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153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20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包括位于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功能面和支承面;功能面设置有输入单元;支承件,与第一本体旋转连接,位于支承面靠近功能面的第一区域,设置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一接口与输入单元电连接;第二本体,通过连接机构与支承件连接,设置有显示单元和第二接口;显示单元基于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电连接而与输入单元电连接;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之间以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第一本体中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第二本体。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第一本体中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第二本体,不需要在第一本体内增加配重块,降低了电子设备的重量,用户体验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设备,电子设备一般设置有第一本休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第一端和第二本体的第一端旋转连接。然而,为了防止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时发生翻转,一般在第一本体内设置有配重块,从而造成电子设备的重量大大增加,用户体验差。实现新型内容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功能面和支承面;所述功能面和所述支承面连接,所述功能面设置有输入单元;支承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连接,位于所述支承面靠近所述功能面的第一区域,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支承件连接,设置有显示单元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显示单元电连接;所述显示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而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所述第二本体。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度至180度;所述工作夹角的范围为60度至150度。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所述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电子设备的重心在支承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之内;所述第一本体与承载面抵接。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一方向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承件的第一侧面与所述支承面抵接,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功能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第一设定值;当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承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面抵接,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第二设定值;其中,所述支承件的第二侧面和所述支承件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承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面远离所述功能面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功能面在第三方向上重叠,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支承面近所述功能面侧的第三部分重叠,所述功能面和所述支承面的第三部分隐藏,所述支承面远所述功能面侧的第四部分显露。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凹槽,设置于所述支承面;所述支承件在所述凹槽内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连接;所述支承件能够以第一方向旋转至与所述凹槽的底面抵接,所述支承件能够以第二方向旋转至与所述凹槽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容置槽,设置于所述支承件远离所述支承面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本体能够插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卡紧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壁上或所述第二本体上;当所述第二本体插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卡紧结构在所述容置槽内紧固。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紧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壁上的第一磁性件;和/或,所述卡紧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磁性件。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而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所述第二本体,不需要在第一本体内增加配重块,降低了电子设备的重量,用户体验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10、第一本体;111、功能面;112、支承面;113、输入单元;114、配重部;115、凹槽;116、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面;120、支承件;121、容置槽;122、支承件的第一侧面;123、支承件的第二侧面;130、第二本体;131、显示单元;132、第一表面;133、第二表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结合图1至图8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10、支承件120和第二本体130。第一本体1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0的第一侧的功能面111和支承面112;所述功能面111和所述支承面112连接,所述功能面111设置有输入单元113;支承件120与所述第一本体110旋转连接,支承件120位于所述支承面112靠近所述功能面111的第一区域,支承件120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输入单元113电连接;第二本体13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支承件120连接,第二本体130设置有显示单元131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显示单元131电连接;所述显示单元131基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而与所述输入单元113电连接;所述第二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n第一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功能面和支承面;所述功能面和所述支承面连接,所述功能面设置有输入单元;/n支承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连接,位于所述支承面靠近所述功能面的第一区域,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n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支承件连接,设置有显示单元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显示单元电连接;所述显示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而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n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所述第二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功能面和支承面;所述功能面和所述支承面连接,所述功能面设置有输入单元;
支承件,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连接,位于所述支承面靠近所述功能面的第一区域,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
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支承件连接,设置有显示单元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显示单元电连接;所述显示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而与所述输入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
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中所述支承面对应的部分形成配重部支承所述第二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度至180度;
所述工作夹角的范围为60度至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之间以所述工作夹角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电子设备的重心在支承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之内;所述第一本体与承载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
当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一方向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承件的第一侧面与所述支承面抵接,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功能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第一设定值;
当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通过所述支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承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面抵接,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第二设定值;其中,所述支承件的第二侧面和所述支承件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晓星昌雄飞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