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0502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充电装置,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充电装置,其包括:本体;无线充电板,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板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所述无线充电板用于以无线方式为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上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装置充电。达到的目的是使其能够通过移动无线充电板,使无线充电板位于便于为电子设备或者汽车充电的位置,起到便于使用的技术效果。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电子设备增设了无线充电的功能,以方便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但是,现有技术中对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均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充电装置上,即需要将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组件与充电装置的无线充电组件相贴近,才能够对电子设备充电,所以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充电装置所在的位置充电。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充电装置使用时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充电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同时对多个带充电模块或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本体;无线充电板,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板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所述无线充电板用于以无线方式为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上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装置充电。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连接单体,当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分离,所述连接单体设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之间;所述连接单体用于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以及为所述无线充电板供电。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连接单体为多个,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每两个之间可分离的连接;当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分离,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之间;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的每一个能够从前一个连接单体获得电能并向下一个连接单体提供电能。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每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主要功能,每个所述连接单体的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的每一个能够从前一个所述连接单体获得第一内容并向下一个所述连接单体提供第二内容;所述第一内容与所述第二内容相同或者不同。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每个所述连接单体具有一个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用于连接另一个装置,用于给连接的另一个装置充电。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每个所述连接单体具有充电槽,所述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充电槽的内侧;当另一个装置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充电槽,另一个装置的充电端口与所述充电槽内侧的充电接口匹配。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本体中还设置有过载保护电路,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接在所述本体的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接有警报器;当所述过载保护电路检测所述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低于预定值时,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通所述警报器,产生提示。优选的,前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过载保护电路包括电压监测器、电容、第一电阻、N型MOS管、第二电阻;所述电压监测器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以及接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所述N型MOS管的G极连接,所述N型MOS管的D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型MOS管的S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警报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警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连接端连接。此外,本技术还提出的一种充电基座,其包括: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中设置有过载保护电路,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接在所述基座本体的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接有警报器;当基座本体上连接的装置个数多于阈值时,所述过载保护电路连通警报器,产生提示。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充电基座,其中所述过载保护电路包括电压监测器、电容、第一电阻、N型MOS管、第二电阻;所述电压监测器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以及接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与所述N型MOS管的G极连接,所述N型MOS管的D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型MOS管的S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警报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警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接地连接端连接。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充电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充电装置包括本体和与本体之间可分离连接的无线充电板,通过无线充电板可以为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或者汽车等充电;此外,由于本体与无线充电板是可分离连接的,可以通过移动无线充电板,使无线充电板位于便于为电子设备或者汽车充电的位置,起到便于使用的技术效果;以及当无线充电板发生损坏时,可以单独更换无线充电板,而无需整个更换充电装置,起到节省使用费用的技术效果。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无线充电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载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充电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本体1和无线充电板2;所述无线充电板2与所述本体1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板2从所述本体1获得电能,所述无线充电板2用于以无线方式为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2上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装置充电。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充电装置,其可以对各种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或者车辆充电,例如可作为模块化的电子设备、以及传统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或者对无线充电的电动车辆充电。其中,本体1需要具有与电源连接的功能,以及将现有电源的电压转换成供电子设备充电的电压的功能,例如本体1中设置有电压转换装置和控制装置等实现充电功能的电子器件;本体1可以是通过设置电连接端的方式与无线充电板2连接,该电连接端可以是先有技术中常用的充电连接端,例如电连接端可以是USB插口,或者是带有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充电接头的连接线材,也可以是接触式连接的pin连接端、或者金属弹片连接端等,这些电连接端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上表面上,该电连接端可以取名为第一电连接端11,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侧壁上,并取名为第二电连接端12,且本体1上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本体;/n无线充电板,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板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所述无线充电板用于以无线方式为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上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装置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本体;
无线充电板,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可分离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板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所述无线充电板用于以无线方式为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上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装置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还包括:
连接单体,当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分离,所述连接单体设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之间;所述连接单体用于从所述本体获得电能以及为所述无线充电板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单体为多个,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每两个之间可分离的连接;当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分离,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置于所述无线充电板与所述本体之间;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的每一个能够从前一个连接单体获得电能并向下一个连接单体提供电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每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主要功能,每个所述连接单体的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堆叠在一起的所述多个连接单体中的每一个能够从前一个所述连接单体获得第一内容并向下一个所述连接单体提供第二内容;所述第一内容与所述第二内容相同或者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显西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