷曲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耳组织结构,包括:双反面组织织物,其特征在于,双反面组织织物设置有至少一个吊耳组织单元,吊耳组织单元通过空起线圈和局部交织错位循环加针变换编织,吊耳组织单元的形状为凸起卷曲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吊耳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双反面组织的行数为一行正针线圈与一行反针线圈交替循环编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吊耳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吊耳组织单元的编织宽度为20针。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丁慧董瑞兰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