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0505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属于蓄电池组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由多个蓄电池单体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还包括推挽升压模块和逆变并网模块;所述推挽升压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将蓄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与所述推挽升压模块连接,将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输送至电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不但能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发热的方式放电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其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蓄电池组
,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
技术介绍
蓄电池作为后备能源,大量应用于各种通信、数据处理的场合。在外部供电出现中断情况下,需要蓄电池为设备提供动力保障,万一蓄电池失效,会给通信、数据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蓄电池的安全性不言而喻。为保证蓄电池的性能,需要对蓄电池组进行周期性的放电,这个放电过程可以核对蓄电池组的容量、发现劣质蓄电池单体,其次,周期性放电,可以激活蓄电池组的性能,提高蓄电池组的寿命。但是,传统的蓄电池组放电装置,都是通过发热的方式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放电过程释放大量的热量,这个热量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势必导致蓄电池工作环境劣化并危及其他设备的安全。其次,蓄电池组放电,由于有大量的热量产生,从安全规范需要出发,要求放电过程必须有人值守。常规采用10小时率对蓄电池组放电,也就意味着10个小时都实时观察放电过程,带来极大的劳动强度。再者,蓄电池组放电,由于直接变成了热量散发,导致大量的电能损失。为了让这个热量排放,甚至还需要采取空调、吹风等辅助手段,这个本身也浪费大量的电力。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蓄电池组
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蓄电池组放电装置不但能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发热的方式放电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其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包括由多个蓄电池单体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还包括推挽升压模块和逆变并网模块;所述推挽升压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将蓄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与所述推挽升压模块连接,将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输送至电网;所述的推挽升压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以及电解电容C2;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以及中心抽头;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中心抽头连接;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并联;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用于吸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开关时产生的反峰信号。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中包括高速光耦、PNP三极管和MOS管,PNP三极管连接在所述高速光耦和所述MOS管之间;所述PNP三极管在所述MOS管驱动电流变大时,所述PNP三极管导通。进一步,优选的是,还包括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蓄电池组总电压电流监测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每个蓄电池单体上连接有一个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用于采集其连接的蓄电池单体的电压数据、温度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送到数据处理模块;蓄电池组总电压电流监测模块与蓄电池组的两端相连,用于获取蓄电池组的总电压数据、电流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送到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分别与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蓄电池组总电压电流监测模块相连。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包括自供电电源电路、测试电路以及数据传输电路。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直接与蓄电池单体的正负极端子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交流电为单相或三相交流电。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蓄电池组总电压电流监测模块中设有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与所述蓄电池组串联,电流数据通过所述电流传感器采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劳动力、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以及能够吸收的反峰信号的蓄电池组放电装置,该装置结构新颖,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应用。(2)本技术逆变并网模块是把经升压后的直流电逆变成可以并网的交流电并输送到电网,从而完成蓄电池组放电过程,此过程蓄电池组产生的热量非常少,避免现有技术中,蓄电池组放电释放大量的热量的情形,故蓄电池组放电过程可无需人值守,从而有效的减少劳动力。(3)本技术推挽升压模块中设有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受控于外界信号同时导通时,进入所述推挽升压模块的电流可通过通过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分流,从而保证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不会因为经过的电流过大而导致损坏,如此,有利于提高蓄电池组放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另外,由于所述蓄电池组推挽升压电路中设有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可吸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开关时产生的反峰信号,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所述蓄电池组放电装置的稳定性。(4)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将所述蓄电池单体的电压数据、温度数据以及所述蓄电池组的总电压数据、电流数据进行转化后输出,从而实现对蓄电池单体或蓄电池组的监测,通过监测可发现蓄电池单体或蓄电池组是否出现问题,从而保证蓄电组性能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蓄电池组放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推挽升压模块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的逆变并网模块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的蓄电池组放电装置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的逆变并网模块的PWM驱动电路;图6为PWM驱动电路与第四MOS管Q4的连接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蓄电池组放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蓄电池单体监测模块的核心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的蓄电池组总电压电流监测模块的核心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连接关系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连接关系、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材料、仪器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包括由多个蓄电池单体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挽升压模块和逆变并网模块;/n所述推挽升压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将蓄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与所述推挽升压模块连接,将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输送至电网;/n所述推挽升压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以及电解电容C2;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以及中心抽头;/n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n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中心抽头连接;/n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并联;/n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n二极管D1用于吸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开关时产生的反峰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包括由多个蓄电池单体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挽升压模块和逆变并网模块;
所述推挽升压模块与所述蓄电池组连接,将蓄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与所述推挽升压模块连接,将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输送至电网;
所述推挽升压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以及电解电容C2;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包括第一引出线、第二引出线以及中心抽头;
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
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中心抽头连接;
二极管D1、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并联;
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
二极管D1用于吸收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开关时产生的反峰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蓄电池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并网模块中包括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七MOS管Q7、电感L1、电容C24和4个PWM驱动电路;4个PWM驱动电路分别连接在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七MOS管Q7的栅极;
第四MOS管Q4的漏极与第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雷皇甫德志秦怀念王浩宁粉功陆礼敏贾磊李寅李卡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