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导废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277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导废模具,其包括:上模以及与所述上模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通过将冲料区域与落料区域集成设置,在对产品上的孔废进行排废的同时,可通过完成产品的逐片落料,其可与模切机结合使用,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效率。

Automatic guide waste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导废模具
本技术涉及料带导废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导废模具。
技术介绍
对于经过冲切得到的产品而言,产品都是自一条料带上模切而成的。相应的,在产品冲切过程中,经常会在产品上冲切形成若干孔洞结构。然而,冲切的孔洞结构会随之产生孔废,因此针对如何去除孔废,并将模切后的各个产品进行分离落料,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动导废模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导废模具,其包括:上模以及与所述上模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所述上冲料区域设置有冲针和套位柱,所述冲针按照产品上需要排废的孔洞对应分布,所述套位柱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冲料区域中,且所述套位柱按照产品上的定位孔对应分布,所述上落料区域上设置有凸模、位于所述凸模四周的定位销,所述凸模的边缘靠近所述上落料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所述下冲料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冲针和套位柱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下落料区域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的轮廓及位置与所述凸模对应设置,所述镂空区域是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设置的定位孔。作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改进,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套位柱一端以螺接方式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作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改进,所述冲针按照左右对称的两排设置,任一排冲针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定位柱。作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改进,所述定位销分布于所述凸模周侧的四角位置,任一所述定位销的高度为3.5mm-5mm。作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改进,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模的导向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改进,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模或者下模上的导柱、开设于所述下模或者上模上的与所述导柱相配合的导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通过将冲料区域与落料区域集成设置,在对产品上的孔废进行排废的同时,可通过完成产品的逐片落料,其可与模切机结合使用,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一实施例中上模的仰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一实施例中下模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导废模具,其包括:上模以及与所述上模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所述上冲料区域设置有冲针和套位柱,所述冲针按照产品上需要排废的孔洞对应分布,所述套位柱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冲料区域中,且所述套位柱按照产品上的定位孔对应分布,所述上落料区域上设置有凸模、位于所述凸模四周的定位销,所述凸模的边缘靠近所述上落料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所述下冲料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冲针和套位柱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下落料区域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的轮廓及位置与所述凸模对应设置,所述镂空区域是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设置的定位孔。下面结合一实施例,对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的自动导废模具包括:上模1以及与所述上模1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板11、设置于所述上模板11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12、设置于所述上模板11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13。其中,所述上模板11工作面为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二者相接触的表面。具体地,所述上冲料区域12设置有冲针121和套位柱122,所述冲针121按照产品上需要排废的孔洞对应分布,所述套位柱122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冲料区域中,且所述套位柱122按照产品上的定位孔对应分布。为了实现所述套位柱122拆卸设置的目的,所述上模板11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套位柱122一端以螺接方式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孔中。当需要更换套位柱122或者改变套位柱122的位置时,反向旋转套位柱122,可方便地使套位柱122与上模板11分离。本实施例中,当孔废分布于产品的两侧边缘时,所述冲针121按照左右对称的两排设置,任一排冲针12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定位柱。所述上落料区域13上设置有凸模131、位于所述凸模131四周的定位销132,所述凸模131的边缘靠近所述上落料区域13的边缘设置。优选地,所述定位销132分布于所述凸模131周侧的四角位置,任一所述定位销132的高度为3.5mm-5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定位销132的高度为4mm。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板21、设置于所述下模板21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22、设置于所述上模板11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23。其中,所述下冲料区域22设置有与所述冲针121和套位柱122对应设置的通孔221,所述下落料区域23设置有镂空区域231。具体地,所述镂空区域231的轮廓及位置与所述凸模131对应设置,所述镂空区域231是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132对应设置的定位孔232。从而,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在套位柱122的定位下,冲针121将孔废冲掉,孔废自通孔221排出。随着产品料带的移动,产品自冲料区域运动至落料区域,并在凸模131与镂空区域231的合模下,与相邻的产品分离,并自镂空区域231完成落料。此外,所述上模1和下模2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所述上模1和下模2合模的导向机构3。具体地,所述导向机构3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模1或者下模2上的导柱、开设于所述下模2或者上模1上的与所述导柱相配合的导套。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自动导废模具通过将冲料区域与落料区域集成设置,在对产品上的孔废进行排废的同时,可通过完成产品的逐片落料,其可与模切机结合使用,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效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导废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导废模具包括:上模以及与所述上模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n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n所述上冲料区域设置有冲针和套位柱,所述冲针按照产品上需要排废的孔洞对应分布,所述套位柱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冲料区域中,且所述套位柱按照产品上的定位孔对应分布,所述上落料区域上设置有凸模、位于所述凸模四周的定位销,所述凸模的边缘靠近所述上落料区域的边缘设置;/n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n所述下冲料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冲针和套位柱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下落料区域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的轮廓及位置与所述凸模对应设置,所述镂空区域是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设置的定位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导废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导废模具包括:上模以及与所述上模形成合模关系的下模;
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上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上落料区域;
所述上冲料区域设置有冲针和套位柱,所述冲针按照产品上需要排废的孔洞对应分布,所述套位柱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冲料区域中,且所述套位柱按照产品上的定位孔对应分布,所述上落料区域上设置有凸模、位于所述凸模四周的定位销,所述凸模的边缘靠近所述上落料区域的边缘设置;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设置于所述下模板工作面一侧的下冲料区域、设置于所述上模板工作面另一侧的下落料区域;
所述下冲料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冲针和套位柱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下落料区域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镂空区域的轮廓及位置与所述凸模对应设置,所述镂空区域是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生贾志江邓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