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技术领域,达到了使插口连接件和电子设备外壳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的目的。该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插口连接件和电路板,插口连接件设置在外壳上;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与电路板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与连接件连接的连接臂;插口连接件固定在电路板本体上,连接臂与外壳连接,以使插口连接件与外壳固定。插口连接件和电子设备外壳的连接方式不受标准插口连接件结构的限制,使插口连接件和电子设备外壳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与用户交互。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三防手机接口防水是通过接口和机壳之间的硅胶圈实现的,现有的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标准件上设有螺钉孔,通过螺丝将USB锁紧在机壳上,使USB和机壳挤压,硅胶圈紧贴机壳和USB,将两者之间的间隙完全填充,这样就可以保证USB和机壳始终将硅胶圈压紧,不会产生松动,从而防止机壳外面的水通过USB和机壳之间的间隙进入机壳内部。但是USB是标准件,USB上已经设置的螺丝孔位置固定不能改变,在生产和组装时USB与机壳的连接方式不灵活,为设计终端设备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插口连接件与电子设备外壳的连接方式不灵活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插口连接件和电路板,插口连接件设置在外壳上;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与所述电路板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臂;所述插口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本体上,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壳连接,以使所述插口连接件与所述外壳固定。具体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表面相贴合;所述电路板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所述连接臂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具体的,所述连接臂包括阻挡部和连接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边缘连接,由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折弯而成;所述连接部由所述阻挡部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紧固孔,所述紧固孔可供紧固件穿过,而使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壳固定。具体的,所述紧固孔为螺孔,所述紧固件为与所述螺孔相适配的螺钉。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边缘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由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折弯而成;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与所述定位板适配的定位口,所述定位口用于固定所述定位板。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侧向外凸伸多个凸板,相邻两个所述凸板之间构成所述定位口。具体的,至少有一个所述凸板与所述阻挡部接触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的两个边缘均设有所述定位板。具体的,所述定位板的顶端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用于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表面相抵触。具体的,所述电路板本体与所述连接件的对应位置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固定所述插口连接件。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中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上的插口连接件,与控制插口连接件连接的控制插口连接件的电路板,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与电路板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与连接件连接的连接臂,插口连接件固定在电路板本体上,连接臂与外壳连接,以使插口连接件与外壳固定,插口连接件通过连接件和连接臂与外壳连接,代替现有的标准插口连接件直接与外壳连接,连接方式不受标准插口连接件结构的限制,使插口连接件和电子设备外壳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插口连接件与电路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插口连接件固定在外壳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沿着插口连接件中线剖开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插口连接件。2、电路板;21、电路板本体;211、安装孔。22、连接件;221、第一连接板;2211、定位板;222、第二连接板;2221、凸板;2222、定位口。23、连接臂;231、阻挡部;232、连接部;233、紧固孔。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如图1、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插口连接件1和电路板2,插口连接件1设置在外壳上;电路板2包括电路板本体21、与电路板本体21连接的连接件22和与连接件22连接的连接臂23;插口连接件1固定在电路板本体21上,连接臂23与外壳连接,以使插口连接件1与外壳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手机,具体为防水手机,外壳即为手机外壳,插口连接件1为设置在手机外壳上的充电插口连接件、耳机插口连接件等,电路板2和插口连接件1连接控制插口连接件1。在本技术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为电脑、电视等其他终端设备。插口连接件1可以为耳机插口连接件,也可以为USB插口连接件,如A类通用串行总线插口连接件、B类通用串行总线插口连接件、C类通用串行总线插口连接件等各种通用串行总线插口连接件。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和电子元件相连接的位置设有补强板,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22即为柔性电路板本体上的补强板,具体的,补强板为钢片补强板,补强板可以使柔性电路板本体和电子元件连接稳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臂23和补强板连接,连接臂23的结构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置,使电子元件和外壳的连接方式更加灵活。本实施例中的电子元件为插口连接件1,插口连接件1需要与电路板2连接后固定设置在外壳表面,插口连接件1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在补强板上设置加强臂,插口连接件1和设有补强板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加强臂和外壳连接,可以实现插口连接件1与外壳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补强板为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的现有结构,连接臂23只需要设置在现有的补强板上即可。不必在电路板2上增加其他结构使插口连接件1和外壳连接,不占用空间,节约材料。在本技术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臂23也可以替换为设置在补强板上的连接孔,或直接将补强板与外壳粘贴连接或焊接,这样无需在补强板上再设置其他结构,补强板可以直接和外壳连接。此外,连接臂23也可以为设置在补强板上穿过柔性电路板本体的连接凸柱,连接凸柱可以与外壳卡接,连接臂23的结构和位置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需要任意设计。在本技术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2也可以为硬性电路板,硬性电路板直接和外壳连接,使固定在硬性电路板上的插口连接件1和外壳固定连接。同时,补强板还可以为设置在硬性电路板本体用于加强硬性电路板本体的强度的补强板或其他结构。此外,补强板还可以为设置在电路板本体21上与外壳连接的其他电子元件。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2也可以为软硬结合电路板。连接件22和软硬结合电路板上的硬性电路板部分连接,或者连接件22和和软硬结合电路板上的柔性电路板设有补强板的部分连接。如图2、图3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第一连接板221与第二连接板222的表面相贴合,电路板本体21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22背离第一连接板221的表面,连接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n插口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n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与所述电路板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臂;所述插口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本体上,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壳连接,以使所述插口连接件与所述外壳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插口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与所述电路板本体连接的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连接臂;所述插口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本体上,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壳连接,以使所述插口连接件与所述外壳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表面相贴合;
所述电路板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表面,所述连接臂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包括阻挡部和连接部;
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边缘连接,由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折弯而成;
所述连接部由所述阻挡部的顶端向外延伸而成,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紧固孔,所述紧固孔可供紧固件穿过,而使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外壳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孔为螺孔,所述紧固件为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保华,孙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