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9893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管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包括止端和通端,止端和通端均为圆柱形结构,通端的直径小于止端的直径,通端固定连接于止端底部的中央,止端顶部的中央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壁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导油孔,导油孔的底部贯穿止端底部并延伸至通端内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通端左侧的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有浸油槽,浸油槽的右侧贯穿通端右侧的中央,浸油槽与导油孔相连通,通端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橡胶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检测和涂油能够同时进行,将传统的两道工序减少至一道工序,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产品漏涂油的质量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管加工
,具体涉及了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
技术介绍
钢管出厂后需要对其内径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常常用塞规对钢管进行检测,塞规是用来测量工件内孔尺寸的精密量具,塞规可做成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两种,它的最小极限尺寸一端叫做通端,最大极限尺寸一端叫做止端,检查工件时,合格的工件应当能通过通端而不能通过止端,当工作人员用塞规对钢管进行检验后,需要将塞规拔出,之后需要再对钢管内孔涂抹防锈油,以增强钢管的抗氧化能力,但这种传统的操作过程繁琐,工序多,导致检验涂油效率低,并且容易因漏工序而造成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具备工序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工作方式加工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包括止端和通端,所述止端和通端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通端的直径小于止端的直径,所述通端固定连接于止端底部的中央,所述止端顶部的中央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孔的底部贯穿止端底部并延伸至通端内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所述通端左侧的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有浸油槽,所述浸油槽的右侧贯穿通端右侧的中央,所述浸油槽与导油孔相连通,所述通端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橡胶套,该结构设置,有效的避免了该装置在收纳过程中灰尘进入浸油槽,同时对通端起到了保护效果,降低了通端表面的磨损。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中安装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的形状结构与安装槽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所述橡胶塞的外壁与安装槽的内壁相贴合,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在收纳时,能够对导油孔起到保护效果。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中橡胶塞顶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的形状结构与密封槽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所述密封塞的顶部与止端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该结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橡胶塞的密封效果。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中密封塞顶部的中央开设有管道连接孔,所述管道连接孔的底部贯穿橡胶塞底部的中央,所述管道连接孔的中心与导油孔的中心处于同一垂直线上,所述管道连接孔内壁顶部以管道连接孔的中心为圆形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四个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为扇形结构,四个所述橡胶垫之间均留有间隙,该结构设置,使得导油管插入管道连接孔时,能够对导油管起到限位固定的效果,提高了涂油时导油管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中橡胶套左侧且与浸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防尘孔,所述防尘孔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毛刷辊,所述毛刷辊的右侧穿过浸油槽并延伸至浸油槽的右侧,该结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在使用该装置之后,能够对浸油槽进行清理,避免剩余的油液堆积在浸油槽的内部而造成堵塞。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中毛刷辊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防尘塞,所述防尘塞的形状结构与防尘孔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所述防尘塞左侧的中央固定连接有拉环,该结构设置,使得毛刷辊在插入防尘孔后,能够形成密封,避免外界灰尘进入浸油槽内,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拉动毛刷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在止端上设置的导油孔,配合导油孔延伸至通端内部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将防锈油通过导油管注入通端的内部,通过在通端左侧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的浸油槽,使得防锈油能够通过浸油槽流向钢管内壁,使得检测和涂油能够同时进行,将传统的两道工序减少至一道工序,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消除了产品漏涂油的质量风险。2、本技术通过在通端表面套接的橡胶套,有效的避免了该装置在收纳过程中灰尘进入浸油槽,同时对通端起到了保护效果,降低了通端表面的磨损,通过在橡胶套上设置的防尘孔,配合橡胶套内设置的毛刷辊,使得工作人员在使用该装置之后,能够对浸油槽进行清理,避免剩余的油液堆积在浸油槽的内部而造成堵塞,通过在止端顶部设置的安装槽以及密封槽,配合密封槽内设置的密封塞以及橡胶塞,使得该装置在收纳时,能够对导油孔起到保护效果,通过在密封塞顶部设置的橡胶垫,配合密封塞内部设置的管道连接孔,使得导油管插入管道连接孔时,能够对导油管起到限位固定的效果,提高了涂油时导油管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止端和通端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橡胶套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止端;2、密封槽;3、安装槽;31、导油孔;4、橡胶塞;5、密封塞;51、管道连接孔;52、橡胶垫;6、通端;7、浸油槽;8、橡胶套;9、防尘孔;10、毛刷辊;11、防尘塞;12、拉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1:请参阅图1-4,本技术的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包括止端1和通端6,止端1和通端6均为圆柱形结构,通端6的直径小于止端1的直径,通端6固定连接于止端1底部的中央,止端1顶部的中央开设有密封槽2,密封槽2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安装槽3,安装槽3内壁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导油孔31,导油孔31的底部贯穿止端1底部并延伸至通端6内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通端6左侧的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有浸油槽7,浸油槽7的右侧贯穿通端6右侧的中央,浸油槽7与导油孔31相连通,通端6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橡胶套8,该结构设置,有效的避免了该装置在收纳过程中灰尘进入浸油槽7,同时对通端6起到了保护效果,降低了通端6表面的磨损。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安装槽3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橡胶塞4,橡胶塞4的形状结构与安装槽3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橡胶塞4的外壁与安装槽3的内壁相贴合,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在收纳时,能够对导油孔31起到保护效果。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橡胶塞4顶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密封塞5,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包括止端(1)和通端(6),其特征在于:所述止端(1)和通端(6)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通端(6)的直径小于止端(1)的直径,所述通端(6)固定连接于止端(1)底部的中央,所述止端(1)顶部的中央开设有密封槽(2),所述密封槽(2)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安装槽(3),所述安装槽(3)内壁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导油孔(31),所述导油孔(31)的底部贯穿止端(1)底部并延伸至通端(6)内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所述通端(6)左侧的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有浸油槽(7),所述浸油槽(7)的右侧贯穿通端(6)右侧的中央,所述浸油槽(7)与导油孔(31)相连通,所述通端(6)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橡胶套(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包括止端(1)和通端(6),其特征在于:所述止端(1)和通端(6)均为圆柱形结构,所述通端(6)的直径小于止端(1)的直径,所述通端(6)固定连接于止端(1)底部的中央,所述止端(1)顶部的中央开设有密封槽(2),所述密封槽(2)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安装槽(3),所述安装槽(3)内壁底部的中央开设有导油孔(31),所述导油孔(31)的底部贯穿止端(1)底部并延伸至通端(6)内壁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所述通端(6)左侧的中央沿垂直方向等距离开设有浸油槽(7),所述浸油槽(7)的右侧贯穿通端(6)右侧的中央,所述浸油槽(7)与导油孔(31)相连通,所述通端(6)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橡胶套(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橡胶塞(4),所述橡胶塞(4)的形状结构与安装槽(3)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所述橡胶塞(4)的外壁与安装槽(3)的内壁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涂油塞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塞(4)顶部的中央固定连接有密封塞(5),所述密封塞(5)的形状结构与密封槽(2)的形状结构相契合,所述密封塞(5)的顶部与止端(1)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红义席斌王心星王淅建罗晓蕾轩书波李戈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金博减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