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29713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1:26
本申请可以提供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本申请可以提供通过简单过程且以低成本而不产生反向排出的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本申请可以提供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在所述模块壳体中由底板和侧壁形成内部空间,以及在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中形成有注射口;存在于所述内部空间中的复数个电池单元;以及在与所述电池单元接触的同时与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接触的树脂层,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附接带以覆盖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的所述注射口;安装树脂组合物的注射装置使得所述注射装置在穿透所述带的同时安装在所述注射口上;以及将所述树脂组合物注射到所安装的注射装置中。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modu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
本申请要求基于于2017年12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72480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本申请涉及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或锂二次电池等,其中其典型实例为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主要分别使用锂氧化物和碳材料作为正电极活性材料和负电极活性材料。锂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合件,其中分别涂覆有正电极活性材料和负电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和负极板设置有介于其间的隔离件;以及外部材料,其中密封并容置有电极组合件和电解质,锂二次电池根据外部材料的种类可以分类为罐型二次电池和袋型二次电池。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单个二次电池称为电池单元。当用于诸如汽车或储能系统的中型和大型装置中以增加容量和电力时,可以将大量电池单元彼此电连接以构成电池模块或电池组。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其在呈轻质的同时具有优异的相对于体积的电力,并且具有优异的散热特性。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池模块包括容置在壳体中的电池单元,其中在电池单元与壳体之间存在树脂层。该树脂层通过在制造过程中通过形成在壳体中的注射口注射可固化树脂组合物然后使其固化来形成。然而,在注射可固化树脂组合物的过程中,壳体中的内部压力升高,但是在注射过程之后升高的内部压力得到减轻的同时,出现注射的可固化树脂组合物再次排出注射口之外的现象(参见图1)。如此反向排出的可固化树脂需要通过单独的过程除去。专利技术内容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解决由于将可固化树脂组合物注射到注射口中时发生的反向排出现象而引起的过程延迟或壳体污染等。技术方案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物理特性中,当测量温度影响结果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相关物理特性为在室温下测量的物理特性。术语室温为未加热或冷却的自然温度,通常为约10℃至约30℃范围内的任意温度,或者约23℃或约25℃左右。此外,除非本文另有说明,否则温度的单位为℃。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物理特性中,当测量压力影响结果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相关物理特性为在常压下测量的特性。术语常压是未经加压或减压的自然温度,并且通常约1大气压左右被称为常压。在下文中,首先,将描述通过本申请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池模块的结构。本申请中制造的电池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和电池单元,其中电池单元容置在模块壳体中。在模块壳体中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并且在模块壳体中可以容置复数个电池单元。容置在模块壳体中的电池单元的数量根据应用等来调节,没有特别限制。容置在模块壳体中的电池单元可以彼此电连接。模块壳体可以至少包括形成可以容置电池单元的内部空间的侧壁和底板。模块壳体还可以包括用于密封内部空间的顶板。侧壁、底板和顶板彼此一体地形成,或者彼此单独的侧壁、底板和/或顶板被组装使得可以形成模块壳体。这样的模块壳体的形状和尺寸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根据应用以及容置在内部空间中的电池单元的类型和数量等适当地选择。在本说明书中,由于除了侧壁之外还存在至少两个构成模块壳体的板,因此术语顶板和底板是具有用来区分它们的相对概念的术语。即,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使用状态下,顶板必定存在于上部处并且底板必定存在于下部处。图2是示出示例性模块壳体10的视图,其是包括一个底板10a和四个侧壁10b的盒状壳体10的实例。如图2中,模块壳体10还可以包括密封内部空间的顶板10c。图3是从上方观察的图2的模块壳体10的示意图,其中容置有电池单元20。在模块壳体的底板、侧壁和/或顶板中形成有注射口。这样的注射口可以形成在与下面将描述的树脂层接触的底板等上,也可以形成在与树脂层接触的顶板和底板等上。如下所述,注射口形成为用于注射形成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的过程。注射口的形状、数量和位置可以考虑树脂组合物的注射效率来调整。在一个实例中,注射口可以形成在至少底板和顶板上。在一个实例中,注射口可以形成在侧壁、底板或顶板的总长度的约1/4至3/4、或约3/8至7/8、或约中间处。通过经由形成在该处的注射口注射树脂组合物,可以注射树脂层以便具有宽的接触面积。在此,如图4所示,1/4、3/4、3/8或7/8是例如基于底板等的任一端面E测量的到孔形成位置的距离A相对于总长度L的比率。形成长度L和距离A的端部E可以是任何端部E,只要长度L和距离A从同一端部E测量即可。在图4中,注射口50a呈位于底板10a的约中间部分的形式。注射口的尺寸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考虑下面将描述的树脂层材料的注射效率来形成。例如,注射口可以具有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例如三角形或正方形)、或无定形形状。如上所述,注射口的数量和间隔没有很大限制并且可以调整成使得树脂层可以具有宽的与底板等的接触面积。观察孔(例如,图4中的50b)可以形成在其中形成有注射口的顶板和底板等的端部处。例如,当经由注射口注射树脂组合物时,这样的观察孔可以用于观察注射的组合物是否被很好地注射到侧壁、底板或顶板的端部。观察孔的位置、形状、尺寸和数量没有限制,只要其形成为使得可以确定注射的材料是否被适当地注射即可。模块壳体可以是导热壳体。术语导热壳体意指整个壳体的热导率为10W/mk或更大的壳体,或者至少包括具有如上热导率的部分的壳体。例如,如上所述的侧壁、底板和顶板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上述热导率。在另一个实例中,侧壁、底板和顶板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括具有所述热导率的部分。在根据一个实例的电池模块的结构中,包括与顶板和电池单元接触的第一含填料固化树脂层、以及与底板和电池单元接触的第二含填料固化树脂层,如下所述。在该结构中,至少第一含填料的固化树脂层和第二含填料的固化树脂层中的至少一个树脂层可以是导热树脂层,由此与导热树脂层接触的至少顶板或底板可以导热,或者可以包括导热部分。导热的顶板、底板或侧壁、或者导热部分的热导率可以为约20W/mk或更大、30W/mk或更大、40W/mk或更大、50W/mk或更大、60W/mk或更大、70W/mk或更大、80W/mk或更大、90W/mk或更大、100W/mk或更大、110W/mk或更大、120W/mk或更大、130W/mk或更大、140W/mk或更大、150W/mk或更大、160W/mk或更大、170W/mk或更大、180W/mk或更大、190W/mk或更大、或者约195W/mk或更大。从模块的散热特性等的角度出发,热导率的值越高,越有利,并且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在一个实例中,热导率可以为约1,000W/mk或更小、900W/mk或更小、800W/mk或更小、700W/mk或更小、600W/mk或更小、500W/mk或更小、400W/mk或更小、300W/mk或更小、或者约250W/mk或更小,但不限于此。表现出如上热导率的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铝、金、纯银、钨、铜、镍或铂。模块壳体可以完全由如上导热材料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在所述模块壳体中由底板和侧壁形成内部空间,以及在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中形成有注射口;存在于所述内部空间中的复数个电池单元;以及在与所述电池单元接触的同时与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接触的树脂层,/n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附接带以覆盖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的所述注射口;安装树脂组合物的注射装置使得所述注射装置在穿透所述带的同时安装在所述注射口上;以及将所述树脂组合物注射到所安装的注射装置中。/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14 KR 10-2017-01724801.一种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模块壳体,在所述模块壳体中由底板和侧壁形成内部空间,以及在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中形成有注射口;存在于所述内部空间中的复数个电池单元;以及在与所述电池单元接触的同时与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接触的树脂层,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附接带以覆盖所述底板或所述侧壁的所述注射口;安装树脂组合物的注射装置使得所述注射装置在穿透所述带的同时安装在所述注射口上;以及将所述树脂组合物注射到所安装的注射装置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其中所述注射口形成在所述侧壁或所述底板的总长度的1/4至3/4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其中附接以覆盖所述注射口的所述带包括聚酯膜、丙烯酸类膜、聚烯烃膜、纸、基于纤维素的聚合物膜、聚苯乙烯膜或基于聚碳酸酯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其中在附接以覆盖所述注射口的所述带上形成有尺寸比所述注射口的尺寸更小的穿透辅助部分,或者还进行将所述带附接至所述注射口然后形成所述穿透辅助部分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恩淑梁世雨赵允京姜杨求金贤硕朴亨淑朴相敏梁荣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